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介绍了高分辨率储层预测技术在茨70井区的应用以及获得的效果。整个过程以寻找潜力储量为目标,工作中首先分析了研究区内存在的地质问题,然后应用高分辨率资料进行层位标定和精细构造解释,在构造落实的基础上开展沉积相、储层、含油气性等综合地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1.前言
1.1概况
茨70井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西斜坡北段,茨榆坨构造带北段,北邻茨9区,西起茨西断层,东至茨东断层,面积约100km2。
1.2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茨70井区试油和生产情况,含油目的层比较单一、产能较好,然而研究区内目前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难以满足部井实施要求,因此,需要从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入手,着重进行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的应用性研究,以精细的高保真处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在充分借鉴分析研究区内前人的工作成果上,结合测井、录井及岩芯等资料,预测储层展布规律及油气分布规律,以指导本区下步的勘探开发工作。
1.3应用的技术手段
(1)努米纳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2)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3)储层预测技术;
2.努米纳高分辨率处理
2.1努米纳高分辨率方法原理
努米纳(Lumina)提高地震分辨率和无井谱反演技术是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约翰·堪斯塔格纳教授发明的专利技术,其谱反演高分辨率方法(Ultra),是基于特有的高分辨率谱分解技术,先通过从井震匹配得到的参考子波来确定多道算子,再逐道计算预测原始数据的高频成份。Ultra使用高分辨率谱分解获得局部时频道集,然后用全局寻优的方法反演反射系数(采用稀疏层法),再回加最佳子波进而可产生2、3倍原始资料的高分辨率数据。
2.2努米纳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效果
资料的前期处理包括资料检查、结构滤波处理、信噪比分析这三步。
通过以上工作,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叠后高分辨率处理产生了高于原始数据一倍多谱宽的数据。反射可靠,垂向分辨率的定性分析表明对砂体的识别力可比原始数据提高一倍。
2、在叠后高分辨率成果的高频分量上的横向连续性、与井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处理后获得的高频成分在工区具有实际的地质意义。这些高频信息可以用来提取与目标层内部变化相关的细节信息。但在原始数据上就不可能做到。这样处理后的宽频数据就能更好揭示砂组更丰富的岩性纵、横向变化。
3、重新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在分辨率、可对比性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层位精细度更高,准确地解释地层变化特征。高分辨率处理后数据与井具有较好相关性,较好验证了谱反演高分辨率处理结果,为后续的岩性油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数据保证。
3.高分辨率资料的应用以及获得的效果
3.1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本次地层划分与对比主要借鉴前人的对比方法和工作经验,结合目前的实际资料,将对茨70井区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
纵向上茨70井区自下而上揭露地层依次为古近系的房身泡组(F)、沙河街组(S)、东营组(d)和新近系馆陶组(Ng)以及第四系地层,其中古近系沙河街组中段(S3中)是本区的主要产层。
3.2构造精细解释
3.2.1合成记录标定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是构造解释的基础,是建立地震层位和地质层位的联系纽带。准确标定地震层位不但能提高构造解释精度,而且有利于地层对比,能检验地层对比的准确性,还能提高地震资料反演的精度。
在合成记录制作过程中,根据地震资料的频谱特征,考虑了区域构造、空间速度变化等特点,实现高精度制作合成记录。
3.2.2构造精细解释
应用常规构造解释方法在高分辨率资料基础上进行解释。首先紧密结合钻井资料和生产资料,重新梳理聚油规律;其次以断层为主线,采用先断层后层位的解释方法,利用解释系统提供的多种技术手段,搞清断层的空间和平面展布规律并进行层位的追踪对比。在此基础上,寻找新层、新块、并对其进行综合地质评价,提供勘探部署井位。
3.2.3构造特征
茨70井区构造条件较单一,发育断层较多。整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本次重新落实了构造,断块内部发育多条北东向断层,整体为一单斜构造。通过地层对比、时深标定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认识该区不同时代的地层由东(洼陷带)向西(缓坡带)逐层向上呈楔状减薄、超覆产出,储层向缓坡上倾方向次序尖灭,超覆在下伏不整合面上,或被上覆不整合面削蚀。与处理前资料解释情况对比来看,没有太大出入。
3.3储层特征
本区砂岩成熟度较低,具有距物源近,快速堆积、颗粒结构混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填隙物包括胶结物和杂基,其中杂基组份以泥质杂基为主,胶结物主要有粘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其次为接触式和基底式胶结。
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从样品分析看,孔隙度在3.8%~28.5%,渗透率平均228md,属低孔低渗储层。
本次研究主要是利用测井曲线做岩性定量分析,因此对研究区的井进行了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图5-1中,该区测井曲线的值域范围有很大出入,将测井曲线的值域范围归一到统一范围内。然后利用测井曲线对该区块的岩性与波阻抗关系进行了标定,并通过对研究工区内井资料统计划定岩性砂体的参数标准范围。通过波阻抗与自然伽马交汇,认为波阻抗可以比较好的反映储层砂体。自然伽马特征<90API,波阻抗砂泥岩的分界门槛值为8500g/cm?·m/s作为有利储层的边界岩性圈闭范围。
3.4油藏特征
茨70井区临近生油洼陷,再加上茨榆坨下台阶沙三段也具备一定的生油能力,因此该区的油源较充足。油气生成后,沿茨东断层运移进入茨榆坨构造带,茨西和内部多条断层对油气的聚集起到运移作用,形成一个个的油气圈闭。油气层分布主要受储层岩性控制,各部位的油气勘探程度不均衡,油藏类型主要为: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和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含油砂体迭加连片,呈不规则的席状展布,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相互不联通,独立成藏。
3.5结论
茨70井区构造条件较单一,發育断层较多,整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各井区块的油气勘探程度较均衡,发现了茨70、茨68、茨2、茨9等油藏。本次从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入手,着重进行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的应用性研究,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分析茨70井区具有更好的勘探潜力,本次主要针对产量较高的重点目标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的较好的成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数据依据。
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茨榆坨采油厂 辽宁 辽中 110206
关键词:高分辨率;地震资料;
1.前言
1.1概况
茨70井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西斜坡北段,茨榆坨构造带北段,北邻茨9区,西起茨西断层,东至茨东断层,面积约100km2。
1.2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茨70井区试油和生产情况,含油目的层比较单一、产能较好,然而研究区内目前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难以满足部井实施要求,因此,需要从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入手,着重进行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的应用性研究,以精细的高保真处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在充分借鉴分析研究区内前人的工作成果上,结合测井、录井及岩芯等资料,预测储层展布规律及油气分布规律,以指导本区下步的勘探开发工作。
1.3应用的技术手段
(1)努米纳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2)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3)储层预测技术;
2.努米纳高分辨率处理
2.1努米纳高分辨率方法原理
努米纳(Lumina)提高地震分辨率和无井谱反演技术是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约翰·堪斯塔格纳教授发明的专利技术,其谱反演高分辨率方法(Ultra),是基于特有的高分辨率谱分解技术,先通过从井震匹配得到的参考子波来确定多道算子,再逐道计算预测原始数据的高频成份。Ultra使用高分辨率谱分解获得局部时频道集,然后用全局寻优的方法反演反射系数(采用稀疏层法),再回加最佳子波进而可产生2、3倍原始资料的高分辨率数据。
2.2努米纳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效果
资料的前期处理包括资料检查、结构滤波处理、信噪比分析这三步。
通过以上工作,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叠后高分辨率处理产生了高于原始数据一倍多谱宽的数据。反射可靠,垂向分辨率的定性分析表明对砂体的识别力可比原始数据提高一倍。
2、在叠后高分辨率成果的高频分量上的横向连续性、与井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处理后获得的高频成分在工区具有实际的地质意义。这些高频信息可以用来提取与目标层内部变化相关的细节信息。但在原始数据上就不可能做到。这样处理后的宽频数据就能更好揭示砂组更丰富的岩性纵、横向变化。
3、重新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在分辨率、可对比性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层位精细度更高,准确地解释地层变化特征。高分辨率处理后数据与井具有较好相关性,较好验证了谱反演高分辨率处理结果,为后续的岩性油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数据保证。
3.高分辨率资料的应用以及获得的效果
3.1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本次地层划分与对比主要借鉴前人的对比方法和工作经验,结合目前的实际资料,将对茨70井区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
纵向上茨70井区自下而上揭露地层依次为古近系的房身泡组(F)、沙河街组(S)、东营组(d)和新近系馆陶组(Ng)以及第四系地层,其中古近系沙河街组中段(S3中)是本区的主要产层。
3.2构造精细解释
3.2.1合成记录标定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是构造解释的基础,是建立地震层位和地质层位的联系纽带。准确标定地震层位不但能提高构造解释精度,而且有利于地层对比,能检验地层对比的准确性,还能提高地震资料反演的精度。
在合成记录制作过程中,根据地震资料的频谱特征,考虑了区域构造、空间速度变化等特点,实现高精度制作合成记录。
3.2.2构造精细解释
应用常规构造解释方法在高分辨率资料基础上进行解释。首先紧密结合钻井资料和生产资料,重新梳理聚油规律;其次以断层为主线,采用先断层后层位的解释方法,利用解释系统提供的多种技术手段,搞清断层的空间和平面展布规律并进行层位的追踪对比。在此基础上,寻找新层、新块、并对其进行综合地质评价,提供勘探部署井位。
3.2.3构造特征
茨70井区构造条件较单一,发育断层较多。整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本次重新落实了构造,断块内部发育多条北东向断层,整体为一单斜构造。通过地层对比、时深标定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认识该区不同时代的地层由东(洼陷带)向西(缓坡带)逐层向上呈楔状减薄、超覆产出,储层向缓坡上倾方向次序尖灭,超覆在下伏不整合面上,或被上覆不整合面削蚀。与处理前资料解释情况对比来看,没有太大出入。
3.3储层特征
本区砂岩成熟度较低,具有距物源近,快速堆积、颗粒结构混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填隙物包括胶结物和杂基,其中杂基组份以泥质杂基为主,胶结物主要有粘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其次为接触式和基底式胶结。
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从样品分析看,孔隙度在3.8%~28.5%,渗透率平均228md,属低孔低渗储层。
本次研究主要是利用测井曲线做岩性定量分析,因此对研究区的井进行了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图5-1中,该区测井曲线的值域范围有很大出入,将测井曲线的值域范围归一到统一范围内。然后利用测井曲线对该区块的岩性与波阻抗关系进行了标定,并通过对研究工区内井资料统计划定岩性砂体的参数标准范围。通过波阻抗与自然伽马交汇,认为波阻抗可以比较好的反映储层砂体。自然伽马特征<90API,波阻抗砂泥岩的分界门槛值为8500g/cm?·m/s作为有利储层的边界岩性圈闭范围。
3.4油藏特征
茨70井区临近生油洼陷,再加上茨榆坨下台阶沙三段也具备一定的生油能力,因此该区的油源较充足。油气生成后,沿茨东断层运移进入茨榆坨构造带,茨西和内部多条断层对油气的聚集起到运移作用,形成一个个的油气圈闭。油气层分布主要受储层岩性控制,各部位的油气勘探程度不均衡,油藏类型主要为: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和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含油砂体迭加连片,呈不规则的席状展布,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相互不联通,独立成藏。
3.5结论
茨70井区构造条件较单一,發育断层较多,整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各井区块的油气勘探程度较均衡,发现了茨70、茨68、茨2、茨9等油藏。本次从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入手,着重进行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的应用性研究,结合地质、地震资料分析茨70井区具有更好的勘探潜力,本次主要针对产量较高的重点目标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的较好的成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数据依据。
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茨榆坨采油厂 辽宁 辽中 1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