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复习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时。依照惯例,我一边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从“神奇的货币”到“多变的价格”,再到“多彩的消费”,最后再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多少年了,总是这一套,轻车熟路,很顺畅,很得意,学生们坐在那里,只有听的份儿,忙着做笔记。就在我将知识结构梳理完毕,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消化的时候,一个学生悄悄地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我看了课本上的这幅插图,我想问你个问题(课本P21,中美老太太关于消费问题的对话。美国的老太太说:“我年轻时通过货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终于在前几天还清了银行的货款。”中国的老太太说:“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在前几天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不久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可以说是他们预支未来的结果,你说美国人的消费方式到底好不好呢?”还没等我开口,一位同学立即回答他:“当然不好了,你没有看报道呀,面对经济不景气的现状,美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开始反思‘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消费模式。最近一段日子,勤俭、节约,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正成为不少美国家庭的必修课。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好!”“现在网上热评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买房就是爱国’的口号,不少网友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说他是在倡导美国人的消费方式。”另一个同学又插嘴道。“也不能这么说,买房可以拉动内需,要不我们国家财政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资金搞家电下乡工程呢,就是为了鼓励农村居民消费,拉动内需嘛!你没有听说呀,外国人为了省钱连看医生的次数也减少了,你还指望他们去购买你的产品呀,应该说,现在我们花钱就是爱国!”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没想到这些“小活宝”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低估他们了,我嘀咕着。同时我也惊喜地发现,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也都是高考的热点,我何不趁此机会,结合时下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搞一次创新,让他们真的去探讨一下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呢?
于是我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任选一道题来做:一是让学生自己探究一下金融危机对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影响;二是探究一下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完成时间:一个周。
作业完成的时间到了,我的心里也有点忐忑不安,心想学生的作业还不知道做成什么样子。等课代表把作业一交上来,乐得我心花怒放,学生们的作业做得太好了,他们中有的是对金融危机进行探源;有的是研究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有的是专门探讨我国所采取的措施……不仅研究范围广,而且研究的深度也非同寻常,虽然还存在缺漏和不足,但对中学生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如何对这次探究学习做好总结,以取得应有的实效?这又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是将那些做得较好同学表扬几句,然后束之高阁?那样太可惜了。是把那些优秀的政治小论文印发给全体同学?同学们看得不一定深入,对他们的促进作用也不大。于是,我把那些有代表性的论点编成一道道材料评析题让学生做。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是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是对这些同学劳动的肯定。二是让其他学生分享劳动成果,有助于全班同学共同进步;三是这些也的确是编政治评析题的绝好材料和切入点;四是我也想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提高一下编政治材料解析题的能力。首先我研究了考纲中关于基本能力的考核要求;其次,找来历年高考政治题,认真研读;再次,思考命题立意和视角及其思考问题的设置和赋分策略;最后,再次研读这次作业,并重新阅读教材,思考如何使之有效链接。
思考完毕,赶紧动手,终于把题编出来了。
材料一:面对爆发于美国的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高中《经济与生活》中的有关中美两个老太太的天堂对话,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人“不差钱”的传统的消费观,因为金融危机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它告诉我们预支未来是有风险的。
(1)运用所学的消费有关知识,立足今天的经济形势,谈谈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有何启示?(6分)(命题人:袁琨王川)
材料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提出,在投资锐减,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我们花钱就是爱国。
(2)你是否赞同上述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6分)(命题人:袁琨许达)
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搞了这一道试题,如何定位参考答案,我把王川和许达两位同学一同找来研究,最后商定的答案是:
(1)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国家应鼓励居民适度地货款消费(2分)。②国家要加强对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2分)。③消费者要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不可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2分)。
(2)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与动力。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消费的增长,必将刺激内需扩大,从而拉动经济发展,因此,说“花钱就是爱国”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②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花钱要分轻重缓急,也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简单地说,“花钱就是爱国”有其片面性。(3分)
几天之后,我把试题发给学生,同学们看到后,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王川和许达同学,学生做题出现了很少见的认真劲。但在讲评答案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第(2)题的参考答案提出的异议,认为答案还不够全面,消费的增长是不是一定能刺激内需的扩大,需要再辩证地分析,因此①还要加上“消费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还的的认为,也可以运用这一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对美国人的消费方式进行命题,如: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美国人的消费方式对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有何启示,等等。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真是喜出望外,我由衷地发出赞叹:“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啊!”
这次探究活动,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1.解读教材要“与时俱进”。
教材中两位老太太的对话,按设计意图,是想引导学生要借鉴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挑战国人传统的消费观。但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美国人的借贷消费已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质疑,国人“不差钱”的消费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材还是原来的教材,学生也还是原来的学生,但对同一个内容,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这要求我们解读政治教材,既要走进去,又要能走出来。所谓走进去,也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然后又要能够走出来,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走不进,在文本外转悠,那是瞎读书;走进去,出不来,这是死读书;走进去是理解,走出来是发展。所以这里有个关键,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代意义,不是对文本原始本意的否定,而恰恰是与时俱进的发展。
2.善于抓住生成性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教科书,也不能完全按照预设的进程进行教学,而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教师只有把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上述案例中学生由老太太的对话谈到金融危机的话语,谈到我国的宏观调控,这些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对此,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又没有很好的理解,但与教学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这正是教学中难得的生成性资源,这时教师伺机而动,借机施教,随机应变,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3.要与学生一同成长。
这次命题方式的创新,我是在学生的启发下开始,又是在学生的协助下完成的,通过这次对热点问题的探究,既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我的教育理念再一次受到洗礼,教学方法再一次进行了革新。反思我以前的教育教学有明显弊端: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的形式单一,而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不利于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此次教学实践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于是我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任选一道题来做:一是让学生自己探究一下金融危机对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影响;二是探究一下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完成时间:一个周。
作业完成的时间到了,我的心里也有点忐忑不安,心想学生的作业还不知道做成什么样子。等课代表把作业一交上来,乐得我心花怒放,学生们的作业做得太好了,他们中有的是对金融危机进行探源;有的是研究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有的是专门探讨我国所采取的措施……不仅研究范围广,而且研究的深度也非同寻常,虽然还存在缺漏和不足,但对中学生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如何对这次探究学习做好总结,以取得应有的实效?这又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是将那些做得较好同学表扬几句,然后束之高阁?那样太可惜了。是把那些优秀的政治小论文印发给全体同学?同学们看得不一定深入,对他们的促进作用也不大。于是,我把那些有代表性的论点编成一道道材料评析题让学生做。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是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是对这些同学劳动的肯定。二是让其他学生分享劳动成果,有助于全班同学共同进步;三是这些也的确是编政治评析题的绝好材料和切入点;四是我也想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提高一下编政治材料解析题的能力。首先我研究了考纲中关于基本能力的考核要求;其次,找来历年高考政治题,认真研读;再次,思考命题立意和视角及其思考问题的设置和赋分策略;最后,再次研读这次作业,并重新阅读教材,思考如何使之有效链接。
思考完毕,赶紧动手,终于把题编出来了。
材料一:面对爆发于美国的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高中《经济与生活》中的有关中美两个老太太的天堂对话,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让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人“不差钱”的传统的消费观,因为金融危机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它告诉我们预支未来是有风险的。
(1)运用所学的消费有关知识,立足今天的经济形势,谈谈美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有何启示?(6分)(命题人:袁琨王川)
材料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提出,在投资锐减,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我们花钱就是爱国。
(2)你是否赞同上述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6分)(命题人:袁琨许达)
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搞了这一道试题,如何定位参考答案,我把王川和许达两位同学一同找来研究,最后商定的答案是:
(1)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国家应鼓励居民适度地货款消费(2分)。②国家要加强对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2分)。③消费者要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不可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2分)。
(2)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与动力。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消费的增长,必将刺激内需扩大,从而拉动经济发展,因此,说“花钱就是爱国”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②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花钱要分轻重缓急,也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简单地说,“花钱就是爱国”有其片面性。(3分)
几天之后,我把试题发给学生,同学们看到后,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王川和许达同学,学生做题出现了很少见的认真劲。但在讲评答案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第(2)题的参考答案提出的异议,认为答案还不够全面,消费的增长是不是一定能刺激内需的扩大,需要再辩证地分析,因此①还要加上“消费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还的的认为,也可以运用这一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对美国人的消费方式进行命题,如: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美国人的消费方式对我们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有何启示,等等。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真是喜出望外,我由衷地发出赞叹:“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啊!”
这次探究活动,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1.解读教材要“与时俱进”。
教材中两位老太太的对话,按设计意图,是想引导学生要借鉴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挑战国人传统的消费观。但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美国人的借贷消费已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质疑,国人“不差钱”的消费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材还是原来的教材,学生也还是原来的学生,但对同一个内容,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这要求我们解读政治教材,既要走进去,又要能走出来。所谓走进去,也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然后又要能够走出来,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走不进,在文本外转悠,那是瞎读书;走进去,出不来,这是死读书;走进去是理解,走出来是发展。所以这里有个关键,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代意义,不是对文本原始本意的否定,而恰恰是与时俱进的发展。
2.善于抓住生成性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教科书,也不能完全按照预设的进程进行教学,而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教师只有把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上述案例中学生由老太太的对话谈到金融危机的话语,谈到我国的宏观调控,这些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对此,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又没有很好的理解,但与教学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这正是教学中难得的生成性资源,这时教师伺机而动,借机施教,随机应变,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3.要与学生一同成长。
这次命题方式的创新,我是在学生的启发下开始,又是在学生的协助下完成的,通过这次对热点问题的探究,既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我的教育理念再一次受到洗礼,教学方法再一次进行了革新。反思我以前的教育教学有明显弊端: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的形式单一,而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更不利于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此次教学实践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