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之谜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i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然而,在这极端干燥缺水、土地龟裂、植物稀少的旷地,竟然曾经有过高度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沙漠上许多绮丽多姿的远古大型壁画。据考证,撒哈拉大沙漠曾经是一片绿色的平原,非洲居民在这片绿洲上创造了古老和值得骄傲的灿烂文化。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当年绿洲变成了“穷荒绝漠鸟不飞,万渍千山梦犹懒”的千里沙海呢?
  
  壁画之谜
  
  1850年,德国青年探险家巴尔斯首次发现了撒哈拉沙漠上的神奇壁画,画上有水牛、犀牛、河马等水生动物,唯独没有他苦苦追寻的“沙漠之舟”——骆驼的岩画。巴尔斯回国后,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水牛、犀牛、河马这些水中动物是与草原绿洲相联系的,而与沙漠结缘的骆驼的岩画却在同一时期没有出现,说明撒哈拉沙漠在远古时期是一片草原绿洲地区,并不是一片干旱荒凉的茫茫沙漠。巴尔斯进一步提出论断指出,撒哈拉沙漠地区分为水牛时期与骆驼时期两个历史自然阶段,撒哈拉沙漠存在着草原时期和沙漠时期的明显界限。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颇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动物受惊后四蹄腾空、势若飞行、到处狂奔的紧张场面,形象栩栩如生,创作技艺高超,可以与同时代的任何国家杰出的壁画艺术作品相媲美。从这些动物图像上可以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区的自然面貌,例如一些壁画上有人划着独木舟捕猎河马,这说明撒哈拉曾有过水流不绝的江河。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上的动物在出现时间上有先有后,从最古老的水牛到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草原动物,说明撒哈拉地区气候越来越干旱。
  撒哈拉壁画如此丰富多彩、气势磅礴,那么,究竟是谁在什么年代刻制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极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之中?这些问题,迄今还无法解释。
  
  考古学家的发现
  
  接着,考古学家连续在撒哈拉沙漠地区获得新的发现。他们在沙漠地区发现了许多河流的遗址,并且获得大量的鱼骨骼和生物的化石。这些考古成果说明,在远古时期,撒哈拉沙漠地区是一片草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有的考古学家断言,撒哈拉沙漠底层埋葬着大量的动植物遗体,使这一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到了1936年,人们终于在撒哈拉北部地区勘探出大储量的油气田。这说明,如果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沙漠地区,绝不可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石油。考古学家们还在撒哈拉东部恩阿杰尔地区发现了大量栎树和雪松的化石,说明这些树木曾经生长在这一带。
  1981年11月,飞越撒哈拉的美国航天飞机利用遥感技术,发现了茫茫黄沙下埋藏着古代山谷与河床。随后,地质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证实了沙漠下面的土壤良好,并且发现了古人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
  
  进一步的考证
  
  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在1万年或更早以前,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温润,降水丰沛,是一片茂密繁盛的大绿洲。只是到了4000多年前,气候才慢慢改变,形成今天的不毛之地。壁画的内容正好反映了这一沧桑变迁。据放射性碳14测定,最早的壁画画于公元前8000~前7000年。这时期的图案中出现了大量水牛、大象和河马等对水十分依赖的食草动物,可见当时这一地区乃是沼泽密布的大草原。第二阶段约为公元前3500~前1600年,这时候牛群开始多了起来,表明人类已经进入了畜牧时期。第三阶段约为公元前1500~前1200年。这一阶段的典型形象是马,有些马还拉着有轮的车子,可见当时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到公元前2世纪时,牛和马的形象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骆驼,可见撒哈拉的气候正渐渐变得干燥,草场消退,土地开始沙漠化。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前200年前的时候,撒哈拉就变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科学家的猜测
  
  从以上考证,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远古时期,撒哈拉大沙漠是一片绿色的平原。对于绿洲变为千里沙漠这个问题,地质学界提出了人为成因和自然成因两种对立的观点。
  前者认为,这片土地自古以来自然条件就很恶劣,一直经受着太阳的暴晒和季风的侵扰,之所以会有绿洲变沙漠的结果,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所致。据分析,这里的人们犯了一个难以挽回的错误:远古时代撒哈拉诸部落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与经济实力,无节制地烧木伐林,放养超过草原承栽能力的牲畜,而且人口也越来越多。若干世纪下来,随着人口的增多,田地变广了,牲畜也变多了,渐渐地绿色原野就无法负荷了,这样,林木锐减,草原枯萎,土地沙化,最后就演变成为大沙漠。
  后者也有两种看法。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自然条件变化的结果。因为这一带气候极其干燥,日照时间特别长,最热的几个月中平均温度30℃,地表温度更是高达70℃。此外,这里还受到一股“哈马丹”的东北风的影响。这种风终年不停,吹起来使整个地区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再好的植被也会被扫荡一空,无法存留。有的科学家则认为,这是地质历史大周期的转折,改变了撒哈拉的古气候环境。年均降水量由300毫米左右突然降至仅50毫米,于是河水枯竭,由岩石碎屑构成的沙砾层完全裸露在烈日之下。在年复一年的风化剥蚀下,大量的碎屑变成可以被风刮走的沙粒,旧的沙粒被风吹送到远方,积聚、连接成一片,新的沙粒继续产生——直到有一天,厚厚的沙粒铺盖在地面上,于是沙漠形成了。
  还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的植物特点促使了撒哈拉地区的沙漠化。撒哈拉沙漠里的植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根系非常发达,也许露出沙层的部分仅有一两米,但它的根部可以长达20多米,弯弯曲曲地伸入到沙层的深处,千方百计地吸收沙层深处的水分。以上几种说法,也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关于撒哈拉绿洲是如何变成沙漠的,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
  
  [责任编辑]蒲晖
其他文献
美国第34任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d Eisenhower)曾经说过:“在准备战斗时我经常发现计划是没有用的,但规划是不可或缺的。” Dwightd Eisenhower, the 34th preside
《当代经理人》:除了明线和暗线之外,本书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即职场和商战,如何定义你眼中的职场?何以定义你心中的商战?崔曼莉:职场是个广泛的定义,它不是一个单位或者公司
进入仲夏,南方的长江流域就进入了所谓的“黄梅季节”。我从小就生长在长江入海口的一个过惯了安逸日子的小城,对“黄梅”两个字是很熟悉的。其实,从刚开始懂事起,对黄梅的
长寿公司共有的特质:它们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基于个人,而是依靠一种神秘因素——能够让组织穿越时空,突破个体的生命与能力局限的组织智慧。《组织智慧》打开了企业长寿的奥秘,
竞争情报在国内经过概念导入期、群体研究期之后,终于开始进入应用期。竞争情报,是指有关对手的相应竞争策略,竞争环境及涵盖了企业经营的各个流程的情报,是企业为获得或维
20世纪末的阳光,戳破了它的梦。它已在地下的古井中安睡了1700多年。当泥浆满头满脑的它洗了个澡,露出真颜后,人们叫它吴简。其实它只是一块块的竹片和木片,但它又不仅仅是竹
孩子心中会有很多的困惑,如为什么自己长得没小伙伴高;为什么爸妈对弟弟会比较偏爱;为什么别人听过一遍旋律就会唱歌,而我却五音不全……家长们了解孩子心中的困惑吗?下面请
第一个力量:市场的力量——谁主宰中国市场.谁就能主宰未来。理由:一是中国市场全球最大,二是我们拥有本土优势。第二个力量:战略的力量——谁最善于聚焦.谁就最善于崛起。理
2003年在避暑山庄内出土了一批清代日用瓷器碎片,有大量康熙早期民窑日用瓷器碎片,还有康熙中期以后的官窑瓷器碎片和乾隆官窑瓷器碎片。为什么清代皇族还用景德镇民窑的产品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处于“老师激情讲、学生机械听”的状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根据新教学理念开展高中化学高效教学逐渐成为高中化学教师普遍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趣味导入、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动手实验、借助多媒体教学四方面谈打造高效高中化学课堂的一点体会.  一、趣味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可以用趣味的课堂导入形式,直观形象的化学现象和教学内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