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身体力行,可组织学生调查、参观、搜集、实地丈量有关数据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趣味性,使学生远离枯燥与乏味;一方面可让学生尝到发现知识、得到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使他们养成勤于实践、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数学;教学;习惯
习惯对于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它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数学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计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学习中容不得虚伪和造假。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爱面子,不懂装懂;或不独立思考,抄袭作业;甚至沽名钓誉,考试舞弊。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少数学生只图分数,不求真才实学。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于不懂装懂、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的学生,既耐心帮助教育,又严肃批评、处理。经常教育学生: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所学的基础知识一环扣一环,只要有一个环节没学好就很难跟上去。如圆的面积不会计算的话,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就根本无从谈起,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不用动脑筋,而是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三、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过于依赖书本知识,往往文化知识很好,动手操作能力或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因此教师要身体力行,可组织学生调查、参观、搜集、实地丈量有关数据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趣味性,使学生远离枯燥与乏味;一方面可让学生尝到发现知识、得到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使他们养成勤于实践、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千米有多长,大概从学校到哪里?长方形面积怎么算,你的房间面积有多大?你的体重有几千克,你的书包呢?圆锥的体积是不是真的等于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能不能自己做个实验证明?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人在困难面前,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迎难而上的毕竟是少数。同样,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解答一些稍难的题目时,往往会退缩、逃避,不愿多想,这在中等生与后进生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小学生自觉、独立地控制和调节自己做法的能力还比较差,注意力也不集中,特别是在开展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控制的力量。具体可如下处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依赖性较强、自制力差,教师可注意全程的监控,即事先提出明确的规定,中途实施有效的监督,事后施以严格的检查。中年级学生克服各种干扰的能力有所加强,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按任务的规定坚持学习活动,并注意监督与检查。高年级学生受内外因干扰的影响逐渐减弱,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实施自我监控,把重点放在事后的检查工作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尤其数学家刻苦攻关的事迹,给学生树立榜样,激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另外,对于一些题目,教师可及时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得到”,让他们尝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与幸福感,使他们在脑中形成“只要经过努力,没有困难不可战胜”的概念。在循序渐进中,学生碰到困难就会从容面对,从而慢慢养成迎难而上、乐观不屈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才能克服困难,深入持久地开展认识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
总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数学;教学;习惯
习惯对于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它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数学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计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学习中容不得虚伪和造假。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爱面子,不懂装懂;或不独立思考,抄袭作业;甚至沽名钓誉,考试舞弊。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少数学生只图分数,不求真才实学。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于不懂装懂、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的学生,既耐心帮助教育,又严肃批评、处理。经常教育学生: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所学的基础知识一环扣一环,只要有一个环节没学好就很难跟上去。如圆的面积不会计算的话,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就根本无从谈起,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不用动脑筋,而是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三、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过于依赖书本知识,往往文化知识很好,动手操作能力或实际应用能力却很差。因此教师要身体力行,可组织学生调查、参观、搜集、实地丈量有关数据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趣味性,使学生远离枯燥与乏味;一方面可让学生尝到发现知识、得到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使他们养成勤于实践、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千米有多长,大概从学校到哪里?长方形面积怎么算,你的房间面积有多大?你的体重有几千克,你的书包呢?圆锥的体积是不是真的等于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能不能自己做个实验证明?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人在困难面前,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迎难而上的毕竟是少数。同样,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解答一些稍难的题目时,往往会退缩、逃避,不愿多想,这在中等生与后进生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小学生自觉、独立地控制和调节自己做法的能力还比较差,注意力也不集中,特别是在开展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控制的力量。具体可如下处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依赖性较强、自制力差,教师可注意全程的监控,即事先提出明确的规定,中途实施有效的监督,事后施以严格的检查。中年级学生克服各种干扰的能力有所加强,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按任务的规定坚持学习活动,并注意监督与检查。高年级学生受内外因干扰的影响逐渐减弱,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实施自我监控,把重点放在事后的检查工作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尤其数学家刻苦攻关的事迹,给学生树立榜样,激起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另外,对于一些题目,教师可及时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得到”,让他们尝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与幸福感,使他们在脑中形成“只要经过努力,没有困难不可战胜”的概念。在循序渐进中,学生碰到困难就会从容面对,从而慢慢养成迎难而上、乐观不屈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才能克服困难,深入持久地开展认识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
总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