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人生B计划:重构安全感

来源 :现代青年·精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续至今的新冠疫情,让大家的日常行为方式也跟着改变了:口罩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体温成为健康的标准线,日常宅家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当客厅变成了“游乐场”,厨房成为了“美食街”,电影有投屏,社交有微信,曾经以为的不可或缺,在疫情面前又变得可以被替代。
  疫情期间的几段经历,也让我对“安全感”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在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时间,我几乎一步都没有迈出家里的大门。虽在身在北京,但想到此前在城市各个角落游玩的景象都有些渐渐模糊了:故宫的厚重,昆明湖的柔软,798艺术区浪漫的文艺气息,三里屯纷繁的潮流色彩……我已记不起来最后一次去电影院看的是不是喜剧,最后一次旅游是去哪里,最后一次陪妻子逛街是什么时候。
  我们夫妻二人都有一份月入过万的工作,每周能一起出门看场电影,每年能在国内和境外旅游一次,老人身体还健康,有时间约朋友到家里聚个餐,时不时看看还有什么热门的话剧,听听好听的音乐会……对于许多像我們这样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来说,这座城市所赋予我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还有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如此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让我慢慢养成了符合自己节奏的生活习惯,也正是这无数个“小确幸”,构筑了我的生活安全感。
  可是在疫情冲击之下,我却忽然意识到了生活的“无常”:我们太习惯把已有的事物视作理所当然,却忘记一切都可能会发生改变。今年年初,公司部门大变动,原本人才济济的部门,最后只剩我一人形单影只。此后,我的工作内容也被压缩到极限。虽然心情一定会受到影响,但我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从以往快节奏的生活中跳脱出来,重新思考一下工作规划和家庭未来。
  结婚以前,我习惯到一线城市打拼,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有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于是,在这座城市打拼、扎根成为一种惯性,我却从未认真思考这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我总是把城市与生活交织起来,许多日常活动也倚赖着城市的各类公共设施。但这次疫情让我退守回家,反躬自问,才发现城市是城市,生活是生活。年龄渐渐增长,家庭逐渐稳定下来以后,我才体会到:生活的本质,也不过是简单的相濡以沫。
  安全感受到威胁时,人才会清醒地进行反思。工作中的危机感,让我重新思考了所在岗位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未来。大学毕业后,我的几份工作都与媒体相关,最近几年一直在商业门户网站从事新闻评论工作。虽然我喜欢关注时事热点,擅长理性思考与表达,但是我也逐渐意识到:网站编辑是一个门槛不高、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而且此类工作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当这些机会并不专属于我,职场新人一波波涌现时,我的安全感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我不禁开始现实的考虑:自己这朵“前浪”,应该如何避免被“后浪”们拍在沙滩上呢?
  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作出了两个变动较大的决定,也算是启动了一种人生的B计划。第一,我与妻子非常正式地商量了去其他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可能,其实这一直是一个性价比比较高的选项,只是我们总是耽于惯性,对这一变化的可能视而不见。
  第二,当六月份公司正式通知解除劳动合同时,我也开始了2020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复习。妻子是一名律师,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慢慢培养了自己对法律这门学科的兴趣。现在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了,我不能一味局限在既有的知识框架之内,还是要不断探索更多的人生可能,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疫情冲击之下,我一度对安全感产生了怀疑。可是当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有所晃动后,我还是选择积极应对: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构筑真正的安全感。
其他文献
童年是一个码头,喊着纵横交错的生动声音。童年还是船,航行在奔腾的江水之上。  我总是跟着外祖母在十六铺码头上船。这个很老的码头,旧旧沓沓,房子都是仓库的样子,好像就是供挑担扛包人上船下船的地方,不需要别的讲究。无数的人在这里出发和到达,它的确只是一个码头。可我跟着外祖母从这里出发和到达很多次了,它对我有着家门口的亲近,像我最熟悉的玩耍的院子,可是每一回紧捏着船票又来乘船,心里又都会跳荡着第一次般的
2019年1月,一家叫有赞的互联网公司火了,公司竟然在年会上宣布实行“996工作制”,即从早9点工作到晚9点,一周工作六天。面对舆论的质疑,有赞公司CEO白鸦硬怼:“这绝对是好事”,“有些小伙伴实在没法做到跟我们一样enjoy,他需要的其实是换个更适合他的环境,而不是被强留在有赞。”  白鸦出生在河南信阳光山县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白鸦本名“朱宁”,这一花名出自他高中时看到的一则寓言:从前有一只白鸽
悠悠的万泉河水,穿越崇山峻岭,带着春风化雨,汇集了涓涓细流的龙江水,养育着沿岸勤劳勇敢而淳朴的老百姓,也滋润着龙江岸边的文渊村。在琼海这片沃土上,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前进的风雨,洗刷着历史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文渊村,也唤醒了村民舒缓的思量。文渊村,数百年的沧桑留下淳朴的风土人情;文渊村,数百年的民间文化,留下了贤人志士在船湾渡口踏地有声的历史脚印;文渊村数百年的古风韵味留下并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喻灿锦,笔名怪味苏。土家族,现居长沙,中国作家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员、2019年出版散文集《湘西姑娘》、诗集《澧水踏歌》。  题记:“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我的家在桑植。桑植在湘西。三湘四水,湘资沅澧,澧水打湘西蜿蜒而过,我的童年在澧水边上渡过。澧水的源头在哪里?  沿澧水北上追溯澧水之源,澧水源头在桑植五道水,湘西北部一个山清水秀的边陲小镇。五道水的水
如果把日常食用的五谷雜粮变成大米的形状,会是怎样一种口感?  85后姑娘李玄做了这样的实验:把玉米、荞麦、紫薯、南瓜等粗粮分别进行超微破壁粉碎,留取精华,再各自用纯净水搅拌,塑形烘干成与大米相似的形状。  这些被加工后的谷物杂粮看上去像是五颜六色的大米,李玄给它们起了新名字——谷仁米。这些大米粒形状的粗粮可以同煮同熟,口感细腻爽滑,与平时吃的粗粮口感明显不同。  最近,在电视节目《合伙中国人》中,
艺术家 林凡  原名王建华,祖籍山东莱州,中国当代知名女油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正高级)美术师,吴冠中艺术馆特聘专业画家。先后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及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曾多次游学欧洲,作品秉承吴冠中先生的中西合璧理念,借中国传统文人画之意境,用油彩畅快书写胸中之感怀。  许多作品入选国家级重要国展并被获奖收藏,被收藏机构有: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美协、北京文联、江
草蓬溪上游的草蓬水库  在三亚老城区,三亚河东脉俗称东河,也有一个独有的名字:临春河。  考究“临春”二字,其实就是三亚史志记载的“临川”变音。光绪版《崖州志》记载:临川水,源出城东一百四十里罗葵大岭,西南流,经半岭、抱鼻、崩塘等黎村,南至荔枝沟与一小水会。其小水,源出罗蓬岭西流,经红花、南丁黎村来会。又南,经豪霸岭麓,绕九曲,出港门村,后至三亚港,与三亚水会,入于海。约行五十里……  以上文字,
2015年7月,团省委组织部主任科员王祖波到红洋村委会就任第一书记。说起刚到红洋村的时候,王祖波感慨很深,他说:“整个村的基础建设较差,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群众居住的房屋比较破旧,交通也十分不便。”  据了解,红洋村一共有五个自然村共三千多人,王祖波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村里没有新兴产业支撑,一条村村通公路和三个自然村村巷没有硬化,没有宽带不能上网,了解外界事物的渠道窄,村里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上海女子既非小家碧玉,又非大家闺秀,她们本身就是对古典与传统的一次美丽的背叛,无法用固定的模式来形容其千娇百媚的风韵。正如上海是近代以来最早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国际大都会,此地的女子也是全中国妇女中都市化、西洋化的捷足先登者,用旧有的说法即摩登女郎。  在这个妇女一度缠足的古老国度里,第一双高跟鞋肯定是上海女子穿上的,然后迈着模仿巴黎模特的猫步,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地率先走进霓虹灯闪烁的摩登时代。以此类
落叶,变成腐殖质,成为植物营养。  死亡,新陈代谢,催促新生。  失败,获得成功经验。  吃亏,增长智慧。  摔跌,锻炼筋骨。  险恶,练就胆量。  哭泣,化解胸中块垒。  苦难,磨砺意志。  如果一辈子的生活如落叶腐烂,如深陷于死亡的阴影,如失败的沮丧,如吃亏的愤懑,如摔跌的疼痛,如险恶的环境,如哭泣的悲伤,如苦难的深渊,这样的生活还有意义吗?由此换来的营养、代谢、经验、智慧、筋骨、胆量、化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