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锂电池技术发展趋势与创新能力分析

来源 :储能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v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全球能源格局朝向绿色、低碳、清洁、高效、智慧、多元方向转变,而高能量密度的储能器件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促进终端应用电气化的关键.全固态锂电池作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主流技术方案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全固态锂电池中固态电解质研究现状,分析并提出了该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文献计量和专利计量方法对全固态锂电池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全固态锂电池研发创新能力整体较强.在该技术领域发表超过1000篇论文,位居全球首位.其中,中国科学院以241篇相关论文占据榜首.从专利成果统计结果来看,2015年起该技术呈现井喷式发展,技术主题主要集中在二次电池的开发与制造、电极的开发、导电材料的研发、一次电池的开发与制造、生产导电材料专用设备的研发等方面.日本在该技术领域公开专利数量最多,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基于此,我国今后应强化该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市场化应用,早日实现全固态锂电池商业化量产,为推动我国能源格局朝向清洁高效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储能技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高质量专利作为技术领域核心竞争力的表征,深入分析和掌握其国际竞争态势是十分必要的.针对颠覆因子识别高质量专利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合储能技术的特点,构建了改进的颠覆因子I-D模型并识别出物理储能、电场磁储能、电化学储能和相变储能4项关键领域的高质量专利,进而分析了储能技术的技术活跃度、技术影响力和市场布局.结果显示:高质量专利可以通过改进的颠覆因子I-D模型进行有效识别.国际储能技术整体上升趋势平稳,各关键领域均处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各个国家的高水平储能技术均由
为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碳排放权交易的方式来达到减排二氧化碳的目的.中国建立区域排放交易机制是一种新的探索性实践.为促进中国碳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与国际碳市场融合,对碳市场风险进行测量,并研究了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为碳市场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参考.构建ARMA-GARCH(1,1)模型在偏t、GED等分布下,对中国5个试点碳市场的CO2排放配额现货价格进行建模.VaR和CVaR用来测量上海、北京、湖北、广东、深圳碳市场的风险.R-vine copula-CoVaR用来探索中国碳市场的风险
为了快速识别高速公路风险车辆,采用知识图谱推理的识别方法,研究了高速公路运行车辆多元历史信息与安全风险之间的潜在联系.首先,确定了风险车辆类型和文本数据的来源,建立了考虑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关系的表示学习模型;然后,以最小化对数损失为目标,基于开放世界假设进行了样本训练;最后,采用随机游走推理模型进行知识推理,构建了高速公路风险车辆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兼顾准确度和计算效率,有效识别高速公路运行的潜在风险;语义关系识别领域的知识图谱技术可应用于高速公路运行风险预警管控.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614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镍三元、高电压钴酸锂和富锂锰基的表面改性和体相掺杂,以及其在长循环过程中或高电压下所发生的表面和体相的结构演变.金属锂负极的研究侧重于表面修饰,改变锂沉积方向.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源,其能量密度直接决定着汽车的续航里程,也关系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与长远发展.为了解该领域技术的全球发展态势,本文以Innojoy专利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为基础,阐述了全球及中国专利年度申请量的演变趋势,对比分析了专利申请主要来源国和主要申请人的专利技术情况,基于IPC技术分类,着重介绍了主要申请人关注的技术主题和实现的技术功效.结果表明:车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全球及中国的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虽然数量最多,但基础专利、核心专利较少,且专利布局主要局
为实现车路协同环境下智能化交通通行管控,提高道路交叉口通行效率,基于间隙理论提出了一种交叉口智能控制策略;针对交叉口不同类型冲突点建立了冲突区域范围计算模型;开发了车辆行车间隙控制与车辆状态调整数学模型;运用Vissim和MATLAB联合仿真对模型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实现交叉口智能控制,使相冲突的车辆交替穿插通过冲突点,实现安全地不停车通过交叉口;相较于传统信号控制,该智能控制策略能够使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行程时间和延误时间显著降低,有效降低车辆污染物排放与油耗.
当铁路区域路网同时发生多起突发事件时,应急资源储备量可能存在不充足的情形.通过改进层次分析法与灰色聚类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多事故点的救援优先权问题.构建总调度时间最短、总调度成本最少和总惩罚成本(某种类的应急资源未能得到满足时而引起的进一步损失)最小的铁路应急资源调度多目标规划模型,把救援优先权参数引入到模型中,获得多事故点的应急调度方案,解决了救援初期多事故点间应急资源的竞争与冲突问题.以某铁路局辖区内路网为算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遗传算法对构建的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可获得各应急救援基地到各事故点之
为研究高原条件下轻型车燃用汽油、天然气时的道路行驶排放特征,参考国六排放法规,在1075、1400、1910 m海拔地区驾驶汽油/天然气双燃料汽车,分别燃用汽油、天然气进行道路排放测试,使用机动车比功率(VSP)分区的方法处理排放数据.结果表明:NOx、CO、CO2排放因子随着海拔降低而下降.NOx排放与排气温度在大部分试验中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燃用汽油时的排气温度在高VSP区间升高迅速,使NOx排放高于燃用天然气时的排放.在高海拔条件下,使用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能够减少NOx排放.各海拔试验中,燃用天然
提出了一种利用齿轮齿条、惯质元件和黏滞阻尼元件组合的拉索用新型惯质阻尼器,给出了阻尼器的理论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其耗能机理.建立了拉索-惯质阻尼器体系的平面内运动方程,使用复模态分析法对拉索-惯质阻尼器体系进行了单阶减振性能分析及多阶广谱减振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惯质阻尼器对拉索的单阶振动有很好的减振效果,其一阶振动的模态阻尼可达6.14,二阶振动的模态阻尼为5.17,三阶振动的模态阻尼为3.66,其单阶减振能力比普通黏滞阻尼器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广谱减振方面,如考虑前四阶振动模态,在质量比μ为0.1、0.2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区域的通行效率,防止路段上车辆排队过长,以区域输出车流量、交叉口路段排队长度和总延误3个性能指标为目标,考虑各交叉口相位绿灯时间、相对相位差约束关系,建立了交通区域交叉口协调控制模型.先通过上下游关系计算得出相邻交叉口之间的相对相位差,再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佳周期.仿真实验结果显示:应用笔者提出来的协调控制模型,能有效降低交通区域延误,减少排队长度,增加交通量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