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总在诗意中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man9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夕源于先民的星宿崇拜和数字崇拜,后被注入爱情元素,成为女性专有的节日,美丽传说在诗词里得到二次演绎,承载了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
  叙写本事,朴实真挚的汉代七夕诗
  “牵牛”“织女”之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用戏谑的口吻说织女星一天七趟忙如穿梭,却织不出一匹绸缎来,以致对岸的牛郎只能拿着空箱子干等。彼时二星还只是被人格化的星辰。到了睡虎地出战国晚期竹简《日书》,人们把占卜结果附会在牛郎织女身上,悲剧初现端倪,“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然后故事沿着这种思路越走越远,汉初《淮南子》中已有“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说法,到汉末《古诗十九首》牛郎织女相爱而不能团聚的传说已具雏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诗仍处于叙事阶段,对天上星辰采取仰视姿态,采用全知视角,但依然呈“混沌”状态。因汉代人认为世界是一个流动、有序的封闭系统,人们从先秦时期彼此孤立的意象群一下进入可上天入地、纵横捭阖的境界,具有仰观俯察、吞吐宇宙万物的大美境界,故叙天上事,如在人间。但汉人又认为命数不可更改,故诗歌表露出对主人公既定命运的的深切同情,情感朴素真挚,是汉诗特有的古朴味道。
  语言端凝典丽,以织女为主角,“迢迢”“皎皎”等叠词的使用,烘托人物的美好,“泣涕零如雨”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徘徊哀伤,“脉脉”更成为后世形容女性含情凝注的专词,织女的形象被塑造的温婉、深情、端丽。“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这看似并不深峻的屏障何以阻绝相爱的人相见?汉人尚未能给出完美解说,但表明了一种对后世影响至深的爱情态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是一次比较完整的爱情体验表达:执着、深情、哀而不怨,有一种蚀骨的忧伤。
  绮丽清妙、浪漫唯美的唐代七夕诗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乞巧,加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之句,七夕遂成为定情的代名词,也成为后世反复歌咏的典故。唐代七夕诗达八十多首,体现出以下特点:一、视角从仰望星空转为在人神之间自如转换打量,营造出浪漫奇幻的审美境界。二、喜以“秋夕”“冷月”为题,专意营造凄清冷幽的审美意境。又喜以“罗维”“翠帐”构制飘渺梦幻的浪漫氛围,实为造境之祖。自王昌龄创“意境”之说,经刘禹锡、皎然、司空图等人一路发展,创造出新的审美境界——疏远功利的淡远净美之境,七夕能够雅净朗洁正得益于此。三、借传说叙人情,爱情的细腻得到充分展示。唐代诗人重“悟”,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故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深婉,相会场面浪漫神秘唯美,不掺杂任何世俗的杂滓。如罗隐的《七夕》,视角在天地之间自如切换,情感在神人之间流淌融通,情景交合,意蕴深长。“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上句描天上情景,下句写人间欢宴。“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铺写七夕欢宴的盛景,可以见出当时已有就七夕“命题作诗”的习俗。“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天上牛郎为了迎接织女进行了精心准备,把香罗层层叠起缝制圆顶帐子,盛大的场面显示出牛郎对相会的重视与珍重。“菡萏、红宴、珠玑、锦绣、香帐、金针、铜壶”描绘出景物器具的色彩丰富和质地精良,琳琅晶亮,引发审美联想。闺中少女对月翩翩遥拜,岂能毫无感怀?月夜本就是容易引动情思的,何况是在这样良辰美景奈何天,“惆怅”既是对天上神仙眷侣的体恤怜悯,恐怕也是对自己情感皈依的担忧吧?情感细腻委婉,充满了浪漫色彩。
  王建的《七夕曲》亦深具浪漫色彩。“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铺叙故事中加入了人间生活的体验。“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是一幅清丽杳渺的天上美景,充满神幻色彩,犹如湘君为湘夫人在水中构置的香草宫殿。“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是写二星相会之时的期期艾艾和千回百转的心理历程,既有欣喜、期待,又有怅惘、感伤。末一句“明星未出少停车”更点出相会时的急切和欲速不达的无奈,颇为动人。
  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色调清冷、意境清幽,使人一读而入其境。“轻罗小扇扑流萤”,简笔白描,栩栩传神,“轻罗小扇”状少女之轻盈素雅,“扑”摹少女之娇憨纯真。“天阶夜色凉如水”,再次营造轻灵之境,境中人及我等观者一并入了清幽之境。“臥看牵牛织女星”,“卧看”一语写活了惬意清淡的佛系心境。短短四句意象却十分丰富,色彩淡雅,如诗如画,得意忘言,堪称唯美至境。唐诗七夕,是爱情最美的时光,是抛却世俗的欲望后最纯净的样子。“烟霄微月澹长空”,七夕一定有清凉袭人。“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七夕一定有月亮挂在柳梢头。“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七夕的爱情有些矜持,有些执着,也有些忧伤。七夕带着原野雏菊的大胆明艳,也有银烛冷秋光画屏的沉静清幽。七夕夜,让我们共闭璀璨与繁华,走到清风里看看月亮,然后,想想我们的爱情。
  浓妆艳抹、娇媚妖倩的宋代七夕词,多了世俗味道。至秦观境界始大,将七夕里的爱情又纯粹化。
  宋代以后,城市中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商业因素的注入使得七夕变成全民狂欢节,而欢娱直接刺激文学灵感。《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的作品超过百首,“鹊桥仙”更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牌名。宋人在词中浅吟低唱,真诚或做作地借七夕描写人间的欲海情天。诚如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所述,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七夕渐渐脱离仙气,变得庸俗孟浪起来。那些浓妆艳抹的描述,风情毕露的举动,抹杀了七夕的美好与空灵。   一是织女的形象少了哀婉清雅,多了香艳妩媚。晏几道词中,主角已由天上王孙悄然替换成了人间帝王与宠妃,“分钿擘钗凉叶下,香袖凭肩”(《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柳永则以一首《二郎神·炎光谢》将七夕推到艳情的路上去,“抬粉面、云鬟相亚……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美艳的形象对织女而言,不是恭维,而是辱没。
  二是唐诗雅洁贞静的情思转为欲望蓬勃的世俗欢爱。吴文英七夕词有七首之多,在他的笔下,七夕尽显脂粉气与市井象,“象尺熏炉,翠针金缕,记倚床同绣。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醉蓬莱·夷则商七夕和方南山》)至刘镇《柳梢青·七夕》简直是铺面而来的青楼气息了,“醺醺宿酒残妆……却扇藏娇,牵衣索笑”。前代的温厚淳朴不再,只剩下翻滚的情欲。
  三是境界窄小。“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注入己身感悟,带着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感伤,悲切深情。但这份雅正仍显拘谨卑弱,难以救赎七夕词的一路堕落。
  直至秦观词出,境界始大,转为清辉明朗。
  他的老师应该是做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作者以传说写实事,通首词格调高雅、志趣非凡,令人于天风海雨中宛见词人旷达超脱、遗世独立的形象。南宋陆游《渭南文集·跋东坡七夕词后》评价此词:“昔人做七夕诗,率不免有珠栊绮梳惜别之意。维东坡此篇,居然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学诗者当以是求之。”是此词的千古定评。
  秦观的《鵲桥仙·纤云弄巧》,既有苏氏的俊逸豁朗,又有秦词的清丽婉转,“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首次站在精神的高度强调两情相悦的重要,申明坚贞才是爱的底色。这一宣言远远高出同时代人的吟风颂月,拿腔作调,从某种程度上也高出前人困于寻愁觅恨的挣扎。秦观词以本事喻世情,写似水柔情而显睿智高格,手法、意趣、审美及其所营造的意境均臻于至境,至今无人能够超越。这一首词如皎皎明月在夜空中光华璀璨,照亮了无数七夕诗词营造的愁云惨雾,将爱情升华至新的高度。
  淡远澄澈、意气清爽的元明清七夕诗词
  高潮之后必然是逐渐的低落。元及明清时期七夕演变为“女孩儿节”,乞巧时间由夜间变为午间,大约是为了方便未成年女性出游,并利于防范。人们开始将七夕作为一个初秋佳日看待。这种态度影响至文学,就是三代诗人不乏词句清雅者,但更注重对现实的体察领悟。
  “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元·张埜的《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笑倩谁扶,又被春纤,搅住吟须。”?(元·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明·德容《七夕二首》)
  “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清?顾贞观《六月七夕》)
  以上的词共同点在于:基本抛开对传说的向往,以冷静的态度关照己身处境,不再像前代让思绪飞升至天上以求解脱,而是着眼眼前景物,在现实中寻找精神的落脚地。这种客观到“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便是对传说的不屑,“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这很有些釜底抽薪的意思,恰如环形山的发现剥夺了我们对月亮的想往。
  倒是姚燮做得好,把七夕作为一个美好的日子来看待。就是这样,如果你已经过了相信爱情和追求爱情的年纪,大可以享受这个秋日佳夕带给你的适意,“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韩庄闸舟中七夕》)酷暑初凉,弯月将黄,菡萏犹红,柳丝微长,如是辰光,看罢了人间热闹,且雇一叶扁舟,到湖上明月里去,到古往今来七夕诗词营造的美好意境里去,岂不好?
  (作者系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这样去深入讨论“义利之辨”,不是咬文嚼字,坐而论道。其现实意义,正如张其成先生所言,实质上关系到在今天,先义后利、以义取利,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全民的价值观,成为全民的道德规范。尤其是企业家更要树立这一价值观”。而“所谓树立价值观就是要真正成为一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主流价值导向,一种高大上的榜样,一种理直气壮的要求,一种光明正大的向往。  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
宗璞以短篇小说《红豆》知著文坛后,一度沉寂,至“新时期”以“重放的鲜花”再度活跃。1988年出版的《南渡记》是其首部长篇小说,该作实为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之第一卷,后又出版发表了《东藏记》《西征记》和末卷《北归记》。各卷虽总名《野葫芦记》,但都相对独立,其中《东藏记》曾于2005年单独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这一宏篇巨制属于抗日题材。叙事起自卢沟桥事变,聚焦知识分子人群,讲述抗战时期一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为白居易称为“国手”,白居易曾云:“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禹锡怀揣着宰相之器,站到了政治潮流的最前端。然而,奸臣弄权,小人当道,一波波大浪打来,便将诗人拍到了朗州、连州与夔州。是的,夔州,这一年,刘禹锡51岁。  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雄踞长江三峡之上游。其民风伧俗,地势险恶,用刘禹锡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天外巴子国,山头白帝城。阴风鬼神过,暴雨
节俗是人类给自己保留的一个诗意的时空存在,尤其是中国的节俗,诗性更浓。哪怕是看不懂文学、听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在一年当中给自己一个时空,和家人、朋友一起温习这份浓浓的诗意。相信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都会有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夜晚,暂别一天的劳作,或在刚刚抽芽的柳条下,或在烦躁不安的蝉鸣声里;或在粽子的清香里,或在圆月的凉风中,外婆或母亲讲着口口相传的传说。大概这就是文化吧!中國的传统节俗是中华文化的直接
丰子恺(1898—1975),现当代教育家、漫画家、散文家,尤其因漫画而妇孺皆知。但是,“子恺”或以为是名,或以为是号,或以为是字,莫衷一是。  /壹/  目前对于“子恺”的认识有三种:一种认为是名,第二种认为是号,第三种认为是字。  持第一种认识者,典型的是丰子恺的子女。丰陈宝、丰一吟主编《丰子恺漫画全集》书前《年表》“1915—1917年”条提道:“(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老师单不厂为丰仁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三字经》,意思是每个人生命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由是历代相传,很多人将此作为孟子“性善”论的概括,其实这并不是孟子的原意。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的差别不是很大,只有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就是善端,是仁义。而恰恰这一点点善端、仁义,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仁也者,人也)。孟子论“性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古今中外,经史百家,军事科技,阅读范围非常广博,其中有些书对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他自陈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考茨基《阶级斗争》、柯卡普《社会主义史》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事情。而在他的少年时代,也有一本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的书,这就是清末实业家、维新思想家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毛泽东家境尚可,因此小
1956年夏到1957年反右斗争前夕,中国当代话剧史上曾出现过一个虽如昙花一现,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这就是“第四种剧本”时期。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学术界的自由争论去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毛泽东“双百”
《传习录》是由明代大儒王阳明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编撰整理而成,“传习”二字取自《论语》首章之“传不习乎”,朱熹训之曰“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与《论语》类似,《传习录》亦是一部语录体,即阳明与弟子的对话实录,集中反映了阳明成熟时期的重要思想如“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以《传习录》为核心的阳明心学自其诞生后,对明清特别是近现代之中国历史影响甚大,曾国藩、谭嗣同、孙中山、章太炎、蒋介
我最早接触到曹先擢先生的大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2000年8月在北大西门外的邮电疗养院,召开了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00周年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第一次目睹了曹先生的风采。那时候,他已经离开北大中文系讲坛,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我由湖北大学调入北大工作,才跟曹先生才有机缘跟曹先生面对面接触,亲炙先生教诲。有时候是我们一行数人前往方庄他的寓所,有时候是利用他来北大讲学或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