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FID技术及其应用
因特网使电子商务得以诞生并且成为主流的商务模式。如果提到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人们一定会提到例如物流、支付、信用等等。今天,解决物流瓶颈的革命性技术已经诞生,这就是RFID技术。不过,RFID技术所解决的还不仅是物流问题,它更广泛涉及到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领域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问题。事实上,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实践中,数据采集一直就是基础和核心问题之一。就像ERP的实施,离开了BOM(物料清单)根本就无从谈起。
RFID ,即射频识别技术,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70年代已经在汽车等一些行业中应用。但是,作为可以逐步替代条形码的“电子标签”,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十大技术,却是由应用、市场来推动的。这里包括:Wal-Mart、Tesco、Metro等零售业巨头,美国国防部等采购方,波音公司等下游制造商。一言以蔽之,是应用推动着RFID产业。
EPC(产品电子代码)标准体系的提出,使得RFID的大规模应用具备了前提。在此意义上可以说,RFID、EPC和物联网是近年来出现的物流信息及运营管理的最新技术。EPC在国内被称为产品电子代码,它给予每一产品一个惟一的身份标示,它是在无线射频技术并基于网络环境下,在自动识别技术领域的新应用;RFID,即射频识别,又称为电子标签,通过无线方式对产品进行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结合因特网,就在物品之间、物品和人之间建立起了庞大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是因特网之后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带来的将是一场彻底的供应链革命,将使电子商务真正落到实处,并将深刻地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RFID作为自动识别技术,不需人工操作即可完成管理作业,速度上即时反映,可大幅缩短作业时间,应用范围非常广。例如:自动识别,分级分类,追踪追溯,统计分析,防伪防盗,进出管制,自动控制,联合票证等等。RFID的作用就是:把物件变聪明,把流程智慧化,如:
门禁管制:人员出入门禁监控、管制及上下班人事管理
回收资产:栈板、货柜、台车、笼车等可回收容器管理
货物管理:航空运输的行李识别,存货、物流运输管理
物料处理:工厂的物料清点、物料控制系统
废物处理:垃圾回收处理、废弃物管控系统
医疗应用:医院的病历系统、危险或管制之生化物品管理
交通运输:高速公路的收费系统
防盗应用:超市的防盗、图书馆或书店的防盗管理
动物监控:畜牧动物管理、动物识别、野生动物生态的追踪
自动控制:汽车、家电、电子业之组装生产
联合票证:联合多种用途的智慧型储值卡、红利积点卡
市场前景及现状
对于RFID,尤其是物联网的前景,研究机构的市场预测十分鼓舞人心。例如英国ARC顾问集团预测,RFID到2008年的全球工业生产总额将达到约37亿美元,是今年总额约一亿美元的36倍;Q.E.D. Systems预测,到2009年RFID年均增长30-35%。RFID市场看好。
不过,这一市场还在起步阶段。尽管如此,还是抑制不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主流厂商的激情。全球主流芯片厂商如德州仪器、英飞凌、飞利浦,IT厂商如IBM、微软、思科、SUN、SAP等都积极介入了该产业,该领域的主流厂商如Checkpoint、Alien、Symbol、Tagsys等都有非常好的市场表现,在美国RFID标签已供不应求。
作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之一,中国是RFID巨大的应用市场,中国的举动(如在标准等领域)至关重要。不过中国本土的供给市场还十分稚嫩,处在实验室或小范围初步应用阶段,潜力巨大。
总的说,RFID市场前景诱人。由于沃尔马等零售巨头、DoD(美国国防部)等采购大户的强力推动,RFID箭在弦上。而且我们必须看到,这些行动体现的不只是单个厂商,而且是美国等政府在作为21世纪十大主流技术的RFID领域占领先机的战略意图。正因为RFID有确定的前景,才有了国外巨头的大量涌入。
不过,RFID的应用还存在成本(不仅是标签成本,还有整个实施)、标准、隐私等问题。但就目前包装箱和托盘水平的应用来说,标准、隐私等已经不是问题。主要的瓶颈在于成本和整个应用的价值链还不够完善。
采购大户对RFID的强力推动,对多数供货商而言是有苦难言。因为RFID固然可以做好货物流程管理,但目前投资成本仍然太高,所以他们多半只愿意以最少的投资达到要求,来想办法维系沃尔玛、DoD这些个大客户。
实际情况是:德国最大的零售商Metro原计划2004年11月其前100家供应商开始实施RFID,结果目前实施的只有其中的20家;DoD不得不将实施时间从2005年1月1日推迟计划到2-4月;有研究机构认为Wal-Mart也将会推迟计划。
但是应用已经开始。在美国,标签供不应求。应用、示范,将是RFID最强有力的推动力。
因此,2005年的RFID市场将步入快车道。
中国企业的机会与发展策略
按照采购巨头的日程表,目前RFID的大规模应用还没有直接到达中国企业,但从前100家供应商来看并不遥远。应用拉动市场,中国各行各业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物流企业等必须积极应对,做好准备,拥抱RFID。
从RFID技术、产品供应方来看,现在是积极介入的最佳时机,不要错过。
首先,中国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其次,中国在系统研发、小规模应用、标准研究跟踪等方面并不落后;第三,对于芯片、印刷、读写器以及IT厂商,RFID是重要的战略方向,是新的增长点;第四,RFID也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机会。
除了标准、隐私等问题,RFID应用的瓶颈主要还在价格。只有大规模的应用才能带来应用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就此而论,中国乃是大规模应用的首选之区。
这就是中国企业的最大机遇,可以概括为:
(1)由于中国在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的蓬勃发展,RFID 研发应用产业将成为半导体产业新的增长点。
(2)中国IT产业正大力发展,RFID也将带来IT、更深入、更广阔的应用,成为信息化的赋能者。
(3)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己是跨国公司的主要产品生产基地,RFID的发展及应用,关系着企业全球供应链的效率及企业竞争力提升,因此中国必然成为RFID的主要市场。
(4)RFID 应用多元,可创新各服务产业的营运模式,并可促成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5)借助政府各项产业扶植计划及大型国家发展计划,将可有效推动我国 RFID产业。
RFID产业链包括芯片、天线、封装、读写机具、软件、系统集成等环节。目前中国RFID产业链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应该如何建设才能更快推动该行业发展呢?我们的观点是可以两条路径并行。对于具体的地区、产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
第一条路径,从某个环节突破。从整个产业的情况来看,我们在芯片、中间件、后台软件等方面差距较大,一时难以和国际巨头相抗衡。明智的选择可以是,在其他环节,例如封装、读写器、系统集成等方面,找准某个切入点,集中突破。借助中国这一大的应用市场来快速发展自己,但不能仅限于此,单点突破的生命力在于要作这个环节的国际玩家,才有资格与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结成战略联盟,成为价值链上的强者。
第二条路径,集成地突破。芯片、软件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软肋,是政府产业政策大力扶植的领域,发展RFID产业,是我国在芯片、软件领域寻求突破的一大机遇。借助政府扶持,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中国RFID产业链的集成突破。例如,中国公民将在未来开始使用采用RFID技术的身份证,这就意味着需要10多亿张启用RFID功能的卡片。这绝对是中国企业的机会。政府采购推动应作为扶植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例如身份证、市民卡等,借此给中国本土企业以机会,形成集成的解决方案,包括在芯片、软件等方面。
当然对于中国发展RFID,挑战同样不言而喻:
(1)对RFID供应商,中国是国际玩家抢滩的重要目标,竞争激烈,中国厂商不能迟误;中国厂商并无先发优势,是否能找准切入点并且形成突破并非轻而易举;中国厂商缺乏国际化经验,要成长为国际玩家还难题多多。
(2)对政府主管,目前主要由美、欧主导的RFID应用,如何借助相关政策,促动中国的产业发展,决非易事。
(3)对RFID应用,中国企业并非主动,而是应手。来自采购方的压力迫使中国企业采用RFID,而RFID系统的采用和诸如ERP等系统一样是系统工程,必须慎而为之,否则就会面临“不上是等死、上是找死”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必须明确,RFID解决的是物流、生产等环节中的数据自动采集问题,并非万能,因而需要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才能充分发挥效力,要防止一哄而上,防止泡沫。
对于应用企业,包括制造、分销、物流等公司,笔者的建议是:
第一, 鉴于条码仍将继续使用相当一段时间,如果条码或者二维条码用得很好,没必要强行采用RFID;
第二, 但未来将属于RFID。对此不可漠视,要做全球市场的玩家的思想准备;
第三, 积极筹备采用RFID(调查采购方的要求、选择技术供应方、内部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