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e135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是全球最常见的性病病原体,在很多国家,Ct感染发病率已超过淋球菌感染发病率,位居性病之首。Ct感染可引起男性尿道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及不育,女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不孕及新生儿结膜炎等多种疾病,并且Ct感染泌尿生殖道后,症状隐匿,易被患者忽视,导致病情迁延、复发或反复感染。此外,Ct感染还可增加人乳头瘤状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性病的感染风险。如何预防控制Ct的传播,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t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该类研究旨在发现变异菌株、阐明传播动力学、探究菌株型别在不同人群间的分布等,进而为Ct的防控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依据。本文从Ct的流行现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分型在临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Ct的防控及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皮损真皮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此外,在BP患者的水疱和外周血中,也发现有大量EOS及其活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而且EOS被证实可导致真表皮分离。BP患者的血清及疱液中白细胞介素5水平明显增高,该因子由Th2细胞及EOS分泌,具有调节EOS分化、活化和存活的作用。以上证据均表明EOS与BP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EOS及其细胞因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毛发领圈征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毛发领圈征患儿,对15例资料齐全者的皮损形态、分布、数量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皮损中央表现为圆形囊性病变或略微凹陷的萎缩性斑片或斑块,表面缺少毛发,13例患者皮损被浓密、粗长的毛发包绕。9例皮损分布于头顶叶区域,其他分布于枕部或颞部。14例为单发病灶,仅1例为多发病
目的验证衣原体能够从小鼠生殖道传播至胃肠道,并在胃肠道长期定植。方法5 ~ 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120只,分为阴道接种组(35只)、灌胃接种组(30只)、肛门直肠接种组(30只)、眶后静脉丛接种组(5只),感染鼠衣原体,同时每组均设阴性对照,5只/组。各组小鼠均在感染后第3、7天及此后每隔7天用拭子取阴道及直肠分泌物,检测拭子中脱落细胞感染衣原体的数量。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接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皮肤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转归。方法收集2011—2018年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确诊的儿童原发性皮肤骨瘤11例,回顾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转归。结果11例中,男7例,女4例,均于出生后22个月内发病,中位发病年龄1个月,10例于出生后6个月内起病。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肤色或淡红色质硬的丘疹、斑块或结节,伴轻度表皮萎缩;3例皮损局限于同一部位,8例累及多个部位。所有患儿血清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在鼻部皮肤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纳入65例鼻部皮肤肿瘤患者,手术切除鼻部肿瘤,根据鼻缺损的部位、大小、形状以及周围皮肤情况等选择鼻唇沟皮瓣、改良菱形皮瓣、双叶皮瓣或额鼻皮瓣等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65例患者中,基底细胞癌38例,色素痣20例,角化棘皮瘤5例,鳞状细胞癌2例。切除后缺损长径均未超过2.5 cm,
患者女,34岁,左耳后结节伴痒7年。皮肤科情况:左耳廓后侧、耳廓后沟至耳后发际前缘可见簇集性结节,呈淡红色及褐黑色,面积约4 cm × 5 cm。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真皮内大量小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核大,胞质嗜伊红,突向血管腔,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采用手术扩大切除皮损并在左下腹部取皮植皮修复创面。术后皮片存活良好,耳
目的分析一汉族念珠状发家系成员Ⅱ型毛发角蛋白(hHb)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1个汉族念珠状发家系的临床资料,应用皮肤镜检查家系成员的毛发,再以光镜、扫描电镜明确病发特征。采集患儿及其家系成员和100例健康对照的血样,提取DNA,PCR扩增hHb1、hHb3、hHb6基因外显子1和7,测序后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先证者女,8岁,自出生后2个月开始部分头发变得脆弱易断,容易拔出。皮肤科检查:头发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