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经典,也是一则著名的戏曲故事,流传甚广,在各个时期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故事始于一个名叫祝英台的女子,她女扮男装,外出求学。途中遇到一个名叫梁山伯的男子,两人结伴同行,一路上边走边聊,聊得非常投机。
一天晚上,他们在一个小镇过夜。梁山伯向客栈老板租了个房间,对不知情的梁山伯来说,这原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祝英台却暗暗焦急不已。她很担心会被梁山伯看出来自己其实是女子,所以,到了睡觉的时间,梁山伯都已经躺在床上许久,她还在那儿很慢很慢地脱衣服。
梁山伯感到很纳闷:“奇怪,怎么脱了这么久还没脱好,你这衣服怎么这么难脱啊?”
祝英台只得胡乱应道:“噢,那是因为我这衣服上有三十六个同心结,还有七十二个环扣啊。”“这么麻烦的衣服,你岂不是得一直脱到三更才脱得下来?而且在天不亮、五更天的时候,就要起来开始穿衣服了?”“不会啦,一会儿就好了。”“好吧,你慢慢脱吧,我要先睡了。”就这样,祝英台故意等到梁山伯熟睡以后才爬上床。
他们在一起读了三年书,朝夕相处,互敬互帮,感情非常好。
等到学业完成要分手的时候,两人都依依不舍。梁山伯送祝英台,送了一程又一程。走到凤凰山,祝英台一路指着蝴蝶、鸳鸯,以及大自然中许多的“双双对对”来不断暗示梁山伯,可惜梁山伯愣头愣脑的,硬是听不懂。
最后,祝英台只好直截了当地对梁山伯说:“我有一个好妹妹,名叫祝九妹,我想把她许配给你。”
梁山伯非常乐意,并且好奇地问:“不知道英台兄的妹妹长得什么样?”
祝英台说:“就和我一模一样。”
英台的意思是,他们兄妹俩是双胞胎,而且她一再叮嘱梁山伯,要早点儿到她家来提亲。
可是祝英台没有想到,她一回到家,就得知父亲已经把她许配给马员外家的儿子马文才了。
过了几天,当梁山伯兴冲冲地依约前来提亲的时候,非常惊喜地发现原来祝九妹就是祝英台。可梁山伯还来不及高兴,接着就得知,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文才,他们俩想要结为夫妻已是万万不可能了。祝英台的父母甚至还把梁山伯奚落了一顿,令梁山伯十分难堪。
梁山伯伤心过度,回家后就害了相思病,再加上悲愤和遗憾,病情急速恶化,竟然就这样病死了。
故事至此就有了极为不同的版本。版本之一,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重的时候,她已经被迫嫁给了马文才,只好写了一封信安慰梁山伯,要他忘了自己,但梁山伯終因忧郁过度而死。
另一个流传更广的版本是,祝英台坚决抗婚,并且在得知梁山伯病死之后,也跟着殉情了。接下来,他们俩在死后变成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从此比翼双飞了。
(摘自《戏曲的故事》)
故事始于一个名叫祝英台的女子,她女扮男装,外出求学。途中遇到一个名叫梁山伯的男子,两人结伴同行,一路上边走边聊,聊得非常投机。
一天晚上,他们在一个小镇过夜。梁山伯向客栈老板租了个房间,对不知情的梁山伯来说,这原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祝英台却暗暗焦急不已。她很担心会被梁山伯看出来自己其实是女子,所以,到了睡觉的时间,梁山伯都已经躺在床上许久,她还在那儿很慢很慢地脱衣服。
梁山伯感到很纳闷:“奇怪,怎么脱了这么久还没脱好,你这衣服怎么这么难脱啊?”
祝英台只得胡乱应道:“噢,那是因为我这衣服上有三十六个同心结,还有七十二个环扣啊。”“这么麻烦的衣服,你岂不是得一直脱到三更才脱得下来?而且在天不亮、五更天的时候,就要起来开始穿衣服了?”“不会啦,一会儿就好了。”“好吧,你慢慢脱吧,我要先睡了。”就这样,祝英台故意等到梁山伯熟睡以后才爬上床。
他们在一起读了三年书,朝夕相处,互敬互帮,感情非常好。
等到学业完成要分手的时候,两人都依依不舍。梁山伯送祝英台,送了一程又一程。走到凤凰山,祝英台一路指着蝴蝶、鸳鸯,以及大自然中许多的“双双对对”来不断暗示梁山伯,可惜梁山伯愣头愣脑的,硬是听不懂。
最后,祝英台只好直截了当地对梁山伯说:“我有一个好妹妹,名叫祝九妹,我想把她许配给你。”
梁山伯非常乐意,并且好奇地问:“不知道英台兄的妹妹长得什么样?”
祝英台说:“就和我一模一样。”
英台的意思是,他们兄妹俩是双胞胎,而且她一再叮嘱梁山伯,要早点儿到她家来提亲。
可是祝英台没有想到,她一回到家,就得知父亲已经把她许配给马员外家的儿子马文才了。
过了几天,当梁山伯兴冲冲地依约前来提亲的时候,非常惊喜地发现原来祝九妹就是祝英台。可梁山伯还来不及高兴,接着就得知,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文才,他们俩想要结为夫妻已是万万不可能了。祝英台的父母甚至还把梁山伯奚落了一顿,令梁山伯十分难堪。
梁山伯伤心过度,回家后就害了相思病,再加上悲愤和遗憾,病情急速恶化,竟然就这样病死了。
故事至此就有了极为不同的版本。版本之一,祝英台得知梁山伯病重的时候,她已经被迫嫁给了马文才,只好写了一封信安慰梁山伯,要他忘了自己,但梁山伯終因忧郁过度而死。
另一个流传更广的版本是,祝英台坚决抗婚,并且在得知梁山伯病死之后,也跟着殉情了。接下来,他们俩在死后变成一对翩翩飞舞的蝴蝶,从此比翼双飞了。
(摘自《戏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