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中学迈入高校,许多学生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提日益凸现,引起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针对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提出以三级干预组织机构、四条信息反馈渠道、五项可行性干预措施,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促进新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9-0270-02
从高中迈入大学校门,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的是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目标,在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以及专业思想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要求。大学一年级的他们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能否较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将对其未来大学四年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据报道,我国约2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和精神障碍已成为每年大学新生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成为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大学环境不适应
对绝大多数新生来说,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的群体。大学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识的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新生产生不同的连锁反应,使他们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惶惶不安。
2.人际交往不顺利
大学新生入校后,人际关系相对中学阶段变得非常广泛。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往往采取自我封闭和不合作的态度,自私、狭隘、封闭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常使他们感到孤独、苦恼、忧虑和恐惧,心灵备受摧残。
3.学习方法不适应
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法,大学与中学相比都有很大区别,大学新生学习心理困扰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管理模式的不适应等方面。
4.对前途的恐惧和悲观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给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对父母的报恩感使大学生对前途既充满幻想又相当恐惧。
5.青春期特有的困扰
大学新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逐步成熟;性心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念,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因而产生困惑。
6.比较下的自卑和抑郁
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个人专长、能力、性格爱好、外表相貌等方面存在的较大的差异使得一些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在比较中产生自卑心理,时间久了便会产生抑郁,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或胆量,对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情也体验不到愉快。
二、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
及时采取科学的引导、缩短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对提高大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提出的是,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零散进行的,而应该建立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点的集干预组织机构、信息反馈渠道、可行性干预措施三为一体的整合性的教育模式。
(一)建立三级干预组织机构
构建三级干预机构,保证各级组织机构的健全,既有干预的领导机构,又有执行机构和信息提供机构。各级机构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明确归属、相互配合。
一级机构为领导机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工作处、团委、保卫处、校医院、各院系的领导为组员,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发行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以及领导二级机构开展工作。
二级机构为执行机构,主要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通过面向全校宣傳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等途径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二级机构对一级机构负责,并领导三级机构开展工作。二级机构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做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当对重大的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机构。
三级机构为信息提供机构。主要由学生组成,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员,每院学生会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部部长。班级心理联络员必须是本班级的优秀学生,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信息捕捉能力。各院的心理联络部长由各院推荐本院优秀学生担任,该生也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班级心理联络员有权力也有义务接受二级机构组织开展的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心理联络员每星期向部长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异常孤僻的同学的情况),心理联络部长每星期向二级机构汇报本院同学的心理动态。
(二)构建四条信息反馈渠道
如何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已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治疗的前提条件。
第一种渠道是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既是教育部的一项工作部署,又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对分值较高的学生以保密的形式进行约谈。对于被约谈学生的名单及咨询过程,要认真地进行记录,以便今后进行跟踪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约谈过程中,如果发现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地把该生的情况向领导机构反映。
第二种渠道是要求班级心理联络员、心理联络部长定期提供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他们易深入到学生中去,因此,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身边同学的情况,将同学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和突发事件准确地反馈。 第三种渠道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主动获取信息。如:增加心理咨询值班时间,开通网络咨询,开设心理咨询热线、信箱、电子邮箱,与辅导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途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信息。
第四种渠道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庭得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信息。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主要根源地,通过对家庭环境的了解,及时修正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
(三)采取五项可行性干预措施
構建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应注意五个“结合”,即采取五项可行性措施。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健康的人格,达到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来达到同一目的。“两个教育”在作用和效果上是相互促进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确立,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因此,开展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情感体验,掌握个性特征,实施以思想教育服人和以心理教育感人的双重影响,以情感沟通促进理性交流,以理性思维带动感情升华,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另外,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预防、治疗与应急相结合。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注意预防、治疗与应急相结合。
心理健康的预防措施从新生入校就应该开始。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高校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组织进行心理测验,准确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以了解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并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加强环境和学习适应性教育。学校有关部门应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他们彼此的了解和对环境的适应,使新生从一开始就在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尽情展示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9-0270-02
从高中迈入大学校门,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的是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目标,在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以及专业思想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要求。大学一年级的他们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能否较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将对其未来大学四年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据报道,我国约2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和精神障碍已成为每年大学新生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成为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大学环境不适应
对绝大多数新生来说,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校园,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的群体。大学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识的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新生产生不同的连锁反应,使他们在内心或多或少感到惶惶不安。
2.人际交往不顺利
大学新生入校后,人际关系相对中学阶段变得非常广泛。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往往采取自我封闭和不合作的态度,自私、狭隘、封闭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常使他们感到孤独、苦恼、忧虑和恐惧,心灵备受摧残。
3.学习方法不适应
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法,大学与中学相比都有很大区别,大学新生学习心理困扰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管理模式的不适应等方面。
4.对前途的恐惧和悲观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高要求,给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对父母的报恩感使大学生对前途既充满幻想又相当恐惧。
5.青春期特有的困扰
大学新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逐步成熟;性心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念,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因而产生困惑。
6.比较下的自卑和抑郁
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个人专长、能力、性格爱好、外表相貌等方面存在的较大的差异使得一些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在比较中产生自卑心理,时间久了便会产生抑郁,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或胆量,对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情也体验不到愉快。
二、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
及时采取科学的引导、缩短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时间对提高大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提出的是,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零散进行的,而应该建立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点的集干预组织机构、信息反馈渠道、可行性干预措施三为一体的整合性的教育模式。
(一)建立三级干预组织机构
构建三级干预机构,保证各级组织机构的健全,既有干预的领导机构,又有执行机构和信息提供机构。各级机构既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明确归属、相互配合。
一级机构为领导机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工作处、团委、保卫处、校医院、各院系的领导为组员,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发行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以及领导二级机构开展工作。
二级机构为执行机构,主要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通过面向全校宣傳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等途径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二级机构对一级机构负责,并领导三级机构开展工作。二级机构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做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当对重大的心理危机不能进行有效干预时,应及时上报一级机构。
三级机构为信息提供机构。主要由学生组成,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员,每院学生会中设立一名心理联络部部长。班级心理联络员必须是本班级的优秀学生,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信息捕捉能力。各院的心理联络部长由各院推荐本院优秀学生担任,该生也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班级心理联络员有权力也有义务接受二级机构组织开展的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心理联络员每星期向部长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异常孤僻的同学的情况),心理联络部长每星期向二级机构汇报本院同学的心理动态。
(二)构建四条信息反馈渠道
如何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已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治疗的前提条件。
第一种渠道是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既是教育部的一项工作部署,又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对分值较高的学生以保密的形式进行约谈。对于被约谈学生的名单及咨询过程,要认真地进行记录,以便今后进行跟踪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约谈过程中,如果发现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应及时地把该生的情况向领导机构反映。
第二种渠道是要求班级心理联络员、心理联络部长定期提供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他们易深入到学生中去,因此,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身边同学的情况,将同学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和突发事件准确地反馈。 第三种渠道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主动获取信息。如:增加心理咨询值班时间,开通网络咨询,开设心理咨询热线、信箱、电子邮箱,与辅导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途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信息。
第四种渠道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庭得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信息。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主要根源地,通过对家庭环境的了解,及时修正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
(三)采取五项可行性干预措施
構建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应注意五个“结合”,即采取五项可行性措施。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健康的人格,达到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来达到同一目的。“两个教育”在作用和效果上是相互促进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确立,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因此,开展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情感体验,掌握个性特征,实施以思想教育服人和以心理教育感人的双重影响,以情感沟通促进理性交流,以理性思维带动感情升华,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另外,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预防、治疗与应急相结合。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注意预防、治疗与应急相结合。
心理健康的预防措施从新生入校就应该开始。新生入学一段时间后,高校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组织进行心理测验,准确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动态,以了解新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并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加强环境和学习适应性教育。学校有关部门应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他们彼此的了解和对环境的适应,使新生从一开始就在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尽情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