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中语文必修课、选修课两种基础课程模式,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必修与选修的和谐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基于新课程标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 必修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59-01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基本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计应围绕“学科、学生、社会”而开展,培养适合现代化社会需要具备语文素养的合格人才。
一、正确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新模式
(一)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个学生都要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均衡地发展。
(二)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也就是在实现“基础性、均衡性”基础上致力于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了体现教育要适应不同個性,所以要设置“选修课”。
相比“基础性、均衡性”,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而语文科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课外课内结合,语言学习无处不在。
二、正确理解必修与选修关系
高中新教材普遍的情况是容量大、内容多。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课程显性、明确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又不能忽视隐性、模糊的目标(过程与方法)。
选修模块的教学:要突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能力,是为了增加个人的文化底蕴;“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性解读能力、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因其是“选修”,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又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有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这些模块又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
必修课要有必修课的上法,选修课要有选修课的上法,也就是说必修课的教法与选修课的教法不同。因此,我们要熟悉教材,把握方向,探索选修课的教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必修与选修教学处理
(一)“触类旁通”式教学,让选修教材成为必修教材的延伸与拓展。
所谓“触类旁通”,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习必修知识的同时,兼顾选修的相关内容,让选修成为学生在必修课后的知识延伸,或者是一种扩大阅读。
比如在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时,我就安排了一个课前预习“指点江山的一代领袖毛泽东”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收集关于我们主席的英雄事迹,经典诗词。后来我发现学生对少年毛泽东特别感兴趣。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对于理解一代伟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毛泽东诗词境界轻松多了。要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时选修《中外名人传记》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本书第三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是最好的拓展材料。于是我引导他们深入文本,学习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求学和成长经历中所展现出的宝贵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抗争的精神,学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建功立业的精神。由于选修课的拓展,学生对于理解毛泽东诗词就更深刻,在此基础上,我会利用学生探究的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传奇》《毛泽东传》《西行漫记》等书目。通过这样的联系,必修课不会太单调,选修课也不会被冷落,学生还充分的利用身边的资料学习,对于培养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同理,我在讲解鲁迅的必修课时也是配合探究了选修《中外名人传记作品选读·鲁迅》,在讲解沈从文的《边城》时加入了选修的《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外探究,讲解必修课唐诗宋词单元时,我就配合运用了选修《中外名人传记作品选读·杜甫》和《诗词散文选读》。
学习在于思考,教学在于举一反三,从而“触类旁通”延伸拓展。所以教好必修,也要用好选修,让选修很好地配合必修课成为学生吸取营养的乐园。
(二)“探究式阅读”教学,让选修教材成为必修教材的储备资源
选修课重点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宜总是讲授和灌输,一定要将学习的自主权向学生倾斜。因此,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文学欣赏类的课,要诵、读、评、议相结合。对应用与实践类的课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表演、写作等活动,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在体验、应用和实践中提高其语文素养。探究类的课程,如文化论著研读,通过质疑问难、探查讨论、深入思考,在展示、汇报、交流、辩论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不同的观点争鸣。
不管如何“因课制宜”,可以是口试式,由教师或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可以是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就某一专题作出讲解,也可就观赏过的影视作品、书籍进行宣讲。诗歌和散文课可有一些背诵、朗读考试,或创作的成果评比展示;中外戏剧教学可让学生编排小型戏剧进行表演;应用性的课程,最好有实用性的设计。总之,可以积极探索新型的、开放式的、发展性的评价路子。
总之,天下事知之不易,行之更难,但只要我们主动出击,就可能寻求解决方法,根本上提高语文水平。所以,新课标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置于同样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熟悉教材,把握方向,探索选修课的教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关于新课标下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5,12(8):202-203.
[2] 梁志祥.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思考[J].大观周刊.2016,23(3):85-86.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 必修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59-01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的两种基本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计应围绕“学科、学生、社会”而开展,培养适合现代化社会需要具备语文素养的合格人才。
一、正确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新模式
(一)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新课标提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个学生都要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等方面均衡地发展。
(二)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也就是在实现“基础性、均衡性”基础上致力于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了体现教育要适应不同個性,所以要设置“选修课”。
相比“基础性、均衡性”,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而语文科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课外课内结合,语言学习无处不在。
二、正确理解必修与选修关系
高中新教材普遍的情况是容量大、内容多。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课程显性、明确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又不能忽视隐性、模糊的目标(过程与方法)。
选修模块的教学:要突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能力,是为了增加个人的文化底蕴;“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性解读能力、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因其是“选修”,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又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有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这些模块又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
必修课要有必修课的上法,选修课要有选修课的上法,也就是说必修课的教法与选修课的教法不同。因此,我们要熟悉教材,把握方向,探索选修课的教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必修与选修教学处理
(一)“触类旁通”式教学,让选修教材成为必修教材的延伸与拓展。
所谓“触类旁通”,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习必修知识的同时,兼顾选修的相关内容,让选修成为学生在必修课后的知识延伸,或者是一种扩大阅读。
比如在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时,我就安排了一个课前预习“指点江山的一代领袖毛泽东”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收集关于我们主席的英雄事迹,经典诗词。后来我发现学生对少年毛泽东特别感兴趣。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对于理解一代伟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毛泽东诗词境界轻松多了。要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这时选修《中外名人传记》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本书第三课《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是最好的拓展材料。于是我引导他们深入文本,学习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求学和成长经历中所展现出的宝贵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抗争的精神,学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建功立业的精神。由于选修课的拓展,学生对于理解毛泽东诗词就更深刻,在此基础上,我会利用学生探究的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传奇》《毛泽东传》《西行漫记》等书目。通过这样的联系,必修课不会太单调,选修课也不会被冷落,学生还充分的利用身边的资料学习,对于培养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同理,我在讲解鲁迅的必修课时也是配合探究了选修《中外名人传记作品选读·鲁迅》,在讲解沈从文的《边城》时加入了选修的《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课外探究,讲解必修课唐诗宋词单元时,我就配合运用了选修《中外名人传记作品选读·杜甫》和《诗词散文选读》。
学习在于思考,教学在于举一反三,从而“触类旁通”延伸拓展。所以教好必修,也要用好选修,让选修很好地配合必修课成为学生吸取营养的乐园。
(二)“探究式阅读”教学,让选修教材成为必修教材的储备资源
选修课重点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宜总是讲授和灌输,一定要将学习的自主权向学生倾斜。因此,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文学欣赏类的课,要诵、读、评、议相结合。对应用与实践类的课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表演、写作等活动,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在体验、应用和实践中提高其语文素养。探究类的课程,如文化论著研读,通过质疑问难、探查讨论、深入思考,在展示、汇报、交流、辩论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不同的观点争鸣。
不管如何“因课制宜”,可以是口试式,由教师或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可以是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就某一专题作出讲解,也可就观赏过的影视作品、书籍进行宣讲。诗歌和散文课可有一些背诵、朗读考试,或创作的成果评比展示;中外戏剧教学可让学生编排小型戏剧进行表演;应用性的课程,最好有实用性的设计。总之,可以积极探索新型的、开放式的、发展性的评价路子。
总之,天下事知之不易,行之更难,但只要我们主动出击,就可能寻求解决方法,根本上提高语文水平。所以,新课标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置于同样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熟悉教材,把握方向,探索选修课的教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关于新课标下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5,12(8):202-203.
[2] 梁志祥.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思考[J].大观周刊.2016,23(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