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儿童心理健康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已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教育和培养儿童中,如何利用色彩所产生的不同心理效应。纠正儿童对色彩的异常心理,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已成为不少专家及有关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选择色调,创造一个生趣盎然的彩色世界,以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呢?下面我们首先谈一谈基本色的特性和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和影响。
  赤橙黄绿青蓝紫构成七彩的大自然。红色居于七彩之首。红色具有燃烧、兴奋、热烈的特质,象征着生命意识,是儿童的本能色。儿童对色彩最早的反映便是喜欢红色。红色给人的审美感觉是朝气、活力、跳跃和冲动,这比较符合儿童活泼多动的天性。因此,要有意识地培育儿童喜爱红色,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天真、好动、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从整体来看,喜欢红色的儿童,其心理基本是健康的。
  黄色是太阳的颜色,具有健康、明亮、欢乐和单纯的特质。黄色带给儿童的是一种明亮、温馨的审美感觉。喜欢黄色的儿童一般都具有活泼,快乐,单纯的心理状态,表明儿童生活在幸福的氛围中,受着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但在大都市生活中,有些儿童因较少接触阳光,或是体弱多病,常渴望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而也会导致偏爱黄色。对于这类儿童,家长则应多创造一些室外活动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郊游和旅游。让他多接触阳光,以补氍其对黄色的心理需要。
  绿色是草木之色,具有稳定、安适、新鲜和繁荣的特质,象征着平和与安宁。喜欢绿色的儿童,常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活力,充满着希望和幻想。当孩子长大以后,仍喜吹绿色。很可能会在事业上获得一定的成功。另一方面要注意,有些喜欢绿色的儿童,也有可能是由于环境中缺乏绿色,对于这类儿童,家长应不断引导,可通过室内居室的布置和开展一系列郊游活动,来满足其心理需要。
  对于蓝色,尤其是深蓝,一般儿童较不易接受。在我国,深蓝色被看作是悠久、严肃、深邃的颜色,这种色调一般不符合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因而,对于喜欢蓝色的儿童,我们要对他的心理多加分析:是否因为对红色的恐惧转而对蓝色的渴求。专家曾在儿童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发现,曾被火烧伤或被红色物体中的针刺痛过的孩子,因讨厌红色而偏爱蓝色。对于这类儿童,家长要通过适当的心理引导或治疗,来逐步消除儿童心理上的压力,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当然,也有些儿童的色彩素养较高,喜欢蓝色则是健康和正常的表现,不必加以纠正。
  由于儿童色觉系统发育不太成熟,对于紫色和一些中间色,其心理效应比较模糊。
  明白了色彩与心理效应的关系,要求我们为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优雅、和谐的色彩环境,进行良好的色彩教育。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父母的引导作用。根据科学测定,人们对某一色彩的偏执形成于幼儿时期。因此,父母对色彩的爱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对色彩的爱好。如果父母是个单色调者,无形中也就培养7儿童对这一色调的爱好。这就要求父母不但要热爱生活,充满生活情趣,而且还应具备色彩美的基本修养,从而能引导和培养孩子对五彩世界有一种自然的热爱。实验表明:父母对待生活积极上进,能创造一个色彩调和而美丽的家庭小世界,直接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父母的榜样和引导,对儿童色彩心理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儿童服饰的配色要适当。首先。儿童的服饰宜采用明朗、积极和温馨的色调,而晦暗、消极的色调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其次,儿童的服饰配色要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个性和气质。对一些孤僻、不合群的儿童。家长则更应有针对性地注意衣饰色彩的作用。刺激性很强的红色、黄色或许会增加这些儿童的心理压力,而选用绿色的服装很可能使其产生平和、安适的感觉;选用粉红、橙色、浅蓝等中间色,也能给孩子带来温馨的氛围,这些都有助于调和、克服儿童的孤僻和压抑心理。
  第三,儿童生活环境的色彩要协调。每个小家庭都应为儿童创造一个生趣盎然,明快、温馨的小天地。作为居室的色彩,粉红、橙色较适合作为小女孩房间的主色调。浅绿、淡蓝较适合作为小男孩房间的主色调。而单纯的白色,对孩子来说却不太适宜,因为长期生活于白色环境中,容易使儿童产生单调、枯燥、厌倦等不愉快心理。
  对孩子小天地中的摆设与玩具,则应注意色彩的多样性。这可以使儿童在对玩具的普遍爱好中,培养儿童对多种色彩的感受,使儿童具有较为广泛的色彩爱好,成年后具备健康、多彩的心理。根据国外资料记载:有些精神病患者,在其心灵深处,往往存在着对色彩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的情况。因而,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多彩、和谐的室内活动天地,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第四,适当加强儿童的色彩感教育。大自然是个多彩的世界,橙红色的云霞,雨后的七色彩虹,无不蕴蓄着美的感受。家长应引导和培养儿童对大自然这种永恒的五彩美的热爱,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心灵深处永远保留着对多彩生活的执着追求。同时,还应形象化地对儿童进行良好的色彩感教育,引导儿童欣赏一些有益的彩色画册和图案等,逐步培养儿童在多彩的感受中形成正确的色彩组合原则。
  综上所述,色彩对心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使色彩更好地为心理健康服务,尤其是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这在我国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探讨。
其他文献
在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对联艺术中,有许多赞咏养生之道的佳对名联.令人拍手称妙。现撷取数则,以飨读者。  食嗔痴,即君子三戒;  戒定慧.通圣经五言。  这是清代名士张仲甫撰写的一副养生妙联。此联把儒教的人世和佛教的出世兼收并蓄,熔为一炉。意思是说,佛经上说的贪婪、嗔恨、愚痴.这三者和《论语》上说的“君子有三戒”是一样的.务必戒除;佛家所讲的守戒、禅定、得智慧,和圣经(指儒家典籍《大学》)所讲的定、静
养生有内养与外养的分别。  外养是指不外避风寒,节劳逸。慎饮食,讲卫生,戒色欲,薄滋味,睡眠足。苏东坡的,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的体会,以及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说法,都给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养生经验,值得借鉴。  内养是指思维活动要健康,要注意精神保养,防止七情侵伤,特别不可轻易生气,因为自乐其心才能延年益寿。当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也是内养的重
在美国,人行道上的步行人很少,一般多是快走、慢跑的体育锻炼者,还有牵皮带的溜狗者。而大多数成年人都以轿车代步,骑摩托的不多。三轮车更没有,路面上是清一色的机动车辆。所以,美国人的“行路”,基本上是开车行。  人们在美国街上步行,十分安全。开车人若看到步行者在斑马线或其他路段横穿马路时,都特别谨慎。一般先是减速,待靠近时,如果行人表现出慌张、犹豫,他马上就会再减速或停下,微笑地做个手势,叫步行者先过
我足跟痛多年,很多人以为我是长了骨刺。去拍x线片,医生说没有骨刺,开了些止痛药给我。后来有位朋友告诉我一个方子,治足跟痛特别好:白芷、白术、防风各10克,用布包好。放入水中浸20分钟。取红砖一块,一面砍出坑窝,将砖烧红,离火后向窝内倒食醋100毫升,再把药放在醋中,患者足底踏在药袋上,勿接触砖块,持续20分钟。每日1剂。虽然制作有点复杂,却很有效果,故特推荐给广大朋友。  专家点评:足跟底痛,常见
这几天风特别大,爸爸脸上起皮了,皮还直往下掉。  我说:“你就不能擦点儿东西吗?老往下掉皮!”  爸爸翻了个白眼,说:“你懂什么,这叫帅得掉渣(zhā)!”
我的导师常跟我提到他认识的两位患癌症的女病人。其中一位,当听到医生的诊断后,立刻腿都软了,蹒跚着走到床边,直到不久后死去,再也没有起过床。另一位对癌症的反应,可以真正称得上蔑视。“没事儿!”她逢人总这样说着,若无其事地照常过她的生活。她在许多年以后因自然衰老而去世。  曾经有一篇文章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得知患了晚期癌症的男子,其妻正值怀孕,他热切盼望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决心活下去等到
人总是在一定的人群中生活,做着某件事情,总是要有所求的,这就把自己置身于致紧张因素之中。为避免致紧张因素造成的不良精神紧张状态,就需要有效的自我适应。  适应之道无它,一是接受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一位医德高深的老教授,被迫放弃医道时,抱着“只要点燃心灵的火种不灭,希望总是会有的”信念,用尽全力拥抱生活,而不是消磨生活。后来,当他重操旧业时说:“对必然的事,要轻快地承受。否则,定在精神重负下崩溃。”
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少人笃信,进入不惑之年是人生最成熟的时期。可偏偏有不少男士,在这一时期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无法形容的恐惧感。他们的生活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了着落、飘浮不定.甚至无所适从。人到中年为什么会重现青春期的“骚动”不安呢?一位心理学家回答了这一问题:“你不能按早晨生活的程序安排下午的生活”。而有不少男士却不承认生命中有下午,因为“日薄西山”是可怕的。  心理学家认为
糊涂定律  婚前,双眼都要睁开;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企图改造对方,不要企图将对方变成另一个你。越聪明的女人,越知道幸福婚姻需要模糊地带。  倾听定律  倾听比诉说更重要。倾听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用心去了解对方的口语与非口语所表述的信息,作出适当的反应,让对方知道你在听,也会让对方感受到尊重。  争吵定律  争吵的最好结局是达成新的谅解,争吵的危险倾向是算旧账,翻老底。懂得撒娇比剑拔弩张更
根据调查分析,不少老人有这样一些心理状态。  一、有病顾虑多 高龄老人,或者年事不高但患有几种慢性病的老人,常常表现为体力差、动作缓慢而不协调,生活自理力不从心。这时,身边如有亲人照顾,会使老人感到生活上方便、精神愉快。不过,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需要别人帮助洗澡、换衣、大小便等,思想上就顾虑重重,怕增加别人的负担,怕别人厌烦等。对这样的老人,应热情关心、主动帮助,多交谈,打消顾虑,对他们要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