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宜书养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atisbianbi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我发现孩子的心理困扰往往缘于其父母。许多父母缺少生育、养育、教育的学习与训练,不懂得怎样做父亲和母亲,甚至反问:“这还用得着学吗?”于是,他们就在不经意间,掉入教育黑洞、文化黑洞、情感黑洞,难以自拔。当然,也有例外。我遇见一位妈妈,把自己用心学习做母亲的故事与感受写了下来,厚厚三大本,挺有意思的。她愿意与我分享。
  出嫁之女,一旦怀孕,既兴奋,又紧张,还害怕,更痛苦。十月怀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男人无法体验其中的艰辛。“我生儿子时遇上难产,剖腹取出。从手术室进入病房后,我看着婴儿床上的儿子,粉白的脸蛋,一双漂亮的大眼睛安静地转溜着,双眼皮已清晰可见。刚出生才两小时的婴儿,居然就那么扑闪着眼睛盯着你看,一点也不吵闹,真的很神奇。我就在这样的端详中迷糊了一夜。”
  妈妈完成了她的生育任务。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不,孩子是妈妈的杰作,必须好好欣赏。当母子眼神第一次相遇,妈妈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满满的幸福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窗户,妈妈直通儿子的心灵,不仅忘了痛苦,还非常快乐。她写道:“记忆里全是那双漂亮的眼睛,闪啊闪。”以至于当妈妈和闺蜜一起谈论剖宫产的第一晚,别人说怎么怎么疼痛、怎么怎么难熬时,她说“我都没有印象”。因为,母亲关注的是儿子降临带来的喜悦,早已忘却或忽略了自身的疼痛。母爱的一个特质是忘我。
  就生育而言,母亲更辛苦。十月怀胎,她比父亲的付出与贡献要大得多。相比生育,儿女的养育与教育,更是父母应尽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做好它的难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大多数中国父母,婚前婚后、孕前孕后、产前产后,都未接受正规的、系统的育儿培训,一旦为人父母,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各自为战,方法五花八门,“得失寸心知”。
  一
  这位妈妈从小爱读书,读书成为她一种良好的习惯。苏格拉底说:“花费时间去读他人的著作,通过他人的辛勤能轻易地完成自我改善。”我们可以感悟到,身体的改善靠锻炼,心灵的改善靠读书。富兰克林说:“阅读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但我们不能盲目地为读书而读书,要阅读、思考、交谈“三位一体”,才能“完成自我改善”。
  自儿子两三岁起,妈妈就买些幼儿绘本,天天陪着儿子翻书、看图。再往后,妈妈就陪儿子读书、听故事。孩子懂不懂?不重要,关键是带领儿子从小走进“书”的乐园。儿子上小学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妈妈一定会“牵着儿子的手,徜徉在书店里,这里翻翻,那里转转,累了就停在玻璃橱窗旁,和儿子一起欣赏摆在里面的五颜六色的书、连环画、老唱片,或陈列着的其他东西”。就这样在阳光普照的书店里,母子双双感受光阴的流逝。从最初牵着儿子,到和儿子勾肩搭背,再到儿子已高出她一头,母子共同伴书成长。妈妈还特地在市图书馆帮儿子办了个少儿借书证,常与儿子一道去借书、还书,分享读书之趣。
  儿子十岁时,妈妈与儿子同看《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这本书。妈妈随口问一句:“将来你最想去哪三个地方?讲讲理由。”儿子沉思片刻后说:“第一,日本。我要去看看一个弹丸之地的国家,为什么敢侵略中国?第二,美国。一个才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如何坐稳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第三,法国。我要去感受欧洲贵族绅士文化的浪漫氛围。”
  2009年11月1日傍晚,妈妈回到家里感到不对劲,打开儿子的房门,怎么黑乎乎的?她打开灯,发现儿子坐在书桌边发呆。妈妈问:“怎么不做作业?”儿子没吭声。妈妈又问:“与同学吵架了?”儿子仍然不吭声。妈妈再问:“被老师批评了?”他还是不吭声。“今天怎么回事?”此时妈妈想发火。“让我清静一下,好不好?”儿子在恳求。妈妈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钱学森先生昨天去世了。今天我没心情,不想背单词,不想做作业。”儿子说。那一刻,妈妈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她立刻退出来,轻轻地关上门。那一晚,儿子在黑暗中坐了多久?想了些什么?什么时候睡的?做娘的全然不知。但那一晚,妈妈也心绪复杂,久久不能入眠。一个小学生,在黑灯瞎火的房间里静静地坐着,默默地悼念钱学森,心忧天下。孩子是异类吗?书养,是否会催他早熟?
  一日,妈妈带儿子来到我的工作室,交流近日读书的心得。儿子个头不算高,挺斯文,戴一副眼镜,言语不多。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喜欢翻我桌上的书。我随意拿了纸与笔,邀请他做个心理游戏,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测试。我问:“为什么读书?请写出三条理由。”他握笔,想了想,慢慢在纸上写了三行字:1.为了让自己的知识与世界接轨;2.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3.为了自己的儿子。哇!这种答案,太叫人大跌眼镜了吧!“小小年纪,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忍不住问。他对我淡淡一笑,不做解释。这个孩子太可爱了。事后,我想:或许因为妈妈坚持“儿宜书养”,从小便慢慢培育出了孩子一种为人处事的大视野;用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从小影响到儿子未来的家庭擔当感,培育出他的一种前瞻意识。
  二
  利用假期,全家赴凤凰古城来个亲子游,一路看山看水看文化。沈从文笔下的凤凰人文迷倒了多少人?慕名而至的中外游客拥堵在这座小城。儿子充满好奇,从不言累。他两眼盯住路边小店五颜六色的琳琅商品,居然选中了一支葫芦丝,非得买下不可。买后儿子爱不释手,一路乱吹。回家后,妈妈到琴行请了一位高手,教儿子学艺。没想到,孩子悟性很高。看到儿子兴趣浓烈,妈妈也受到感染,跟着吹响了葫芦丝。母子互帮互学,进步神速。一年后,母子居然都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社会考级”,双双过了六级。以后,凡有一些欢庆活动,母子俩常被邀请同台献艺。悠扬的旋律,浓郁的情感交流,赢得台下赞赏的眼神和阵阵掌声。
  城市里的家长有句口头禅,“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依照自己的认知与喜好,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至于孩子是否有兴趣?培训班是否适合孩子自身特点?家长似乎不大考虑。但这位母亲是个另类,她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子,还极力支持儿子随着他自己的兴趣发展。有一天,儿子受同学影响,吵着要学书法。字是文人的脸面,学写字是好事。妈妈立即帮他找到一位好老师,还请老师在儿子的笔记本扉页上写下几句话:“永不放弃。感恩生活。感谢儿子。”落款是“妈妈”。老师边写边笑着说,从来没有家长感谢儿子的。“我是真心感谢儿子。我陪儿子学书法,几个月后,自己的字进步不小!”妈妈说。   常在长江边生活的妈妈,从小也曾在水里扑腾,但直到三十岁还是个“旱鸭子”。儿子从小爱玩水,洗澡时,打水、戏水,特别开心。母亲突发奇想,给四岁的儿子办了个体校学员卡,经常陪着儿子一道下水学游泳。在长江边长大的人,得熟悉水性,爱水,恋水,培养划水的兴趣。可能年纪太小了,儿子下水后根本不听教练的口令,一心只玩打水仗。这事急不得。抓住母子同游的机会,妈妈努力去领悟教练讲授的知识要领,扑在水里慢慢练习,直到手臂酸软,手指发白,才爬上岸,歇一会儿再下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妈妈学会了标准的蛙泳姿势。三十岁的母亲,陪同儿子,才真正学会了游泳,真得感谢儿子。
  每到寒暑假,孩子长时间待在家里,天天忙上班的父母都犯愁。妈妈狠心让儿子参加“男孩夏令营”,前后共40天。八岁男孩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接受得了吗?这是否太冒险了?父母会不会担心?“目送着大巴远去,我的心仿佛也被带走了。我强忍着悲伤,一次又一次把泪水咽进肚子里去。我没心思做任何事情,甚至不敢正眼看儿子的照片。”妈妈不敢打电话,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在电话里哭起来。她忍不住想,儿子现在变得怎么样了?晒黑了吗?瘦了还是胖了?交了几个新朋友?有哪些收获?“离开你的这段日子,我认真回忆起相伴度过的八年时光。因为有你,虽然忙碌,虽然有抱怨,但妈妈才是完整的、幸福的,没有遗憾。为了带你,有时会失去与朋友交往的时间,有时你的顽皮任性让我生气。但这一切,相比你给予妈妈的欢乐,又算得了什么?可见,你在妈妈心里多么重要!”夏令营结束,儿子终于回来了,变得又黑又瘦又脏,却很精神,很健康,很有朝气。他穿着一套印有“知识改变命运,才华恩泽双亲”的队服。回家第一件事,是赶紧去洗澡。
  后来,妈妈还送儿子去南昌参加小记者夏令营,赴山东参加英语夏令营。孩子从小学会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与同龄伙伴过集体生活,做游戏,长见识,寻欢乐,健康成长。儿子临走时,妈妈给儿子100元零花錢,叮嘱他买水喝、买零食吃。结果从山东回来,儿子脱下鞋子,打开行李箱,一件一件往外掏礼物——两张三维画送给妹妹,一块心形的彩石送给妈妈,半斤金枪鱼糖送给爸爸(听说有助于治疗眼疾),还有一块三国人物关羽的木雕送给自己。那一刻,妈妈被感动了。儿子心中装有他人,知道分享,知道赠予,知道亲情,尽管他还是一个孩子。
  三
  儿子小学毕业了。围绕着小升初,是否要找关系活动一下上重点学校?上重点班?父母没商量出统一意见,请教朋友,说法不一,搞得大人不知所措。这时,儿子说话了:“不管去什么学校、什么班,我希望有尊严地走进校门去上学。”儿子的话,让一切尘埃落定,顺其自然。儿子拿着入学通知书,自己去报名。回家后他高兴地说:“我分在重点班。”妈妈暗暗庆幸自己没去找关系,儿子每天开心、有尊严地去上学,比什么都重要。
  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儿子成绩居全班中游,期末考试成绩下滑了若干名。妈妈着急,和儿子谈了几次,却没什么改变。他没有出格举动:不去网吧,不上网打游戏,上网只看动漫;不乱花钱,不挑吃穿。他有个性,善于独立思考,每天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余的时间一定不肯再学习课本知识。他最爱看课外书和动漫。为了改变儿子的兴趣,妈妈买了一大堆家教书籍研习。每次妈妈试着践行,儿子总轻蔑地一撇嘴:“你那一套说教对我不管用。”儿子进入青春期,妈妈懂儿子吗?不懂。不懂人,不懂心,谈什么帮助?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在学校读书的人。既然儿子为人都没问题,那就顺其自然随他去,学习成绩不是唯一。
  学校开运动会,儿子报名长跑。妈妈欣赏儿子的体育精神——重在参与,于是带着女儿组成亲子啦啦队。妹妹第一次见到田径场上那么多人的场面,兴奋得不行。哥哥向同学介绍妹妹,有点不好意思,低着头说:“她是我亲妹妹。”同学围过来,都夸妹妹真可爱,哥哥特开心。
  召开家长会,妈妈走进教室,发现儿子座位向后退了几排。她看看左右的家长,一个个都灰头土脸,低垂着脑袋。“没有谁像我,坐在教室后面,还气昂昂地挺胸含笑看着老师。”班主任表扬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妈妈高兴,因为他们是儿子的同学;班主任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儿子,妈妈也高兴,因为他起码是合格的学生。儿子坐后排怎么了?教室里前排后排的座位,总得有人坐。只要心里有阳光,坐哪儿都一样。坐后面为何要垂头丧气?纵使儿子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又怎么了?如果母亲不欣赏自己的儿子,他怎能从小树立自信与自强?
  家长会最后一项程序,各班成立家长委员会,搞家校合作。学校强调,每班民主选出三位家长,作为家委会成员。没有家长吱声。停了片刻,班主任点名了,一位是班长的爸爸,一位是学习委员的妈妈。大概不好平衡其他人选,或许还得留个民主的席位。班主任大声询问:“有谁自愿担任?”教室里又安静下来了。停顿片刻,这位妈妈举手了。众家长看着她,鼓掌表示认同。她说:“这有什么,学校也没有规定‘差生’家长不能当代表。何况我儿子除了成绩不理想,什么都很优秀。家委会成员就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人,是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搭桥沟通的人。我愿为大家效力。”掌声又起。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其他文献
新学期开始,我被分配到三年级组。  接班第一天,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发现有个瘦瘦的女孩一直默默地坐在座位上,一声不吭。我以为这是内向孩子害羞的表现,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女孩脸涨得通红,没有回答。我仍然以为她是害羞,就更加亲切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能告诉老师吗?”  周围的孩子开始小声提醒我:“老师,她不说话。”“老师,她说不好话。”“老师,她叫李晨
期刊
春意浓,百般红紫斗芳菲,自然也少不了蜂围蝶阵的热闹。我们班在一楼最靠近花坛的位置,因美景而衍生的趣事也发生了不少。  这天,我一进教室,就察觉到一阵异常的骚动。正式上课铃已经响了,前两排的同学竟然没有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还围成团了。我把书重重地敲了两下,提醒他们该做正事了。只见同学们迅速地奔向自己的座位,露出被包围着的阿智和小萍。他俩虽然也是端坐着,但身体微微地倾斜,脸色惊惶。怎么了?我把目光投向了
期刊
《疯狂原始人》绝对属于合家欢电影的典范,老少皆宜,且能引发所有年龄层的观众对于世界的思考。儿童看到的更多是探险的那一面:青春期的少女小依摆脱原本惧怕新事物、害怕新变化的思维束缚,在闯入者盖的带领下勇敢挑战新世界的历程。成人的视角或许更为复杂:有家长看到小依和瓜哥复杂的亲子关系——从崇拜家长到质疑家长再到认同家长——联想到孩子与自己的相处。这或许是一部能够让父母重新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模式的电影。  瓜
期刊
一、小学教师  我出生在上海,幼儿时期在托儿所和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进入小学以后又担任班长,受到教师的关爱。所以,我很早就萌发了将来当一名教师的愿望。  1970年4月,我被下放到赣东北的万年县农村插队落户,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只见过公园里的假山没见过真正的大山的我来说,突然来到一个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灯的小山村,生活上的任何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变化实在太大。而比这更严峻的是还要参加农业劳动——
期刊
我刚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生,又到高一带新生。新生的桌凳都是学校新配置的,整整齐齐地放在教室里,煞是好看。开学之初,我也在班级里反复强调要爱护桌凳,不要损坏:“你们有多大的破坏力,就有多大的创造力,桌凳坏了就自己想办法修理,因为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  可是开学才一个多月,负责班级后勤的生活委员来找我,说:“老师,王同学的板凳坏了,怎么办?”  我直接说:“自己想办法修。”  上课的时候,我特地用余光扫
期刊
“在这条街上,你看不见什么?”  这是电影《贝拉的魔法》中那位“过气”的作家对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小女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惊人的发展。  作家说:“不要放弃寻找不存在的东西。”此语道破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把“不存在”变成“存在”。想象力、理想、爱,这些其实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看不见它们,有时就放弃了追寻它们。  在教育之路上,你看不见什么?  作为刚任教两年的“菜鸟”
期刊
回首教学生涯:有开心时的雀跃,有难过时的伤感,有受挫时的郁闷,也有成功时的开怀。在时间慢慢的沉淀中,青涩的外衣逐渐褪去,回首来路,教育充满无限可能……  在我班上,有个男生叫小宇,他个子偏高,学习成绩差,作业从不完成,迟到早退更是家常便饭。除了美术课外,他上课时总是做其他事,不是看窗外,就是玩手机,要不就酣然大睡。课间,还时不时地与其他同学莫名地发生激烈的口角冲突。  在一节美术课上,全班正在进行
期刊
阿宝扒住学校的大铁门,两脚插在门格间,蹬在最底下的横梁上,身子躬成一个“C”形,脸紧贴在门上。大门里面一群群的孩子正在校园里玩跳皮筋,玩“木头人”……阿宝大声喊着:“傻子!傻子!一群傻子!”  这是他的老把戏,上学之前,阿宝经常这样。  阿宝还在他娘怀里抱着的时候,我就认得他。阿宝的脑袋很大,肚子很大,满脸黑得像刚挖过煤的人,只有牙齿很白。他的手指是天然的全自动牙刷,仿佛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嘴巴。好些
期刊
教育不同于模式化的工业生产,也不同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姿态、性格各异的活泼的生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宗旨和理想状态是生命舒展,这不仅是教育的可能样态,更是教育的应然样态。  一、遵循教育规律,释放生命舒展的时间  真正的教育,绝不是对生命的限制与束缚,而是对生命的解放与激发,促进生命的舒展。而要促进生命的舒展,首先需要遵循教育规律,自觉地释放生命舒展的时间。  没有
期刊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师道尊严”这一思想使得很多老师总想在课堂上树立威信,让学生乖乖听话。但所谓“威信”带来的强势和高高在上,容易变成伤人的“利器”,让师生渐行渐远。所以,放下权威和身段,才能拾起尊重和平等。“师道尊严”靠的不是教师的严厉和学生的敬畏,而是真诚与爱戴。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与其大呼小叫地树立“威信”,不如塑造自己的“微笑”,把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