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作业,能对课堂的知识有效的复习、提升以入拓展。何谓有效作业?从质量方面看,有效作业是有效果和有效益的作业;从过程方面看,有效作业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有效作业从有效的“理想”转化为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根据这两方面的涵义,评价设计的作业是否有效有三个标准:高效率,高效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了理论的支撑,再来展开有效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来谈谈我的粗浅想法。
一、作业设计要有挑战性,精选精编习题。
挑战性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都是对自己已有水平的挑战和跨越,其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教师应根据挑战性学习目标,精选精编一些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系统整合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习题。
如:在教学五上《小数加减法》的新授环节中,我设计了三种题型:
尝试型——算理巩固型——算法巩固型
尝试型:为什么要将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是本节课的算理要点,怎么能很容易将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是学生列竖式时的关键点,也是新旧知识的矛盾点。这三点学生能一一攻破,知识目标就能达成。但这三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点,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加减法有相似之处,学生有能力将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于是,新课开始,就设计了小数加法的尝试性的挑战练习,学生计算兴致高涨,尝试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计算准确,在对尝试型习题是否做对的讨论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不同高度的算理,取得不同的收获。
算理巩固型:算理清晰了,但只是了解,并未真正掌握,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来夯实。因此我引导学生意识到:小数加法竖式中对位最关键,接下来学生很乐意接受老师设计的对位强化训练,因为这是他们需要的。通过三道题的对位训练,夯实了相同数位要对齐的算理。
算法巩固型:紧接着再进行三道完整的竖式计算,巩固小数加法的算法。完成以上三个层次的练习,小数加法的知识目标就已达成。
在小数加减法的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整合性强、趣味性浓的竖式改错练习。不至于让枯燥的计算课练得沉闷,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
二、作业要及时反馈,动态生成和矫正作业
增加课内作业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作业提供了时机。
这一点,我们早已提倡,数学教师在课上留出10分钟左右的作业时间。这学期我尝试下来觉得,在这10分钟的作业时间里,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培养主体意识,还能在教师的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当堂时间及时指点和评讲,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正确掌握,有助于动态生成具有针对性的矫正作业,帮助学生拾遗补缺。
三、预设弹性作业,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需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每一位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智力特点,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作业。依据这一点,网上有个学校就搞了大胆的尝试:按7:2:1的比例,让老师设计作业。所谓的7、2、1是这样分配的:“7”是基础性练习;“2”是发展性练习;“1”是创造性练习。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只要完成基础性练习就可以;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只要完成发展性练习,对基础性练习就可以由自己来选择数量;完成发展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的学生可以不做基础性练习。这个学校数学组的作业改革,激发了学生作业兴趣,基础差的学生不怕做作业,基础好的学生不会吃不饱,反而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作业设计要有挑战性,精选精编习题。
挑战性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都是对自己已有水平的挑战和跨越,其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教师应根据挑战性学习目标,精选精编一些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系统整合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习题。
如:在教学五上《小数加减法》的新授环节中,我设计了三种题型:
尝试型——算理巩固型——算法巩固型
尝试型:为什么要将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是本节课的算理要点,怎么能很容易将小数的相同数位对齐是学生列竖式时的关键点,也是新旧知识的矛盾点。这三点学生能一一攻破,知识目标就能达成。但这三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点,由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加减法有相似之处,学生有能力将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于是,新课开始,就设计了小数加法的尝试性的挑战练习,学生计算兴致高涨,尝试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计算准确,在对尝试型习题是否做对的讨论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不同高度的算理,取得不同的收获。
算理巩固型:算理清晰了,但只是了解,并未真正掌握,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来夯实。因此我引导学生意识到:小数加法竖式中对位最关键,接下来学生很乐意接受老师设计的对位强化训练,因为这是他们需要的。通过三道题的对位训练,夯实了相同数位要对齐的算理。
算法巩固型:紧接着再进行三道完整的竖式计算,巩固小数加法的算法。完成以上三个层次的练习,小数加法的知识目标就已达成。
在小数加减法的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整合性强、趣味性浓的竖式改错练习。不至于让枯燥的计算课练得沉闷,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
二、作业要及时反馈,动态生成和矫正作业
增加课内作业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作业提供了时机。
这一点,我们早已提倡,数学教师在课上留出10分钟左右的作业时间。这学期我尝试下来觉得,在这10分钟的作业时间里,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培养主体意识,还能在教师的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当堂时间及时指点和评讲,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正确掌握,有助于动态生成具有针对性的矫正作业,帮助学生拾遗补缺。
三、预设弹性作业,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需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每一位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智力特点,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作业。依据这一点,网上有个学校就搞了大胆的尝试:按7:2:1的比例,让老师设计作业。所谓的7、2、1是这样分配的:“7”是基础性练习;“2”是发展性练习;“1”是创造性练习。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只要完成基础性练习就可以;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只要完成发展性练习,对基础性练习就可以由自己来选择数量;完成发展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的学生可以不做基础性练习。这个学校数学组的作业改革,激发了学生作业兴趣,基础差的学生不怕做作业,基础好的学生不会吃不饱,反而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