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后续课程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3制”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此模式把《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有效弥补了目前基础会计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
【关键词】2-3制 手工模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47-02
一、《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正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为了培养更杰出的会计人员,许多学校越来越关注会计专业的实践环节。但是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实践内容不够全面、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实践环节缺乏技能性、锻炼手段缺乏现代性等等。
1.实践内容缺乏全面性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为主,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内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种类有限,业务范围狭窄。此外,会计岗位设置不够明确,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内容,也不利于强化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
2.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是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式,尤其是原始凭证,由于学生很难有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因此学生对部分凭证的填制较为生疏。除此之外,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影响着经济业务的处理,由于缺乏一种仿真的模拟环境,一旦离开教师的讲解,面对大量的凭证、账薄、 报表和形形色色的经济业务,学生将无从下手。
3.实践环节缺乏技能性
现实社会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希望新吸收的会计人员能立即进入工作角色,能上手工作。但是在《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点钞、识别凭证的真伪、装订凭证、装订账簿等等,使得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走向岗位、胜任工作,因此就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相背离的就业状况,特别是在供大于求的就业现实状况下更是突出了。
4.锻炼手段缺乏现代性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计电算化模拟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目前学校已经采用了会计电算化的会计模拟实践形式,但会计电算化模拟一般都集中在中级使用财务软件的实践教学环节,单独针对刚入门的初级会计的模拟软件则很少。如果具备完全针对《基础会计》的实验资料、模拟软件,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意识,提早接触会计电算化,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
二、“2-3制”模式的构建
“2-3制”模式中的“2”是指在《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模拟模式;另一方面采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模式。而“3”指的是: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分散式手工记账实践;独立进行的集中式手工记账实践;融合了会计电算化的全方位式实践。“2-3制”模式的建立把《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为“第一层次第一关”即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分散式手工记账模拟实践;第二层次为“第二层次第一关”即独立进行的集中式手工记账模拟实践;第三层次为“第三层次第三关”即集中进行的会计电算化式的模拟实践。
1.第一阶段:围绕部分理论,紧跟实践教学。
传统的《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离的,而在“2-3制”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有部分交叉的。对于总论、复式记账原理及具体应用的理论部分可继续采用现有的教学方式,但对于凭证、账簿的内容则可结合实际操作边学习理论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即:边学习边实践。
(1)填制凭证的分散式实践
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繁多,填制要求复杂,诸多《基础会计》教材都尽量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使理论更加形象化。“2-3制”模式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再提供给学生各种真实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边讲解理论边观察实物,使学生加深对凭证的感性认识。此外,结合理论的讲解,每一种凭证皆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堂令学生动手填制,完成凭证的分散式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快速掌握凭证填制的基本技能。
(2)填制账簿的分散式实践
账簿的形式多种多样,填制要求更加严格。“2-3”模式要求在讲解账簿理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实际的账页,当然只需要零散的账页即可,不需要提供订本式账簿。学生边观察实际账页边学习账簿的种类和填制要求,并当堂练习填制。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账簿的感性认识,并实现理论向实践的升华。
虽然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是间断的、零散的,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所练习的部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第二阶段:集中实践,手工模拟。
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于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3~4天的时间,集中进行手工记账的实践教学。
(1)准备完整的实践资料
“2-3”模式对实验教程的要求较高,教程必须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经济业务、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实践内容不能只是经济业务实例的简单堆砌,它有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要照顾到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将基本理论融会贯穿在实际的业务中;其次,实践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最后,经济业务应是具体某个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这些业务的选取不能超过初级会计的范围)。
(2)集中式手工记账的全面模拟
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图2的所有操作。此阶段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方式,旨在使每位学生能够清楚了解《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熟悉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3)增加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此环节除了进行上述实践教学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补充点钞、装订凭证和账簿的练习。首先,准备好练习使用的点钞券和装订工具;其次,由教师示范最基本的操作方式,进行集中讲解;最后,由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做个别辅导。
通过此阶段的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各会计核算程序中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会计方法、会计原则的认识。
3.第三阶段:上机操作,各就各“位”。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锻炼,学生已基本熟悉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程序和内容,但对于各岗位间相互牵制的关系并不算明了,同时对目前已经非常普遍的会计电算化也知之甚少,这也正是此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
(1)模拟会计电算化的上机操作
在此实践环节需要集中3~4天的时间,运用针对《基础会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拟软件,使学生有机会上机操作。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拟软件必须是完全针对《基础会计》的,不能直接采用用友或金蝶等现有的财务软件,这就为实践教学增加了难度。
(2)采取“分组轮岗制”,固定岗位。
“2-3制”模式要求在此环节对学生固定角色,采取“分组轮岗制”。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充当一个财务科室的角色,每位同学履行不同的岗位,并确定其基本职责。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各岗位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三、构建“2-3制”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理论教学环节应以充足的课时作为保障
“2-3”模式把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在这种模式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再是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以充足的课时为前提。通过实践摸索,理论教学一般应设置在五十至六十课时左右比较合适,基本可以保障第一阶段的顺利进行;实践教学应设置在1周左右的时间较为合适,可以保障第二、三阶段的顺利进行。
2.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具备一定的硬件基础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离不开软件设施,更离不开硬件的配置。一个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可以容纳45人左右的小型机房是“2-3制”模式实施的硬件条件。会计模拟实验室不需要太复杂的配置,只需要一个宽敞的空间,安置一些普通的桌椅供学生手工记账练习使用;小型机房不需要高配置的计算机,普通计算机即可,供会计电算化模拟练习使用。
3.指导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目前,会计学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实践教育更是如此,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型社会更要求每位教师不断学习,吸收更多更新的业务知识,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在第一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应用训练;在第二阶段需要教师的辅导以加深学生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在第三阶段更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以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最终达到素质培养的目的。
最后,随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接轨,各经济组织对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2-3”实践教学模式有内容全面、技能训练全面等特点,而且具有针对性。运用此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紧密跟从时代产生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2-3制 手工模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47-02
一、《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正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为了培养更杰出的会计人员,许多学校越来越关注会计专业的实践环节。但是在《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实践内容不够全面、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实践环节缺乏技能性、锻炼手段缺乏现代性等等。
1.实践内容缺乏全面性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主要以集中式的手工记账为主,即先由教师讲解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实践内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种类有限,业务范围狭窄。此外,会计岗位设置不够明确,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内容,也不利于强化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
2.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所引用的资料大多是虚拟的或打印的黑白样式,尤其是原始凭证,由于学生很难有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因此学生对部分凭证的填制较为生疏。除此之外,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影响着经济业务的处理,由于缺乏一种仿真的模拟环境,一旦离开教师的讲解,面对大量的凭证、账薄、 报表和形形色色的经济业务,学生将无从下手。
3.实践环节缺乏技能性
现实社会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希望新吸收的会计人员能立即进入工作角色,能上手工作。但是在《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点钞、识别凭证的真伪、装订凭证、装订账簿等等,使得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走向岗位、胜任工作,因此就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相背离的就业状况,特别是在供大于求的就业现实状况下更是突出了。
4.锻炼手段缺乏现代性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会计电算化模拟就是其中之一。虽然目前学校已经采用了会计电算化的会计模拟实践形式,但会计电算化模拟一般都集中在中级使用财务软件的实践教学环节,单独针对刚入门的初级会计的模拟软件则很少。如果具备完全针对《基础会计》的实验资料、模拟软件,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意识,提早接触会计电算化,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
二、“2-3制”模式的构建
“2-3制”模式中的“2”是指在《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模拟模式;另一方面采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模式。而“3”指的是: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分散式手工记账实践;独立进行的集中式手工记账实践;融合了会计电算化的全方位式实践。“2-3制”模式的建立把《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为“第一层次第一关”即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分散式手工记账模拟实践;第二层次为“第二层次第一关”即独立进行的集中式手工记账模拟实践;第三层次为“第三层次第三关”即集中进行的会计电算化式的模拟实践。
1.第一阶段:围绕部分理论,紧跟实践教学。
传统的《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离的,而在“2-3制”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有部分交叉的。对于总论、复式记账原理及具体应用的理论部分可继续采用现有的教学方式,但对于凭证、账簿的内容则可结合实际操作边学习理论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即:边学习边实践。
(1)填制凭证的分散式实践
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繁多,填制要求复杂,诸多《基础会计》教材都尽量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使理论更加形象化。“2-3制”模式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再提供给学生各种真实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边讲解理论边观察实物,使学生加深对凭证的感性认识。此外,结合理论的讲解,每一种凭证皆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堂令学生动手填制,完成凭证的分散式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快速掌握凭证填制的基本技能。
(2)填制账簿的分散式实践
账簿的形式多种多样,填制要求更加严格。“2-3”模式要求在讲解账簿理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实际的账页,当然只需要零散的账页即可,不需要提供订本式账簿。学生边观察实际账页边学习账簿的种类和填制要求,并当堂练习填制。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账簿的感性认识,并实现理论向实践的升华。
虽然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是间断的、零散的,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所练习的部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第二阶段:集中实践,手工模拟。
通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于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3~4天的时间,集中进行手工记账的实践教学。
(1)准备完整的实践资料
“2-3”模式对实验教程的要求较高,教程必须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经济业务、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实践内容不能只是经济业务实例的简单堆砌,它有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要照顾到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将基本理论融会贯穿在实际的业务中;其次,实践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最后,经济业务应是具体某个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这些业务的选取不能超过初级会计的范围)。
(2)集中式手工记账的全面模拟
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以及简单的报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图2的所有操作。此阶段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方式,旨在使每位学生能够清楚了解《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熟悉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3)增加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此环节除了进行上述实践教学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补充点钞、装订凭证和账簿的练习。首先,准备好练习使用的点钞券和装订工具;其次,由教师示范最基本的操作方式,进行集中讲解;最后,由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做个别辅导。
通过此阶段的实践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各会计核算程序中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会计方法、会计原则的认识。
3.第三阶段:上机操作,各就各“位”。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锻炼,学生已基本熟悉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程序和内容,但对于各岗位间相互牵制的关系并不算明了,同时对目前已经非常普遍的会计电算化也知之甚少,这也正是此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
(1)模拟会计电算化的上机操作
在此实践环节需要集中3~4天的时间,运用针对《基础会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拟软件,使学生有机会上机操作。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模拟软件必须是完全针对《基础会计》的,不能直接采用用友或金蝶等现有的财务软件,这就为实践教学增加了难度。
(2)采取“分组轮岗制”,固定岗位。
“2-3制”模式要求在此环节对学生固定角色,采取“分组轮岗制”。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充当一个财务科室的角色,每位同学履行不同的岗位,并确定其基本职责。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各岗位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三、构建“2-3制”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理论教学环节应以充足的课时作为保障
“2-3”模式把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在这种模式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再是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以充足的课时为前提。通过实践摸索,理论教学一般应设置在五十至六十课时左右比较合适,基本可以保障第一阶段的顺利进行;实践教学应设置在1周左右的时间较为合适,可以保障第二、三阶段的顺利进行。
2.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具备一定的硬件基础
《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离不开软件设施,更离不开硬件的配置。一个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可以容纳45人左右的小型机房是“2-3制”模式实施的硬件条件。会计模拟实验室不需要太复杂的配置,只需要一个宽敞的空间,安置一些普通的桌椅供学生手工记账练习使用;小型机房不需要高配置的计算机,普通计算机即可,供会计电算化模拟练习使用。
3.指导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目前,会计学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实践教育更是如此,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型社会更要求每位教师不断学习,吸收更多更新的业务知识,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在第一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应用训练;在第二阶段需要教师的辅导以加深学生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在第三阶段更需要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以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最终达到素质培养的目的。
最后,随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接轨,各经济组织对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2-3”实践教学模式有内容全面、技能训练全面等特点,而且具有针对性。运用此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紧密跟从时代产生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