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两种液体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nian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特的水
  水很普通,小到细胞,大到汪洋,都有水的存在;水很寻常,喝水、洗浴、浇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水的参与。
  但水又是奇特的,一般的物体会“热胀冷缩”,水有时候却是“冷胀热缩”,水在4℃左右时的密度比冰的密度还大;水的比热容比大多物质都大,吸热能力极强;水有很好的承载能力,是最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
  水的这些奇特之处又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低温的水密度比冰小,那么冬天时,湖泊、河流的水就会从底层开始层层冰冻,水里的生物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如果水的比热容没有那么大,吸收不了大量的热,那么夏天的湖泊、海洋大概会是沸腾的;如果水没有强大的溶解能力,也就无法为细胞运输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总之,水是奇特的,它的奇特又是我们必需的。但是,水为什么会如此奇特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可追溯到伽利略的时代,但当时却是一无所获。最近,有科学家对此给出了新的解释,这个解释与水一样奇特:其实,水不是一种液体,而是两种。
  第二临界点
  水有三种形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处于何种形态取决于温度和压强。比如在平原地区,把水加热到100℃,它会沸腾,形成水蒸气,而在青藏高原,这里气压比平原地区低,把水加热到90℃左右,它便沸腾了。
  在一般情况下,液态和气态的水是很好区分的,肉眼可辨。但若是改变压强和温度,情况会发生变化。温度不变,压强减小,液态水会逐渐转变为气态水。例如90℃的水,到压强小的青藏高原就成了气态水。压强不变,升高温度,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在两种形态的水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总有一个过渡点,在这个点处,水会既表现出液态水的性质,又表现出气体水的性质,似气似液,两种形态无法区分,过了这个点后,它又会变为非液即气的状态。这个点被称为“临界点”。如在标准大气压下, 0℃为水由固态变为液态的“临界点”, 100℃为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临界点”。
  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有气液转化的临界点,而有些特别的物质拥有“第二临界点”。例如,使液态硅和液态锗的混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冷却,就能得到一种由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组成的混合液体,奇特之处在于,这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的组成原子相同,但结构不同,因而表现出的性质不同。液态硅和液态锗混合物表现出这种性质的点就是“第二临界点”。
  不过,如果你不去专门研究液态硅或液态锗,大概对此并不感兴趣。科学家也是如此,除了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他们对此并不在意,直到1992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者开始让大量的目光聚焦在“第二临界点”上,他们提出,水由固态变为液态也有第二临界点,在第二临界点时,水会表现出两种液体的性质,换句话说,水有两种液相。
  1992年,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做实验的时候,偶然发现,压强一定,在温度低至凝固点时,水的密度会变小,并且温度越低,水的密度越小。这种情况很反常,通常,温度越低,物质分子越不活跃,密度越大。为了探究这种情况下,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研究人员用计算机做了模拟实验。他们模拟了水在过冷状态的变化,过冷水指的是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液态水。结果发现,压强一定,水的密度的确在温度降低时越来越小,并且在温度急剧下降时,水的密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这种密度的变化,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时有第二临界点,根据计算机模拟,他们判断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第二临界点很可能在零下45℃。在这个临界点处,水由两种密度不同的“水”组成,就像液态硅和液态锗的混合物,在此临界点处,水分子有两种不同的排列形式,从而使液态水出现一大一小两种密度共存的状态。
  这种解释是颠覆性的,当然不乏持怀疑态度的人,有人认为传统的观点便可以解释这种奇特的现象,比如在低温条件下,水其实变成了一种无序的固体,亦或是这是水在凝固前的挣扎,是一种特殊的凝固过程。
  当时,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坚持自己的理论,却无法用真正的实验证明他们的观点,因为在计算机之外的现实中,水在零下45℃的条件下,人们几乎不可能看到液态固态两种形态无法区分的现象,即过冷水的状态。“水是两种液体”这种理论似乎走入了绝境。
  水是两种液体
  但仍有坚持这一理论的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尼尔森就是其中之一。痴迷于研究水的尼尔森综合了他多年来在常温常压下所做的水实验的数据,提出:水的确有两种不同的液态,其中一种,水分子是无序而致密的,另一种则是规则的四面体结构,密度较低。在常溫常压下,低密度的水分子随机嵌入高密度水分子中,但人们不可能看到这种现象。在众人的质疑声中,尼尔森决定用实验来让大家看到水的第二临界点。2017年,他远赴韩国,借用最先进的技术制出超纯净的液态水,并通过实验证明了水在同一压强、同一温度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密度,他们兴奋地宣布,找到了水的第二临界点。
  外界惊叹于本次试验中的先进技术,也有不少人认同了尼尔森的实验结果,但还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实验中记录对象是水滴,而水滴在整个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极小,对于这微小的体积变化的解释有许多种,而第二临界点只不过是其中一种,尼尔森不过是为了切合自己的设想而选中了这种解释。
  对于“水是两种液体”这一理论的研究还在继续。
  走出实验室
  如果“水是两种液体”是正确的,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并非过冷水,而是常温常压下的水,如果“水是两种液体”的理论是正确的,这意味着在常温常压下的水也存在两种密度的水共存的状态,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那么,当理论走出实验室,是否能与生活有所联系呢?
  科学家认为,水是两种液体,这个看似奇怪的理论恰恰能够解释我们身边的水的反常之处。比如,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比冰大?常压下,如果从4℃的水转变为0℃的冰状混合物,在微观尺度下,就是原本排布无序的水分子逐渐从无序的状态转变为规则的状态,根据上述理论,低温时,无序状态的水密度更大,显然4℃时密度更大。
  相信在未来,更多关于水的谜题将会被解开。
其他文献
宇宙中存在大结构,是因为宇宙之外还有其他宇宙?  一个超大的空洞,坐落在数不尽的星系之中;许多个类星体聚集在一起,横跨了数十亿光年;许多伽马射线暴构成了一个圈,横跨了可观测宇宙6%的范围……随着观测能力的提高,天文学家开始在宇宙中识别出了许多巨大的结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它们本应该都不存在!  自从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后,大家才明白,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没什么特别之处。之后,天文学家还把这种思想
期刊
《星际迷航》系列影视作品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里面装备最先进的宇宙飞船“进取号”,在星云里极速前进,在太空中引发绚丽的辉光,这一美景简直让天文爱好者们着迷。  但现实中,这一场景有没有可能真的实现呢?假设我们现在正在为人类策划第一次星际旅行,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选择目的地  不管何种旅行,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选择目的地,为星际旅行选择目的地更不能马虎。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距离问题。科学家们发现,半
期刊
笼罩在印度昌巴尔河上的雾气逐渐散去,阳光星星点点地撒在河面上,一只恒河鳄爸爸以背为筏,载着上百只小鳄鱼出来见见世面了。  小鳄鱼们实在是太多了,摩肩接踵,相互推搡,总有些小鳄鱼刚爬到爸爸的背上,又刺溜滑入水中,扑通一声响,溅起朵朵水花。掉入水中的小鳄鱼有的仍在奋力爬到爸爸的背上,有的则很快被水吸引了,在河水中游起泳来。整个过程中,鳄鱼爸爸好似真变成一叶在河上漂浮的小舟,注视着远方,似乎在冥想,偶尔
期刊
1959年12月,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发表了名为“底部充足的空间”的演讲,他的主题是“在微小等级操纵和控制事物的问题”。在这次演讲中,费曼不满足于在针头上刻字母的技术(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前沿的技术了),他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整本的百科全书写在针头上?”  他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并不是尽量将字母变小去刻字,而是操纵针头的原子本身去形成字母,纳米技术被正式提出。1990年,首次出现了操纵原
期刊
岛屿上的一座火山隆隆作响,它正在喷发岩浆。而在不远处,飓风正准备登陆,它们极有可能在某一瞬间相遇。当火山与飓风这两大极端自然现象同时同地出现,会发生怎样的奇特现象呢?  暴风雨更加猛烈  飓风是密集的低气压区,一般形成于温暖的海域中,海洋表面蒸发出来的水蒸气是它的“燃料”。在气压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下,流入的空气发生旋转形成风。而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上空会凝结成液体水,液体水因重力作用发生降落形成降雨。
期刊
约有8000个近地天体正围绕着地球,这些小天体的轨道有时会使它们靠近地球,甚至撞向地球。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常见,而且较小的小行星会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燃烧殆尽,但是一旦有质量较大的小行星撞向了地球表面,其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方案,让靠近地球的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偏离。  一是将大质量的人造天体放置在小行星轨道附近,天体对小行星施加引力作用,改变它的轨道。二是利用激光烧蚀技术,激光
期刊
一直以来,人类都“闻癌色变”。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2012年全世界新增癌症病例1410万例,癌症死亡820万例。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放射性治疗、化学治疗、手术切除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副作用和痛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新方法来帮助人类对抗这个恶魔。光动力治疗的出现为科学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也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光动力治疗癌症  光动力治疗,是用光敏药物和光照射治疗肿瘤疾病的一种新方法。首先
期刊
20年前,两位顶级学者打了一个赌,赌的是能否为意识找到一个神经学上的解释。20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来点评一下这场赌局。  一场酒后的打赌  1998年,两位年轻人坐在德国不来梅的一个烟雾弥漫的酒吧里聊天。他们是美国神经学家克里斯多夫·科赫和澳大利亚哲学家大卫·查默斯,来到这个城市是为了参加一场探讨意识的会议。花了一整天在会上进行演讲后,他们仍然有很多话要说。  喝了几杯酒之后,科赫建议赌一把。他以一
期刊
在自然界中,动植物确实有很多种颜色,可蓝色的实在太稀有了。地球上28万种开花植物中,蓝花仅占10%。蓝色色素的稀缺性,曾使蓝色颜料比金子还贵,但也导致蓝色成为人类语言演变过程中最后一种进入词汇表的颜色——因为大自然中很少存在蓝色的动植物,人类没有必要去发明一个词汇来描述蓝色的东西。那么,大自然中蓝色生物为什么这样少呢?  蓝色生物为什么这样少?  在自然界里,一切生物为了生存、繁衍,都要适应周围的
期刊
在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质和暗能量,但遗憾的是,各国科学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始终无法瞥见暗物质的神秘身影,也没能发现暗能量的踪迹。但在物种的基因宇宙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类似暗物质的基因,他们称它为暗基因。  “缺失”基因仍在表达  暗基因最初是在沙鼠体内发现的,沙鼠是生活在贫瘠干涸的沙漠中的一种啮齿类动物。  其实,研究人员研究沙鼠最初的目的,是想解开沙鼠为何能在沙漠中生存这个谜题。为此,研究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