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开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开发实施的营养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营养学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营养观、健康观和平衡膳食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营养健康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践
高中生营养健康教育是以提升健康素养为导向,以传播、教育、实践为手段,以帮助学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教学活动及过程。通过营养知识及国家有关营养政策的宣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理解,从而推动科學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确立、实践与宣传。
1 课程开发背景
1.1 健康中国的时代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在明显改善,但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仍是影响健康的普遍问题。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健康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生营养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普及营养知识,丰富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营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宣传与践行,对自己、家长及家庭的合理膳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课程实施贯彻纲要精神,具有时代性。
1.2 国内外营养健康教育的发展 发达国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意识到“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膳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前途”。美国早于1946年就颁布了《国家学生午餐法》,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日本也通过营养立法,建立营养师制度,实现了改进国民体质的目标[1]。我国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门的营养教育课程体系与标准,中学阶段的营养健康教育主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初、高中《生物》中渗透。虽然学科教材中有相当的内容和较大的空间可以渗透营养与健康教育,但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难系统地学到营养相关知识,营养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育效果与实际相差甚大。
1.3 高中生营养健康意识薄弱 在课程开设之初,笔者在本校高一、高二约1700个学生中进行了“饮食营养健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普遍缺乏营养知识、不重视饮食营养、存在偏食、挑食现象,健康意识淡薄、不关注食品标签、高糖饮料、高能方便食品等摄入较多。部分调查结果显示:经常没有吃早餐就上学的占12.8%,有吃早餐且在家吃的占33.9%,在上学路上随便吃的占15.8%,而在某一节课间吃的占35.8%。选择食物的首要标准:风味占19.57%、口感占33.07%、营养仅占14.42%。严重偏食的有10.81%、轻度50.23%、不偏食38.96%。坚持每天喝纯牛奶的有34.73%、偶尔喝的49.2%、不喝的有16.07%。关于零食:吃零食关注营养的占37.41%、不关注的占62.59%;买零食会注意营养成分的占38.9%、不会的占61.1%。从问卷结果看,对高中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是必需的、也是迫切的。
2. 课程开发的意义
2.1 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2017版)的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中生物学课程开设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拓展课程以及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和当地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以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2]。根据选修课程的“现实生活应用”方向并结合本校学生存在的营养健康问题开设的营养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以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2.2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健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通过“平衡膳食”、“食物奥妙”等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中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的形成与确立;通过“食物的营养成分探究”、“营养食谱的设计与分析”、“食品标签调查”、“营养宣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营养相关问题的分析、判断与解决能力、认同饮食健康并积极宣传,制定并践行健康生活计划,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使之更具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
2.3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自我意识、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也更加明确。对于已有一定职业规划的学生,选修营养教育课程对其兴趣的培养和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可能有较大的影响。他们会把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升学或就业需要联系在一起,对知识的需求较强烈,有利于其主动参与与深度学习。而对于大学没有选择相关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而言,由于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限制,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后很难再系统地接受营养教育,因此,在高中阶段习得的营养学知识和建立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还将对其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课程实施
3.1 课程目标 “营养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学科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课程目标如下:
(1)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宣传营养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膳食行为,形成平衡膳食观,促进身体健康。
(3)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并开展多元化的营养实践活动,培养团对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营养与饮食问题,在实践中提升营养素养和营养宣传能力。 (4)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能充分运用生物学知识主动宣传引导,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2 课程内容 课程作为校本选修课程,一个学分,18学时,每周一课时,教学任务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课程从“营养基础”、“食物奥妙”、“平衡膳食”、“营养实践”四个层面展开,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营养基础知识,提高营养实践能力。
“营养基础”衔接义务教育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人体的营养”的相关内容,着重阐述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在人体内发挥的生物学作用;人体的营养需要量;营养素之间的适宜比例与平衡;营养素摄入过多或不足会人体的危害以及营养不均衡与常见营养疾病等,侧重营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
“食物奥妙”主要介绍食物的营养价值,其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其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利用情况,了解食物所含营养素、能量与人体营养需要的关系以及加工烹调对食品营养素的影响,以指导学生科学选择食物和合理膳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与此同时,与膳食不平衡相关的食源性疾病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平衡膳食”主要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为依据,介绍青少
(接338页)
(转339页)
年的营养与膳食,了解膳食模式与健康的关系,促进学生对营养知识和食物搭配的正确理解,指导学生合理配餐,注重饮食均衡,促进自身健康。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践行膳食指南所倡导的原则和观点,学会设计和计划膳食、比较和评价膳食,充分发挥平衡膳食对健康的有效作用。
“营养实践”是与课程相关的系列实践活动,该内容不单独成块,而是穿插在其他三个模块内容中完成。主要有“食物营养成分探究”、“食品标签的调查与解读”、“食谱设计与评价”、“食物DIY”、“营养顾问”、“营养宣传”等实践活动。“营养宣传”可结合实际多方向、多角度开展。如利用校园广播开设营养健康宣传专栏,潜移默化地渗透营养健康知识;结合5.20世界学生营养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营养宣传活动;针对学生家长开展营养与健康讲座,引导学生家长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饮食与营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等。近两年我校启用离城区较远的新校区,学生几乎都寄宿,学校食堂用餐人数多,学生用餐情况也很受学校关注。通过营养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与食堂的互动,丰富了食堂早餐菜谱,促进食堂饮食文化和饮食环境的建设。“营养实践”活动重实践、亲体验、可操作,使课程更具趣味性。
3.3. 课程评价 本课程为选修考查科目,课程评价采用能体现学习过程和学习真实情境的过程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出勤、合作学习能力、参与积极性和过程实践作业为依据,采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方式确定最终成绩[3]。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我们的评价指标也将进一步细化、量化和个性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学校的文化环境,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和自觉投入。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智,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索,让校本课程更具特色,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25.
[2] 李丽桦.近年来国外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概述[J]. 上海教育科研,2007,(4):16-19.
[3] 谭丽丽.“写生压花”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J].中学生物学, 2018,34(1): 67.
基金项目
本文为福建省“十三五”第一批中學生物学科教学带头人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KSW-201702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中生营养健康教育 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践
高中生营养健康教育是以提升健康素养为导向,以传播、教育、实践为手段,以帮助学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教学活动及过程。通过营养知识及国家有关营养政策的宣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理解,从而推动科學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确立、实践与宣传。
1 课程开发背景
1.1 健康中国的时代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在明显改善,但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仍是影响健康的普遍问题。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健康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生营养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普及营养知识,丰富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营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宣传与践行,对自己、家长及家庭的合理膳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课程实施贯彻纲要精神,具有时代性。
1.2 国内外营养健康教育的发展 发达国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意识到“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膳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前途”。美国早于1946年就颁布了《国家学生午餐法》,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日本也通过营养立法,建立营养师制度,实现了改进国民体质的目标[1]。我国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门的营养教育课程体系与标准,中学阶段的营养健康教育主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初、高中《生物》中渗透。虽然学科教材中有相当的内容和较大的空间可以渗透营养与健康教育,但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难系统地学到营养相关知识,营养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育效果与实际相差甚大。
1.3 高中生营养健康意识薄弱 在课程开设之初,笔者在本校高一、高二约1700个学生中进行了“饮食营养健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普遍缺乏营养知识、不重视饮食营养、存在偏食、挑食现象,健康意识淡薄、不关注食品标签、高糖饮料、高能方便食品等摄入较多。部分调查结果显示:经常没有吃早餐就上学的占12.8%,有吃早餐且在家吃的占33.9%,在上学路上随便吃的占15.8%,而在某一节课间吃的占35.8%。选择食物的首要标准:风味占19.57%、口感占33.07%、营养仅占14.42%。严重偏食的有10.81%、轻度50.23%、不偏食38.96%。坚持每天喝纯牛奶的有34.73%、偶尔喝的49.2%、不喝的有16.07%。关于零食:吃零食关注营养的占37.41%、不关注的占62.59%;买零食会注意营养成分的占38.9%、不会的占61.1%。从问卷结果看,对高中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是必需的、也是迫切的。
2. 课程开发的意义
2.1 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2017版)的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高中生物学课程开设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拓展课程以及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和当地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以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2]。根据选修课程的“现实生活应用”方向并结合本校学生存在的营养健康问题开设的营养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以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2.2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健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通过“平衡膳食”、“食物奥妙”等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中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的形成与确立;通过“食物的营养成分探究”、“营养食谱的设计与分析”、“食品标签调查”、“营养宣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营养相关问题的分析、判断与解决能力、认同饮食健康并积极宣传,制定并践行健康生活计划,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使之更具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
2.3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自我意识、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也更加明确。对于已有一定职业规划的学生,选修营养教育课程对其兴趣的培养和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可能有较大的影响。他们会把目前的学习与将来的升学或就业需要联系在一起,对知识的需求较强烈,有利于其主动参与与深度学习。而对于大学没有选择相关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而言,由于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限制,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后很难再系统地接受营养教育,因此,在高中阶段习得的营养学知识和建立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还将对其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
3. 课程实施
3.1 课程目标 “营养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学科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课程目标如下:
(1)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的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宣传营养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膳食行为,形成平衡膳食观,促进身体健康。
(3)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并开展多元化的营养实践活动,培养团对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营养与饮食问题,在实践中提升营养素养和营养宣传能力。 (4)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能充分运用生物学知识主动宣传引导,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2 课程内容 课程作为校本选修课程,一个学分,18学时,每周一课时,教学任务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课程从“营养基础”、“食物奥妙”、“平衡膳食”、“营养实践”四个层面展开,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营养基础知识,提高营养实践能力。
“营养基础”衔接义务教育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人体的营养”的相关内容,着重阐述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在人体内发挥的生物学作用;人体的营养需要量;营养素之间的适宜比例与平衡;营养素摄入过多或不足会人体的危害以及营养不均衡与常见营养疾病等,侧重营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
“食物奥妙”主要介绍食物的营养价值,其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其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利用情况,了解食物所含营养素、能量与人体营养需要的关系以及加工烹调对食品营养素的影响,以指导学生科学选择食物和合理膳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与此同时,与膳食不平衡相关的食源性疾病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平衡膳食”主要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为依据,介绍青少
(接338页)
(转339页)
年的营养与膳食,了解膳食模式与健康的关系,促进学生对营养知识和食物搭配的正确理解,指导学生合理配餐,注重饮食均衡,促进自身健康。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践行膳食指南所倡导的原则和观点,学会设计和计划膳食、比较和评价膳食,充分发挥平衡膳食对健康的有效作用。
“营养实践”是与课程相关的系列实践活动,该内容不单独成块,而是穿插在其他三个模块内容中完成。主要有“食物营养成分探究”、“食品标签的调查与解读”、“食谱设计与评价”、“食物DIY”、“营养顾问”、“营养宣传”等实践活动。“营养宣传”可结合实际多方向、多角度开展。如利用校园广播开设营养健康宣传专栏,潜移默化地渗透营养健康知识;结合5.20世界学生营养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营养宣传活动;针对学生家长开展营养与健康讲座,引导学生家长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饮食与营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等。近两年我校启用离城区较远的新校区,学生几乎都寄宿,学校食堂用餐人数多,学生用餐情况也很受学校关注。通过营养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与食堂的互动,丰富了食堂早餐菜谱,促进食堂饮食文化和饮食环境的建设。“营养实践”活动重实践、亲体验、可操作,使课程更具趣味性。
3.3. 课程评价 本课程为选修考查科目,课程评价采用能体现学习过程和学习真实情境的过程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出勤、合作学习能力、参与积极性和过程实践作业为依据,采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方式确定最终成绩[3]。有效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我们的评价指标也将进一步细化、量化和个性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学校的文化环境,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和自觉投入。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智,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索,让校本课程更具特色,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25.
[2] 李丽桦.近年来国外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概述[J]. 上海教育科研,2007,(4):16-19.
[3] 谭丽丽.“写生压花”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J].中学生物学, 2018,34(1): 67.
基金项目
本文为福建省“十三五”第一批中學生物学科教学带头人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KSW-201702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