大豆活性组分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 :食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食品组分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已成为膳食与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肠道菌群对大豆活性组分的分解代谢、转化吸收有着重要作用,大豆活性组分在体内肠道菌群作用下发生生物转化,导致其结构改变,从而形成新的活性成分,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同时,大豆活性组分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又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保护肠黏膜屏障、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本文对大豆活性组分如何在菌群作用下进行有效生物转化、肠道菌群在外源组分的扰动下如何进行菌群结构和丰度调整以及大豆组分的菌群代谢产物对人的健康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题组以“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CAD技术”课程为例介绍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原则、开发过程、课程评价等,重点论述了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思路、课程标准开发等内容。课程开发过程中,改革了不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为其他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近年来,医疗废弃物的产生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医疗废弃物不能够得到合理处置会污染环境,更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模式就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做出改变。课题组在对医疗废弃物物流发展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医疗废弃物物流的传统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研究,最后得出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新模式。通过对优化的模式进行研究,保障信息沟通顺畅,提高运输效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
实验基于间接竞争反应原理,结合上转换纳米材料与磁分离技术,建立分析食品中酪胺荧光免疫的方法,并进一步应用于肉制品、水产品及发酵制品中酪胺的检测。最佳实验条件为12μg抗体偶联NaYF4Yb,Tm上转换纳米材料制备信号探针,70μg包被原偶联磁性聚苯乙烯微球制备捕获探针,信号探针添加量为70μL,感应探针添加量为100μL,孵育时间为30 min。方法线性范围为0.1~100.0μg/L,检测限为0.05μg/L,该方法可特异性识别酪胺,与其他生物胺及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反应。样品添加回收率为86.44%~1
大防御素是由疏水结构域(N端)和类β-防御素结构域(C端)这两个抗菌活性不同的结构域串联而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阳离子抗菌肽,具有耐盐稳定性以及保守的抗菌活性,且N端结构域可驱动大防御素自组装成纳米网络结构诱捕杀菌。目前,大防御素主要在无脊椎动物以及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过渡生物——文昌鱼的先天免疫系统中发现,更因其C端结构域与脊椎动物β-防御素具有结构和功能相似性,引起了学者对防御素的生物进化、物种免疫系统进化以及功能研究的兴趣。针对近年来大防御素在分离鉴定和动物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概述了大防御素的分子
水产品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加工或贮存过程中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发生腐败变质,研究发现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生物胺的产生。进一步研究表明人体摄入过量的生物胺会引发食物中毒,因此有效的水产品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对于保障水产品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生物胺的形成机制、毒性和限量标准进行了总结,并深入讨论了目前常见的生物胺间接和直接检测方法,以期为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生物胺检测和防控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
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高职教学路面养护中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处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实现“学”和“训”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虚拟仿真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在教学中进行预习、操作讲解、仿真实训和总结等环节的仿真教学方法。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使得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中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市售牛肉、牛奶中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的含量水平。均质的牛肉或牛奶样品在乙酸-乙酸钠缓冲液中酶解后用甲醇提取,提取液用石墨化碳黑固相萃取小柱和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洗脱液氮吹至干并用甲醇溶液定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采自我国9省市的346份牛肉和牛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牛肉和牛奶中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的存在水平。牛肉和牛奶中均检出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检出率在86.1%~100.0%之间,检出含量范围为0.02~74.88μg/
建立猪肉和牛肉中30种食源性兴奋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快速筛查和确证方法。样品经37℃酶解16 h,体积分数1.0%甲酸-乙腈溶液提取后,经PRiME-HLB通过式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用Waters XBridgeBEHC18柱分离,在飞行时间质谱模式和数据依赖扫描串联质谱模式对目标物进行检测,通过一次数据采集,可同时完成化合物的定性筛查和确证。结果表明:30种食源性兴奋剂的精确质量数偏差小于5.0×10-6,在0.5~1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
采用TIANGEN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法、TIANGEN DNAsecure新型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法、QIAGEN DNeasy plant kit法、Nucleospin®Food kit法、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CTAB法6种方法对来自植物根、茎、叶、花蕾、果实及种子的19种常见食用香辛料的DNA进行提取,并比较各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
萜烯是构成葡萄酒香气的重要成分之一,在酿酒葡萄果实中以游离态和结合态两种形式存在。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来自果实的萜烯类物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糖苷态萜烯在酸和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部分萜烯成分在酸催化下发生分子重排,最终导致酒中萜烯种类和含量的变化。葡萄酒的酿造工艺影响萜烯组分的转化和最终葡萄酒香气的形成。本文综述了葡萄酒酿造过程中萜烯类香气物质转化所涉及的反应、机制及调控因素等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