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发展道路 探索
  
  毛泽东根据100多年来中华民族总是被欺压的历史事实,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著名论断。为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毛泽东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毛泽东更是把我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列为我国落后挨打的第一位的原因。毛泽东经过艰难探索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经由新民主主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是对中国人民最有利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优越性,他说:“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允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1](P767)所以他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1](P717)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把建设作为中心任务。“至于用主要力量搞生产,我们才刚刚开始。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要多少年呢?我看大概要一百年吧……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 [2](P647-648)基于这样的分析,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P771-772)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要比资本主义社会快得多,他多次提出赶上和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设想。他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3](P89) 后来,他又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的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1](P828)
  
  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后,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文章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P720-721)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反复强调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针对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总结苏联经验教训时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现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4] (P9-10) 1956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八大政治报告时写道:“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5] (P143)这体现了他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带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强烈愿望,在探索中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发展过程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一个基本方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
  (二)发展要始终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认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了,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
  (三)毛泽东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创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我国政治建设的目标是要建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5](P543)。
  (四)通过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来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他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方面分析的:首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1](P768)其次,“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1](P768-769) 毛泽东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特点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矛盾的解决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加以解决”[1](P767)。他又指出,“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急需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当然,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1](P769),“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1](P766)他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1](P769)这是一个多么宝贵的思想啊!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五)在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提出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在分配方面,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提出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主张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有一定的“独立性”,成为公开合法的半独立王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向外国学习的方针,等等。
  
  三、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
  
  毛泽东将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早在建国以前,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6](P1081) 1949年3月,他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7](P1437)的战略构想。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6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P711-712) 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挥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思想,提出要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可以说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以后被经常提及的是“三化”,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了关于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设想。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四个现代化时,是这样表述的:我们要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至此,“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正式形成。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经毛泽东审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公布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8](P439) 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不断完善,越来越科学,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是什么?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毛泽东是这样设想的:经过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同时打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在十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建成”。1957年7月,毛泽东写道:“必须懂得,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现在还未建成,还差十年至十五年的时间。”“十年至十五年以后的任务,则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以八至十五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 [5](P549-550)“大跃进”运动中“十五年超英赶美”的计划受挫后,毛泽东的头脑重新冷静下来。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他说:“苏联的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现在还没有超过美国,我们则差的更远……还要继续紧张地努力若干年,分几个阶段,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 [9](P124)毛泽东后来又多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只能逐步地搞,不能过急;要准备因盲目性而遭受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随着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认识的深化,在毛泽东建议下,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了发展战略“两步走”的部署: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一九八零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综上所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发展作了如下战略部署:第一,总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三,用大约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上述战略部署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四、探索中的不足及其原因
  
  总的来说,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和目标是科学的、正确的,直到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毕竟是在探索阶段,受时代、实践和历史条件的限制,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一些探索还是初步的;有些还不系统、不稳定,还不成熟;一些正确的科学的理论观点后来发生了变化,走向了反面。
  探索中虽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主要是没有很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根本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搞清楚,特别是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在我国,发展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无疑是正确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更能够促进发展,相对于资本主义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和发展之间不存在矛盾。问题在于对社会主义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理解,特别是在中国这一特殊国情下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真正解决发展问题。
  我们虽然认识到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传统的苏联模式有所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例如,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把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这方面我们是缺乏足够的经验的,许多解决矛盾的办法还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后来的一段时期的实践表明,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又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无疑是科学的正确的,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通过不断地解决他们之间矛盾来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来不断地促进发展,这一思路无疑是好的。但还不能从制度层面和体制层面来加以区分和认识,把体制方面改革的一些好的探索错误地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加以批判。后来一段时期的实践中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要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脱离国情片面追求大、公、高、纯的社会主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夸大并片面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忽视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虽然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还处于探索阶段,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还是比较初步的;特别是我们对主要矛盾判断错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以至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干扰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经济建设重视不够,影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发展过程中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能够少犯错误,有了错误,也容易及时纠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并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注 释: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上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周恩来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晏蔚青
其他文献
在泛珠三角地区,政府间协议已经成为实现合作和解决争端的最为重要的区域法治协调机制之一,面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尽管在个别行政领域必要的统一也许是合理的.但总体上并
PBL教学法是近些年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全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其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在金匮要略的教学中能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
<正>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写进了党章和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大
本文从学生本身、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方面分析了工科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要加强对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加强
文章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少慢差费积弊严重,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盲目低效的弊端,提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改研究为支点的教学改革系统观。
我,嫦娥,还有玉兔,是月球上第一批居民,刚儿属于第二代了。据说我们有一批古希腊神祇移民做邻居,但我从来没见过他们的影子。我可以发誓,我真的从来就没有见到过他们当中的任
期刊
瑞典劳动力市场政策及其启示卢爱红,王吉吉一、瑞典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基本情况1、管理体制瑞典政府一共18个部,劳工部负责劳动力市场政策、劳动标准和地区政策事务。其下设三个业务
目的建立一种可快速检测霉变中药材和饮片的方法。方法选择甘草、三七、菊花、金银花、金钱草、番泻叶、黄芩、党参和白果9种中药材,以洒水和温室放置的方法使药材霉变,用水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熊勋华,夏木林,杨荣一、营造良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氛围宏观经济氛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营造这个良好的背景,是走向市
<正> 一、基本情况 自1987年7月我市职工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在金华各县市(区)中率先实行以来的七年间,这项工作已普遍展开,目前全市320多个企业单位,2.9万名职工参加了退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