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的“商业计划”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六一儿童节。因为这天学校放假,而且不用你表现好、考试成绩好,也能得到礼物——谁不喜欢呢。不过,我最开心的还不是收礼物,而是每年六一儿童节的“跳蚤市场”,那是我大展宏图、展现我商业头脑的好时机。
  我记得自己过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是5岁的时候在方庄的少年宫参加跳蚤市场摆摊。我带了5个“植物大战僵尸”的纸板模型做商品,销路还挺好,赚了100块钱,成为当天卖得最快、赚钱最多的“小商販”。当时对钱也没啥概念,就觉得花花绿绿挺多的,挺好的。
  我是第一个卖光商品的,妈妈让去玩一玩,可以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其他小朋友卖的商品也没有我喜欢的。于是,那天我把人生“第一桶金”一分不少地带回了家,妈妈给我办了一个银行卡,存了起来。我再见到这笔钱,是5年后了。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又参加了一次跳蚤市场。我们班的摊位是摆在一个乒乓球台上,我报名当志愿者“看摊”,同时神不知鬼不觉扛了一箱汽水,藏在乒乓球桌底下,当了一回“黑市商人”。同学们过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渴不渴,然后从兜里掏出一瓶汽水。为了保证汽水是冰凉的,还带了一个保温袋,里面装了冰块。在大太阳底下逛跳蚤市场,同学们都渴得直冒烟,突然喝到冰凉的汽水,那真是太爽了!“于光有冷饮卖”,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市场,批发来的一箱汽水转眼间就卖光了——每一瓶我赚了5毛钱。
  中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我的“商业计划”又升级了。学校组织远足,我提前一天就开始了我的“预售”计划。我在微信群里问,哪些同学去远足的时候想吃冰棍,想吃的每个人给我预付冰棍钱。你想啊,大家出去走一天,一定会汗流浃背、口渴难耐,但是远足的地方荒无人烟,上哪儿去买冷饮呢?
  我收到“预付款”之后,就去楼下小卖部批发了12根冰棍儿,冻在冰箱里,第二天一早起来用毛巾包好,塞进书包里,还装了几个外卖送的冰袋——冰袋是不会漏水的。别的同学背着好吃的、好玩的,还带着无人飞机在我们头顶上盘旋拍摄,我就扛着一书包“冰”出发了。
  那天我们在山上溜达了好长时间,预售的冰棍很快就卖完了,还有其他同学闻讯赶来,把剩下的都包圆儿了。那天我体会到,在旅游区买吃的,贵是有道理的,毕竟要把这些商品运到山上,人力成本还挺高的。不过我是个学生,那天,每根冰棍我只多收一块钱——要让大家感到于光同学善于雪中送炭,啊,不,是“火中送冰”。
  这些六一儿童节,都是爸爸妈妈或者老师看着的。去年,我度过了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满14岁了,可以独立出去玩儿了,但恰逢疫情。下半年疫情好转,我约了同学一起去看动漫展,补过六一节。那天妈妈很紧张,虽然她答应不再跟着我去,但还是不放心。不过我觉得没什么好怕的。同学父母开车把我们送到了新国展。
  从新国展回来还挺远的,我们两位同学在选择地铁路线的时候发生了分歧,后来各自选择了自己觉得更快的路线。妈妈问我一个人坐地铁紧张吗?我说,这有什么紧张的,看看广告、发发呆,一会儿就到家。那天我是去参加漫展,还穿着cosplay的衣服,戴着面具,不过那条路线都是去参展的,也没有人觉得我奇怪,没有人盯着我看。
  “六一”儿童节又到了,可惜再也和我没关系了。去年是我的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在那之后我就是少年了。虽然少了一份福利,但也代表我长大了呀——我不用再被家长盯着,也有能力保护自己了,不会在路上把自己搞丢;出去玩也是花自己攒下来的钱,买门票、买吃的,都可以自己规划。
  长大的感觉真不错!
其他文献
《文学如何教育》  陈平原 著  东方出版社  2021年3月版  内容简介: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渐消退,而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提升。当今很多人缺乏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而文学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环。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多年来始终关注着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文学如何教育》是他三十年来对该主题的思考总结。在浮躁的快餐时代,文学应当何去何从?当下中国以
期刊
龙,是中华先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臆造出的一种神兽。它腾云驾雾,行云布雨,又隐相藏形,深潜海底,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然而,却有个人,数十年来潜心研究龙的文化,把龙的形象具象化。他制作的中华长龙,曾两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他设计的龙狮舞,参加过建国35—55周年国庆游行方阵;亦曾参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庆典;庆奥运长城“祥云”火炬传递;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庆典等大型活动。他
期刊
这是埋藏在我心底多年的一篇文章,几次动笔又都放下了。  然而,离开臧老越久,我的思念愈深。2010 年中秋前的一天,臧老的女儿臧小平约了几个朋友来她的新家吃饭,有我。在这次愉快的聚会上,小平姐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她在《臧克家全集》第一卷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地题写道:“小平代父亲赠培禹存念臧小平2010 年9 月”。  捧着臧老厚厚的“全集”,一种“体温感”传导过来,我的思绪,一下被再次撩拨起来,不能
期刊
李霞,党员,出生于1986年5月,延庆区香水园街道东外社区工作者.在2020年疫情肆虐的紧急关头,她选择做一名冲锋在前的党员先锋.作为一名尚在哺乳期的妈妈,她舍小家为大家,活跃
期刊
仲春的北京,杏花微雨,海棠正艳。  2021年4月12日,在北京顺义临空皇家假日酒店,举行了京城四大名医之施今墨大夫门下第三代传人在京行医50周年兼感恩施老大夫的纪念活动,施门第三代、第四代共计百余传人参加,盛况感人。  我在受邀参加纪念活动后,为创作《大医施今墨传》一书搜集案头资料,并且意外而惊喜地收到施门第四代传人张奥博发来的两张照片:  第一张是20世纪80年代,著名中医改革家、临床家施今墨
期刊
最近热映的由妮可基德曼和休格兰特联合主演的美剧《无所作为》,讲述了一个让人看后意犹未尽,甚至是感到匪夷所思的故事:格蕾丝是一位有着20年临床训练的哈佛毕业的心理医生,
期刊
我从小生活在北京牛街地区,是在一条普通的小胡同中的大杂院儿里长大的。我生长的胡同  提起咱北京的胡同,真是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记得儿时,也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胡同真叫多呀!就拿我们牛街来说吧,自然、古朴,老北京的味儿特别的浓。从牛街南口的南横西街到牛街北口的广内大街,全长645米,宽10.5米。在街道两侧排列着众多的小胡同。西侧(由北向南)有堂子胡同、周家胡同、丁家胡同、羊肉胡同、张家胡同
期刊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感冒、咳嗽、拉肚子,或者发烧了,来一盒青霉素、先锋霉素(头孢),吊几瓶水,立竿见影。但是这些“常规操作”,在近些年越来越难随心所欲地实现了,那些未列入非处方药的抗生素,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在药店购买。即使到了大医院,医生也常常会“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尽量少开或者不开抗生素。这些看似人为制造的障碍到底出于怎样的考虑?随意使用抗生素有这么可怕吗?本期我们就来谈一谈其中的始末缘由。
期刊
于芬,1960年生人.海淀区富力桃园社区普通居民.10年来,她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坚持健康生活的理念,为共创国家卫生城区,构建美好和谐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社区公益先
期刊
众所周知,期刊出版业界向集团化、数字化和专业化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长期以来,这种融合发展速度并未形成强劲趋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反作用于期刊出版业界,成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