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很多人由于缺乏科学的防病保健知识,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预计脑血管病近期在我国还会继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所以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尽快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脑血管病分类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按脑血管病进程分类
急性脑血管病即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按脑血管病性质分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因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混合性脑卒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脑血管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曾是典型的“中老年病”,然而近几年的调查显示,脑血管病患的发病年龄也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脑卒中呈年轻化趋势,原因何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变化,摄入的热量增高,能量过剩,导致脂质代谢障碍和动脉硬化增多。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等又进一步加剧了脂质代谢障碍和动脉硬化。这不仅使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发病率增高,也使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中青年人正处于事业、生活的顶峰,在单位肩负重要领导职务或工作重任,不少人是单位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在家中更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工作、生活缺乏规律性,思想压力较大,负担较重,上述等诸多因素使交感神经系统经常处于较高兴奋状态,导致血压升高。
另外,部分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往往家族2~3代多个亲属基本在同一年龄段发病。由于高血压发病很隐秘,没有什么特别症状,使一些已患病的中青年人产生了自己“一切正常”的假象,从而难以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的治疗
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重点是恢复脑血流的灌注。症状出现后3小时之内医生可以应用溶解血栓的药物来治疗。研究显示,这种药物能够提高卒中的恢复几率,尤其在第一次症状出现后的90分钟之内用药。其他的药物可用来防止血栓形成和控制卒中症状。
当症状稳定的时候,治疗转向预防进一步症状的出现和进一步的卒中。患者可能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来控制形成卒中的危险因素,诸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一些患者还要通过手术摘除供应大脑的血管(颈动脉)上形成的斑块。
卒中发生后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卒中康复治疗。卒中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帮助你重新获得你所失去的技艺或者巩固你剩余的能力。卒中康复治疗还能帮助你一步一步的预防进一步的卒中。在卒中发生的最初几个月内你锻炼能力的机会最大。因此卒中之后尽快开始康复治疗和每天做一点儿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脑卒中认识误区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发生缺血性中风。
小中风无关紧要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一些有过中风症状的人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只管服药不检查比如使用抗凝药,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偏瘫多见于心房纤颤病人,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少服几次药没关系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瘦人不会发生中风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
脑卒中与气候有关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到气候与脑中风的密切关系。变幻莫测的气候不仅给人们的心理、生理上带来不同的影响,也影响着脑血管病的发生。
据流行病学调查,不同季节的脑中风发病率不同。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气候转暖,脑中风发病率也开始下降,夏季发病率最低,秋季又开始上升。
入秋及早春时节也易发生脑中风,此时节最易受寒流侵袭,寒流袭来,气温骤降,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太大。对于刚刚度过炎热夏季或刚刚感受到春天融融暖意的人们,突来的气候变化会使之不适,对于老年人则可能带来灾难。
许多医生有这样的体验,气温骤降,街道、商场一反往日的热闹与喧哗,显得冷清,医院却恰恰相反,此时急诊室病人明显增多,脑出血、脑血栓病人比平日明显增多。
为什么气候的变化会影响脑中风的发生呢?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末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寒冷还能使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易使血栓形成。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流缓慢,如室内温度较低,更易发生脑血栓形成。气温骤变时这些生理反应更加剧烈,血压明显波动,易使一些老年人及有脑中风危险因素者发生脑中风。
脑中风除与气温变化有关外,与气压及相对温度也有一定关系。冬季气压高、湿度大,低气温常与脑出血有关,夏季气压低、湿度小,易发生脑血栓。
脑血管病是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以上,而脑血管病首次发病者约有2/3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很多人由于缺乏科学的防病保健知识,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预计脑血管病近期在我国还会继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将日趋严重。所以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尽快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脑血管病分类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按脑血管病进程分类
急性脑血管病即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按脑血管病性质分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因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混合性脑卒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脑血管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脑出血、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曾是典型的“中老年病”,然而近几年的调查显示,脑血管病患的发病年龄也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脑卒中呈年轻化趋势,原因何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变化,摄入的热量增高,能量过剩,导致脂质代谢障碍和动脉硬化增多。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等又进一步加剧了脂质代谢障碍和动脉硬化。这不仅使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发病率增高,也使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中青年人正处于事业、生活的顶峰,在单位肩负重要领导职务或工作重任,不少人是单位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在家中更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工作、生活缺乏规律性,思想压力较大,负担较重,上述等诸多因素使交感神经系统经常处于较高兴奋状态,导致血压升高。
另外,部分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往往家族2~3代多个亲属基本在同一年龄段发病。由于高血压发病很隐秘,没有什么特别症状,使一些已患病的中青年人产生了自己“一切正常”的假象,从而难以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的治疗
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重点是恢复脑血流的灌注。症状出现后3小时之内医生可以应用溶解血栓的药物来治疗。研究显示,这种药物能够提高卒中的恢复几率,尤其在第一次症状出现后的90分钟之内用药。其他的药物可用来防止血栓形成和控制卒中症状。
当症状稳定的时候,治疗转向预防进一步症状的出现和进一步的卒中。患者可能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来控制形成卒中的危险因素,诸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一些患者还要通过手术摘除供应大脑的血管(颈动脉)上形成的斑块。
卒中发生后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卒中康复治疗。卒中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帮助你重新获得你所失去的技艺或者巩固你剩余的能力。卒中康复治疗还能帮助你一步一步的预防进一步的卒中。在卒中发生的最初几个月内你锻炼能力的机会最大。因此卒中之后尽快开始康复治疗和每天做一点儿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脑卒中认识误区
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发生缺血性中风。
小中风无关紧要不少中风病人发病前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用药品种越多越好一些有过中风症状的人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甲医生开了“圣通平”,乙医生开了“尼富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病人牢记“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只管服药不检查比如使用抗凝药,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偏瘫多见于心房纤颤病人,这类病人要终生使用抗凝药,同时进行用药监测。尤其对于彩超检查发现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药时要根据病情不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时调整临床用药剂量。否则,用药多了会引起出血,用药量不足,又会引起血栓。许多风湿性心脏病人术后出问题,都是由于这个问题没处理好。
少服几次药没关系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常忘记或重复服药。所以,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瘦人不会发生中风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其实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
脑卒中与气候有关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到气候与脑中风的密切关系。变幻莫测的气候不仅给人们的心理、生理上带来不同的影响,也影响着脑血管病的发生。
据流行病学调查,不同季节的脑中风发病率不同。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气候转暖,脑中风发病率也开始下降,夏季发病率最低,秋季又开始上升。
入秋及早春时节也易发生脑中风,此时节最易受寒流侵袭,寒流袭来,气温骤降,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太大。对于刚刚度过炎热夏季或刚刚感受到春天融融暖意的人们,突来的气候变化会使之不适,对于老年人则可能带来灾难。
许多医生有这样的体验,气温骤降,街道、商场一反往日的热闹与喧哗,显得冷清,医院却恰恰相反,此时急诊室病人明显增多,脑出血、脑血栓病人比平日明显增多。
为什么气候的变化会影响脑中风的发生呢?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末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寒冷还能使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易使血栓形成。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流缓慢,如室内温度较低,更易发生脑血栓形成。气温骤变时这些生理反应更加剧烈,血压明显波动,易使一些老年人及有脑中风危险因素者发生脑中风。
脑中风除与气温变化有关外,与气压及相对温度也有一定关系。冬季气压高、湿度大,低气温常与脑出血有关,夏季气压低、湿度小,易发生脑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