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肯定会让人痛恨美国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oyu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纽约市一名公关经理、29岁的迪亚兹削梨时伤了手指,到雷诺克斯山医院缝了5针,收到3355.96美元的账单。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56岁的罗伯茨被狗咬,缝了3针,收到2000多美元的账单。密西根州胡伦港22岁的学生曼宁在自家车道上跌一跤受伤被缝了6针,收到接近3000美元的账单。有人调侃,在中国死不起,在美国病不起。美国医疗价格为何全球最贵?
  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除了带上激情与钞票,在某些地方,比如美国,千万记得再带上一份保险。
  2015年3月,一对骑行美国的中国夫妇遭遇交通事故。虽然肇事者及时拨打了急救电话,这对夫妇也得到了紧急医疗救助,保住了性命,但麻烦是,这对夫妇声称医疗账单超过百万美元,而肇事者收入低微,无法赔偿。
  百万美元的账单,普通的中国人可能会以为患者动了了不得的大手术,比如把主要器官换了一遍。但根据公开的消息,美国医院的抢救不过是头部引流、小面积植皮、创伤处理等较为常规的外科手术。即便加上将这对夫妇运至医院的直升机费用,仍然是一份贵得坑爹的账单。
  美国医疗之贵,全球闻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11年美国的医疗费用占GDP的17.9%。平均每人每年花费超过8000美元,居全球之冠,是经合组织其他国家水平的两倍多。挂个号上百美元,阑尾手术要20 0 0 0多美元。没有医保的人,基本上是不敢进医院的。
  那么,美国的医疗价格为什么这么贵?一种常见的意见认为:这是美国的医疗服务过于市场化导致的。这果然是全部事实吗?
  医生数量被严格限制
  贵,最直观体现在美国医生的薪酬上。美国医生的收入是欧洲同行的两倍。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Association)对于医生执业设定了非常高的门槛。
  在美国要成为医生,首先得先拿一个理学的学士。然后参加医学院考试。医学院的考试通过率在10%左右。在医学院再读至少4年,考取美国执业医生资格证后,还要依据不同专科的要求,熬过3到7年不等的住院医生阶段。
  最后,对于某些要求更高的专科,还要经过1至3年不等的专科进修,才能最后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主治医生。当然,住院医生及专科进修医生的名额皆有总额限制,申请不易,干的活也是出了名的辛苦。
  也就是说,要真想看病赚钱,大体要经过11到18年不等的医学进修及实习。而且,每次进阶都是竞争激烈,过程艰苦,花费也高。造就一个合格医生平均花费20万美元,因此许多人都需要贷款。
  这样堪称严苛的医生职业门槛,大大限制了合格医生的数量。短缺,也就成为让美国人大为头痛的一个问题。住大城市还好,若住得偏远一
  些,可以开处方的医生都找不到。随着奥巴马医改覆盖了更多的病人及美国人口的老龄化,这个问题将更加严重。有咨询机构预计,到2020年美国将短缺9万名医生,2025年则短缺13万。
  美国医学会对医生资格的严格限制,表面理由是保证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利益,但供需铁律之下,入行门槛如此之高必然限制了供给数量,
  而需求增加则价格必然上涨。对于医生数量的管制,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医生的高收入,以及加诸患者身上的高收费。
  美国社会也试图通过较为灵活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有团体建议简化外国医学院毕业生申请住院医生,或外国医生执业的认证要求。也有许多人支持扩大执业护士及医生助理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范围。但美国医学会对这些支持颇广、亦有证据显示不会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议,也没怎么松口。
  美国医学会还一直严格规定大部分的医疗操作都应由执业医生或在执业医生的直接监督下完成。哪怕是这些操作其实未必需要执业医生的专业水准。比如在许多国家可以由助产士独立完成的产检,接生等工作,在美国亦需执业医生参与。
  目前,美国的大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开在超市、药店、甚至机场的诊所。诊所由执业护士或医生助理主持,可以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诊断。此举大受美国大众的欢迎,因为这种诊所比医院等候时间短,服务周到,价格也便宜得多。许多公司甚至规定如果雇员去这种诊所就诊,则可以享受更高的医保报销比率。
  美国医学会一直不余遗力地反对这种诊所,质疑诊所与超市及药店之间的利益关系,警告诊所的医疗质量等。
  天价赔偿与医疗责任险
  再严格的培训体系培养出来的医生也不能保证绝不犯错。美国并没有专门的针对医疗责任的法律,针对医疗责任事故的诉讼,适用的是民法中的侵权。
  在美国的法律政治环境下,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大势。医疗官司所费往往不菲。胜诉的原告,所获赔偿的中位数超过2 3万美元;庭外和解的案件,中位数的赔偿金额也超过12万美元;而一旦获得媒体关注,赔偿金额更常常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
  三分之一的医疗事故与误诊有关,其他则是关于疏忽或操作错误等问题。由于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难以保证自己
  百分之百不会误诊。一旦发生事故,有损职业生涯不说,赔偿金额也令医生难以承受。即便医生对自己有信心,但美国的消费者权益组织实在强大,消费者的起诉成本不高,更不会手软。
  医疗服务比较特殊,医生的诊断治疗与患者最后自我体验关系太过复杂。病人一个没想通,起诉医生的事情不算鲜见。在法庭裁决的医疗事故案件中,9 0%并非医生的过错,但每个该类案件,被告医生平均得花上10万美元去为自己辩护。因此,执业医生都会自费购买医疗责任险。出了事情,就由保险公司出面搞掂。
  美国的医疗责任险费用,各个专科、各州及不同的保险公司费率都不大一样。影响费率的最大因素,是该州法院针对不同医疗事故的赔偿判决。给受害患者判定了天价赔偿金额的州,保险费率也会水涨船高。一位长期执业从未被诉的产科医生,每年需要付的保费可达8万多美元。这笔费用,自然也是由患者最终承担。   在20 0 4年,还曾出过由于保险公司的本地医疗责任险费率过高,导致特定类别的医生大规模撤离伊利诺伊州的情况。当时,整个南伊利诺州竟然都找不到一个神经外科医生!
  原因是本地法院的判决太过有利于消费者,医疗责任诉讼的赔偿金额大幅飙升,赔偿的中位数达到50多万美元。导致的后果,一是患者提出的医疗责任案件增长了45%;二是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或者大大提升保费;三是医生撤离,对于某些疾病,本地病人连医生都找不到。
  近年来,有些州通过法规对侵权案件做出了一些限制,比如限制非经济损失的赔偿金额等。保费高涨的问题也有所缓解。但高度保护消费者的政治法律环境,仍然有其他负面影响,比如所谓的防范性医疗(Defensive Medicine)。研究机构认为,全美的天价医疗费用中,大约有10%是由于防范性医疗引起的。即医生为了避免可能的诉讼,而进行了不必要的检查和医疗。
  消费者权益组织通过影响大众及政治游说,在美国造就了一个倾向于消费者的法律环境和舆论。给予消费者一方一定的特权,似乎对消费者是好事。
  但其实消费者要承担最终的成本。除了防范性医疗之外,天价赔偿风险逼着医生买医疗责任险,这肥了保险公司与律师,表面上伤害了医生,实质上伤害了患者,医生被诉讼的风险会导致医生在诊疗收费中包含相应的风险溢价,最终吃亏的还是患者。
  政府医保与急诊制度
  什么钱花起来不心疼?答案是别人的钱。这个道理,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美国,80%以上的人有某种程度的医疗保险。医保的来源可以是美国政府针对低收入群体或特殊群体提供的保险计划,比如Medicare、Medicaid等。大部分则来自于雇主为雇员购买的医疗保险,亦有自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随着奥巴马医改法案的通过,政府主导的保险将覆盖更多的人群。
  在美国看病,只要你有医保,那么在医保范围内的治疗,医院会直接和保险机构结算。患者根本不必知道各种医疗服务的价格。对于医院,只要知道患者有医保,那么在医保范围内的医疗,也不必担心患者讨价还价。
  本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会根据价格及自己的需要调整最佳的购买方式。但现在由于第三方付费,买方及卖方都不关心本来自由市场交易中最为核心的价格,那么这个体系对价格的扭曲可想而知。只要价格在保险公司接受的范围内,患者与医院如何能有真正的动力去做成本控制?可见,即使是商业保险本身也会抬高医疗费用,但好在保险公司还要考虑盈利与控费。政府医保就更不堪了,不会考虑盈利,在控费上也会更差。
  在1930年代的时候,美国医学会还曾经反对公共保险计划,认为这会削弱人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但时至今日,学会的态度已转为坚定支持公共医疗保险,并认为不应采取任何削弱公共保险计划,或将支付责任转移至患者的措施。
  美国的急诊制度也颇为独特。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规定急诊室收治病人,不能考虑病人的支付能力。文首提到的中国夫妇,之所以能够攒下那么高的医疗账单而没有被扫地出门,也和这个法案有关。如果最后病人无法负担急诊治疗的开支,美国政府虽然不会直接补贴医院,但会通过各种联邦及州的项目间接报销这类费用。
  没有医保的人群,经常平时不去做常规的检查,到真的生病时,便跑去急诊室治疗,反正费用也可以先欠着的。这也是为何美国急诊室常常人满为患的原因。无论是罪犯,非法移民还是旅客,在急诊病情稳定之前,医院都不能中断对患者的治疗,还要为患者治疗期间提供必要的食宿。
  美国的医疗体系,虽然常被打上市场化的标签。实际上,美国政府的开支仍然占总医疗费用的50%以上,进一步抬高了医疗价格。对于医疗的监管和法规,也远过于其他行业。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阶段只要是一个组织、一个个人能够与众不同,你就有存在的基础。如果你能和别人找到协作关系,就能加快发展的脚步,还可以持续给社会带来影响。  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折不扣的热词,可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并不统一。简单梳理有两种倾向:工具论和颠覆论。  工具论的代表是董明珠,作为格力的领头人她把格力由一个三线企业做到了世界闻名。在谈到移动互联网时,她有一个著名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是提高客户服务的工具
期刊
有复杂的、高度社会化的人类思想(以及更高级认知的复杂遗传学),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或许也会增加:复杂的功能产生复杂的故障。  科学显示,无数非人类物种都会出现精神病症状。鸟有强迫症,马有时会出现病态的冲动,海豚和鲸鱼(尤其在圈养状态下)会自残。还有你开车出门时你的狗在窗户里悲伤地望着你的样子——那可能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鉴定的分离焦虑。但是,至少有一种人类常见的精神疾病似乎放过了其他所有动物:
期刊
年初我组织了一次秘书长群体的讨论,主题是“基金会团队建设与执行力的破局”。原本我以为相对于基金会的筹款、品牌建设、治理等难题,团队建设会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话题,没想到整整一个下午的畅谈仍然让大家意犹未尽。基金会的领导者们道出了很多机构用人方面的辛酸。  越有用的人 流失得越快  人才流动率过高是首要的问题。一个基金会的秘书长说他们的基金会成立三年,人员的流动率达到了95%,也就是说三年来除了理事长、
期刊
为何我们提出和强调有效公益呢?因为我们做公益是需要资源的,而资源又是有限的。要让有限资源真正用到能出成果的地方,就必须强调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做对的事情。对于社会组织来讲,它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为了改善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因此它的有效性,就一定是对某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服务对象通过我们的项目和服务得到改变和受益。  有效率不一定有效果  为什么特别强调
期刊
11月20日,国内首个面向公益行业专业筹款人发起的会员制平台“公益筹款人联盟”发布了《2014年度中国网络捐赠第三方平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公益筹款人联盟联合阿里巴巴集团社会公益部及瑞森德筹款研究中心共同完成。  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络捐赠第三方平台的捐赠总额相比2013年虽然有所下降,但捐赠参与人次呈现爆发性增长,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不断提升,全民公益前景乐观。随着网络
期刊
《点球成金》告诉我们,投资运动员如同投资公益项目或社会企业一样,建立在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前提之下的广泛投资,尽管短期内可能失败连连,长远来看必定收获颇丰。  在体育界有一句非常适用的古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超级巨星的背后都有无数失败者。但是不管有多少人失败了,职业的运动队也会继续用他们的努力让他们的粉丝买不断涨价的门票,而体育界也会继  续产生新的超级巨星。  风险投资和体
期刊
(南桥 旅美教育工作者)  我有个学生助手所在的当代废奴组织,邀请我去了解俄克拉荷马人口拐卖的报告。俄克拉荷马城附近有35号、40号两条州际公路交会,公路运输便利,这里有大量贩卖人口活动,被拐卖的人局部或者全部失去人身自由,与过去的奴隶无异。  在发展中国家,这现象更是普遍。2015年4月,我所在学校艾伯林基督教大学(A bileneChristianU niversity)请来了国际正义使团(I
期刊
随着母公司Salesforce的逐渐壮大,领导者们开始思考如何让Salesforce.com基金会跟上母公司的脚步,他们认为最好是用商业手段扩张基金会的资产。基金会成了Salesforce产品的官方代理商,并且拥有将公司软件销售给高等教育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的独家代理权。  文-格雷·比托维 翻译 -沈逸群  旧金山,Salesforce全球总部里,约20名年轻人围坐桌前,正焦急地等待着实习培训的开始
期刊
公益人物奖  奖励有利于促进公民社会成长的一切公益行为发起者、参与者,侧重对推进“人人可为”的公益模式有所贡献者,强调人物的自发性、自主性及参与度。  涂猛  人物介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年来,涂猛引领希望工程项目不断创新,包括创造了希望工程管理的核心制度:“一助一”制度,让捐赠人、受助人结成对子,让希望工程的资金流、管理流时刻处于捐赠人、受助人的监督之下,受到社会的极大欢
期刊
未来会怎样变化?我非常赞同一句话,“真正大的变化还没有开始”,究竟互联网对人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际上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变化仍然很快,但是我们不知道变化有多大,变化刚刚开始,我们已经感同身受了。  从2008年开始,中国网民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网民大国,而且从那以后,这个地位再也没有动摇过,而且中国往上增长的潜力还非常大。未来的发展,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国必须要独占鳌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