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9年开始每年年末,主流报刊,杂志,网络连同广大网民共同评选出当年最火热最流行最能代表当年社会背景实事热点的十大流行词,成为当年的“年度热词”。“年度热词”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时代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精心挑选出的年度热词有的是网民根据社会现象发明创造出来的别具一格的新词,有的是因轰动一时社会事件而为人民所熟知的关键词。同时这些年度热词来源出处更是五花八门,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更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年度热词是互联网时代产生并与之相适应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因而对其研究探索有与时代相契合不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年度热词 文化现象 大众心理
一、 年度热词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
2009至2013,这五年是热词疯狂出现的五年,其中年度热词分别如下2009:大阅兵,气候变化,低碳,躲猫猫,严打酒驾,文化产业,蜗居,楼XX,被XX,偷菜。2010:,微博,上海世博会,给力,西毕生,足囚协会,涨时代,呜呜组啦,维基解密,炫父,3Q战争。2011:Hold住,乔布斯,高铁,地沟油,校车,伤不起,PM2.5,谣盐,占领华尔街。2012:钓鱼岛,正能量,十八大,你幸福吗,屌丝,江南style,莫言,辽宁号航母,舌尖上的中国,2012。2013: 中国梦, 土豪, 雾霾, 中国大妈, 单独二孩, 斯诺登, 比特币, 嫦娥三号,房姐, 大黄鸭.这些词汇中与政治相关的有11个,与经济相关的有6个,与环保相关的有4个,而与社会生活和热点事件相关并且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由网民发起的有17个,其他方面有12个。由这些分类中可看出轰动的经济政治事件是年度热词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着广泛的关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合作与洽谈也不断增加,与环保有关的热门事件也牵动着公众的目光。例如2011年末由于多地持续的大雾天气使得“PM2.5”这一陌生的专业术语,成了岁末中国民众口中的热词。而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热词无疑是这些词汇一大重要的来源,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比重甚至超过以往传统的关注热点政治与经济事件,由此对其背后原因的探究更具价值与意义。网络热词的出现是在互联网充分发展,网民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应运产生的,其产生与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流行词汇截然不同。其发起与创造的主体是广大草根民众,不同于传统的高知识分子。此外它的流行与开始的领域是互联网—微博、博客、论坛、社区等等虚拟的网络世界,而非以往的主流正统报刊,杂志。网民们所关注的是社会上热点新闻,其中负面报道为重要关注点和轰动一时且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例如2009年的“躲猫猫”,2010年的“炫父”及2013年的“房姐”。这些与公平正义相悖,与传统价值体系相违背的事件更能刺痛人们的神经,激起人们对真理真相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丑陋与灰暗面的抨击。除此之外,当今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也造就了无法对其进行明确分类的年度热词。这也是社会生活各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以及多样化趋向的必然结果。
二、年度热词背后的大众心理
这些热词很好的抓住社会事件的重点,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到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个热词中,包含的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人们对这个事件的想法到底是如何,显而易见地表达出大众对热词所反映事件的明确态度,表达了民意,。这是普通民众对现实问题的民主意识的觉醒,对政府,对社会监督意识的提高,体现了民间话语权的苏醒与争取。
另外,热词也体现了人们的一种黑色幽默。有时候觉得这样东西很差,而是却绞尽脑汁把它写的很好,很高端,让人从反面感受那种无奈。比如“逗(豆)你玩”,由于人们对绿豆涨价感到不满和无奈,就用一种搞笑的方式来表达。还有人把无房、无车、无女朋友的“三无”男青年称为“低碳哥”,当然相应的也有“低碳姐/妺”。明明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可是却偏偏把它说的很大气,相应的表达了人们深深的无力感。热词的表达,也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并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九转十八弯的,可是又能让人一眼理解它到底在讲什么。热词反映出的是大众的无可奈何。社会公众可以经由热词宣泄他们的不满,嘲讽,感动,骄傲等等情绪。热词能简便又清晰的表达出大众的想法,引起大众的心理共鸣。例如,“我爸是李刚”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这个世界并非就是权利的世界,人们通过热词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希望社会平等,至少不要总是发生那种事情。热词还经常会牵扯到一个有关群众生活的民生问题:房价涨的让人瞠目结舌,可是房价如此之高,房子却很多都是豆腐渣工程,这让人们感到十分的气愤。人们用热词表达了不满与无奈。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可是通过热词,就能集结更多人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舆论的力量还是不容小视的。
当然,有些热词不含褒贬,仅仅是介绍了当代一个很红火的事情,比如“十八大”,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而有些热词则会给人们带来正能量,让人们感到生活充满希望。热词能让人们更好的参与到了事件中,表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事件的是非判断也体现了群众的批判意识有了增强。
但是,有时候有些热词难免显得太激进,具有煽动性,这就会对社会容易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一个热词出来了,就会有好多其它“热词”冒出来,它们争相模仿之前那个热词,企图引起大众的注意力,然后在社会上掀起一阵不必要的波澜。纵使热词反映了公民的参与意识,但其毕竟是一种揶揄,缺乏严肃性,不能使民意的到有效的传达,更多的时候热词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大家一笑而过,所以对热词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现如今,热词已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仅以它独特的视角反映出现代生活,人们更是把情感寄托在了它的身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
总而言之,热词这种具备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化现象,已经脱离了最初仅仅为了好玩与标新立异等而翻空出奇的浅薄层次,其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特征和黑色幽默、讽喻、娱乐夹杂的词汇风格使热词具有深刻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内涵,了解热词,分析热词,让更多的公民以主人公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增强公民意识和集体意识。对于政府而言,热词往往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阴暗现象,更好地反映民意,对政府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因此,热词以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大宗心理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三、结语
年度热词不仅展现了中国语言生活现状,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构成了非常深刻的公众记忆,其背后聚焦的社会关注热点和世态民情,折射的大众社会诉求和心理。因而对这些独具中国特色并且来自民众的年度词汇的来源出处,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探究有助于了解当下的文化现象,把握流行文化的核心,了解掌握民生民意,聆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及呐喊。同时可以探究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与满意度。了解导致生活压力增大的原因,造成生活不如意与困扰的源头。明白日益提高的生活条件下蕴藏的关注空白区与盲点。由此作指导能更好的服务人民,解决人民生活的困扰与麻烦,帮助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度,实现我们大众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何伟渔.热词[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8.
[2]夏媛媛.浅析网络语言的发展积极社会影响[J].青年文学家, 2010(05).
[3]陈德彰.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热词新语翻译谭1(第二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3.
[4]耿静静.网络热词“给力”研究[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3(04).
[5]吕兆格.新词—热词—流行词[J].语文知识.2010(03).
[6]陈慰.我浅析网络热词翻译[J].北方文学(下半刊).2011(10).
[7]朱羽颖.2010汉英十大热词比较分析[D].浙江大学.2011.
[8]薛国林,杨金海.“热词”之变[J].人民论坛.2010(22).
[9]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于丽霞.网络热词传播原因及效应探析[D].山西大学.2013.
【关键词】年度热词 文化现象 大众心理
一、 年度热词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
2009至2013,这五年是热词疯狂出现的五年,其中年度热词分别如下2009:大阅兵,气候变化,低碳,躲猫猫,严打酒驾,文化产业,蜗居,楼XX,被XX,偷菜。2010:,微博,上海世博会,给力,西毕生,足囚协会,涨时代,呜呜组啦,维基解密,炫父,3Q战争。2011:Hold住,乔布斯,高铁,地沟油,校车,伤不起,PM2.5,谣盐,占领华尔街。2012:钓鱼岛,正能量,十八大,你幸福吗,屌丝,江南style,莫言,辽宁号航母,舌尖上的中国,2012。2013: 中国梦, 土豪, 雾霾, 中国大妈, 单独二孩, 斯诺登, 比特币, 嫦娥三号,房姐, 大黄鸭.这些词汇中与政治相关的有11个,与经济相关的有6个,与环保相关的有4个,而与社会生活和热点事件相关并且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由网民发起的有17个,其他方面有12个。由这些分类中可看出轰动的经济政治事件是年度热词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有着广泛的关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合作与洽谈也不断增加,与环保有关的热门事件也牵动着公众的目光。例如2011年末由于多地持续的大雾天气使得“PM2.5”这一陌生的专业术语,成了岁末中国民众口中的热词。而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热词无疑是这些词汇一大重要的来源,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比重甚至超过以往传统的关注热点政治与经济事件,由此对其背后原因的探究更具价值与意义。网络热词的出现是在互联网充分发展,网民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应运产生的,其产生与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流行词汇截然不同。其发起与创造的主体是广大草根民众,不同于传统的高知识分子。此外它的流行与开始的领域是互联网—微博、博客、论坛、社区等等虚拟的网络世界,而非以往的主流正统报刊,杂志。网民们所关注的是社会上热点新闻,其中负面报道为重要关注点和轰动一时且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例如2009年的“躲猫猫”,2010年的“炫父”及2013年的“房姐”。这些与公平正义相悖,与传统价值体系相违背的事件更能刺痛人们的神经,激起人们对真理真相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丑陋与灰暗面的抨击。除此之外,当今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也造就了无法对其进行明确分类的年度热词。这也是社会生活各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以及多样化趋向的必然结果。
二、年度热词背后的大众心理
这些热词很好的抓住社会事件的重点,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到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个热词中,包含的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人们对这个事件的想法到底是如何,显而易见地表达出大众对热词所反映事件的明确态度,表达了民意,。这是普通民众对现实问题的民主意识的觉醒,对政府,对社会监督意识的提高,体现了民间话语权的苏醒与争取。
另外,热词也体现了人们的一种黑色幽默。有时候觉得这样东西很差,而是却绞尽脑汁把它写的很好,很高端,让人从反面感受那种无奈。比如“逗(豆)你玩”,由于人们对绿豆涨价感到不满和无奈,就用一种搞笑的方式来表达。还有人把无房、无车、无女朋友的“三无”男青年称为“低碳哥”,当然相应的也有“低碳姐/妺”。明明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可是却偏偏把它说的很大气,相应的表达了人们深深的无力感。热词的表达,也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并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九转十八弯的,可是又能让人一眼理解它到底在讲什么。热词反映出的是大众的无可奈何。社会公众可以经由热词宣泄他们的不满,嘲讽,感动,骄傲等等情绪。热词能简便又清晰的表达出大众的想法,引起大众的心理共鸣。例如,“我爸是李刚”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这个世界并非就是权利的世界,人们通过热词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希望社会平等,至少不要总是发生那种事情。热词还经常会牵扯到一个有关群众生活的民生问题:房价涨的让人瞠目结舌,可是房价如此之高,房子却很多都是豆腐渣工程,这让人们感到十分的气愤。人们用热词表达了不满与无奈。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可是通过热词,就能集结更多人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舆论的力量还是不容小视的。
当然,有些热词不含褒贬,仅仅是介绍了当代一个很红火的事情,比如“十八大”,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而有些热词则会给人们带来正能量,让人们感到生活充满希望。热词能让人们更好的参与到了事件中,表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事件的是非判断也体现了群众的批判意识有了增强。
但是,有时候有些热词难免显得太激进,具有煽动性,这就会对社会容易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一个热词出来了,就会有好多其它“热词”冒出来,它们争相模仿之前那个热词,企图引起大众的注意力,然后在社会上掀起一阵不必要的波澜。纵使热词反映了公民的参与意识,但其毕竟是一种揶揄,缺乏严肃性,不能使民意的到有效的传达,更多的时候热词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大家一笑而过,所以对热词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现如今,热词已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仅以它独特的视角反映出现代生活,人们更是把情感寄托在了它的身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
总而言之,热词这种具备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化现象,已经脱离了最初仅仅为了好玩与标新立异等而翻空出奇的浅薄层次,其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特征和黑色幽默、讽喻、娱乐夹杂的词汇风格使热词具有深刻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内涵,了解热词,分析热词,让更多的公民以主人公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增强公民意识和集体意识。对于政府而言,热词往往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阴暗现象,更好地反映民意,对政府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因此,热词以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大宗心理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三、结语
年度热词不仅展现了中国语言生活现状,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构成了非常深刻的公众记忆,其背后聚焦的社会关注热点和世态民情,折射的大众社会诉求和心理。因而对这些独具中国特色并且来自民众的年度词汇的来源出处,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探究有助于了解当下的文化现象,把握流行文化的核心,了解掌握民生民意,聆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及呐喊。同时可以探究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与满意度。了解导致生活压力增大的原因,造成生活不如意与困扰的源头。明白日益提高的生活条件下蕴藏的关注空白区与盲点。由此作指导能更好的服务人民,解决人民生活的困扰与麻烦,帮助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度,实现我们大众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何伟渔.热词[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8.
[2]夏媛媛.浅析网络语言的发展积极社会影响[J].青年文学家, 2010(05).
[3]陈德彰.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热词新语翻译谭1(第二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3.
[4]耿静静.网络热词“给力”研究[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3(04).
[5]吕兆格.新词—热词—流行词[J].语文知识.2010(03).
[6]陈慰.我浅析网络热词翻译[J].北方文学(下半刊).2011(10).
[7]朱羽颖.2010汉英十大热词比较分析[D].浙江大学.2011.
[8]薛国林,杨金海.“热词”之变[J].人民论坛.2010(22).
[9]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于丽霞.网络热词传播原因及效应探析[D].山西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