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界村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城南偏东,达拉乡西部,东距达拉村3公里,距迭部县城70余公里。该村是藏族居住之村寨,全村有37户人家,约250人,全部为藏族。白龙江的主要支流达拉河从村中穿过,群山环抱,山环水绕,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进入甘南藏区后,在路旁的山上、湖旁、泉边等处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风中猎猎飘扬。俄界村的村民都信奉藏传佛教,他们认为诵读经文遍数越多,人的信仰越笃诚,也就越能得到佛保佑。居民院中的经幡在风中飘扬,就代表主人在一遍遍地诵读经文,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俄界周边由于人烟稀少,自然植被十分丰富。达拉沟原为天然林场,现已封山育林。周边地表有大面积的泉水,达拉河清澈见底。这里峰峦雄峙,危崖耸立,浩瀚的林海烟雾缥缈;奇花异草,格外芬芳,恍如仙境。俄界所处的整个达拉沟地区都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环境,高山、森林、草甸、溪流、农舍、炊烟、牛羊全部汇聚在眼前。达拉沟地区又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大熊猫、羚羊、梅花鹿、四不像、红腹锦鸡、野猪等几十种国家保护动物;药材满山,蘑菇遍地,蕨菜随处见。蕨麻猪、牦牛和名贵的食用菌羊肚(又命狼肚)等是这里的特产。
俄界虽然不是人们心中的“香巴拉”,但也是“香巴拉”的边缘;她虽然不是人间的“天堂”,但她也是通往“天堂”的阶梯。她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又是中国革命的纪念地。
1935年9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四川巴西一带出发,沿四川包座河长征北上进入甘南迭部县达拉沟。9月10日,先头部队一军团从川西北界毛龙村出发,于当晚12时陆续到达俄界村。11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随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和三军团抵达俄界村,与红一军团会合。党中央决定在俄界村休整,毛泽东及司令部住在村东头一民院内。当晚,党中央向左路军发出了《中央为北上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焘令其即行北上电》。12日,党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即“俄界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批判了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教育了党和红军,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为执行北上抗日告同志书》。为了加强部队的思想、作风、纪律建设,防止思想混乱,俄界会议的第二天,党中央在俄界村东达拉河旁的杨树下,召开了营以上的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动员讲话,宣布了新的行动方向,解释了党中央同张国焘之间的斗争情况及张国焘错误的内容和实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俄界会议还决定对入甘部队进行改编。其后经过一周时间的设计和准备,在哈达铺正式完成了对入甘部队的改编。俄界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解放后,俄界被公布为革命纪念地。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将开俄界会议的民宅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命名为“俄界会议遗址”,达拉河旁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的地方为附属文物。
俄界村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俄界会议遗址也吸引着全国各地众多的人们前来参观、考察、学习、旅游,同时也吸引着外国友人前来参观、考察、旅游。英国人马普安和李爱德徒步重走长征路于2003年10月1日上午10时左右到达俄界,又具有一番别的意义。两位英国人参观了俄界会议遗址及俄界村。他们在自己创办的网站上用文字、录像、照片等形式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当年战斗、生活的情况,并介绍了召开俄界会议的时代背景、俄界会议的内容以及今天的俄界村。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英国人马普安和李爱德徒步重走长征路,经过了384天,于2003年11月3日下午5时30分左右终于到达了这一6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终点——吴旗县(原为吴旗镇),成为当年红军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之后第一次徒步走完长征路的外国人。
迭山苍翠,达拉河奔腾不息。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严寒酷暑,俄界都是景色怡人,那茫茫绿色,奇异艳丽的花朵,使俄界永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走进俄界能体会到清新的空气、如画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