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戒就事论事,追求深入分析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z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失误文呈现
  说纽带
  北京一考生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考生原文照录,并未体会到命题人提供材料的真正意图。)
  我们人类不断在创新,在进步,纽带就像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人和人、国与国,连接成一个地球村。我们依赖的便是这样的纽带关系,有时血浓于水,有时唇齿相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看似要切合材料中“当今时代”,但又未能言及重心,忽然转向,把社会比作“关系网”,议论的对象变成“社会”,且忽视“网”与“带”间的重要特征的差异,显出牵强之意。)
  作为渺小的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也难免会和这个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社会将人和人之间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你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这个社会,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受到约束。
  (本节从“个人”入手,目的是与上节“社会”相对说理,思路是正确的,但却陷入就事说事的老套路中,又不能触及题旨核心。况且“融入到这个社会,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受到约束”与“纽带”是何关系呢?)
  我们可以独自上学,独自回家,独自吃饭,看起来,是独立的,和这个社会没有多大的关系,谁离了谁都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的。读书的时候,我们手里拿的书,是工人们辛辛苦苦印刷出来的;回家走的路,是工人们辛辛苦苦铺出来的;吃的饭,也是经过很多道工序,才变成香喷喷的米饭,没有谁可以孤立地活下去。就连《瓦尔登湖》里的梭罗,也是时不时和外界发生联系,并不是真的与世隔绝的。
  (本节论述个体的“独立”存在与社会的关系。由两个事例构成:一是正在读书的“我们”,一是梭罗。但是,“我们”读书、梭罗与外界发生联系,和“纽带”是什么关系呢?如果以此来谈论纽带,这个纽带是什么呢?)
  记得有一次,我对朋友说:感觉自己没家没爱,孤魂野鬼一样。也收获一些友谊,但虚无缥缈,可有可无,能落到实处的没有。有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孤儿。噩梦中醒来,我发现可以倾诉的,只有惨白的墙壁。父母不能,朋友不能,别的人更不能。很多时候,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
  但是,仔细想想,并没有这么孤独啊。每天平平淡淡,可能觉得孤苦无依,形单影只。但真有什么事情的话,也会收到满满的感动。平时,也会和家人、朋友保持一定频率的联系。虽然没有见面,但是,牵挂着彼此。好像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我们紧紧串联在一起。正是它的存在,让感情这种虚幻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到被爱包围,也乐意付出自己的爱。
  (以上两段似乎要表达“我”表面上收获友谊可内心是孤独的,仔细想来又觉着被爱包围着。目的是要表达“我”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可是,这里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了:一是“孤魂野鬼”般的生活是“噩梦”与“真有什么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一是“无形的纽带”就文章而言应该是“爱”,可是全文却并非经此立论。)
  我们要共同承担起义务和责任,维护好纽带关系,让人和人之间不再那么疏远,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痕迹。让我们紧握这条爱的纽带,珍惜世间所有的温暖,收获一个又一个美好吧。
  (结尾采用常规写法,发出呼告。因全文缺乏明确观点,使之无法真正“落地”。)
  【评点】文章的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观点不明。“纽带”是什么?这个问题直到文章结束也没能说清楚;个人与社会的关联是用什么作为“纽带”的?是“爱”?是“责任”?是“义务”?阅卷人无法找到答案;二是就事论事。作文以所供材料开头,看似“紧扣”题目,但因未能理解材料的真实意图,致使作文东拉西扯,言不及义;三是材料单薄。全文有两类例证,一是自己生活琐事,一是《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前者缺乏典型性和说服力,后者事例未加分析,缺乏证明的价值;四是逻辑不清。从材料出发,转而写社会关系网,接着写个人自然融入社会,然后以“我”与梭罗为例说明看似孤独实则与外界有联系,并以“我”的感觉进一步说明“我”收获了“爱”,文章结尾提出承担义务和责任,维护纽带。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其实是不少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常常表现出的问题,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修改意见
  首先要明确观点。文章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就要明确人与社会间是用什么作为“纽带”的,是人是物还是事?这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其次要丰富材料。力忌以自己琐碎的生活作为论据,尽可能选择新鲜事例,避免使用陈旧不堪的事例。第三要强化逻辑。观点与材料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怎样的逻辑关系存在,力戒言不及义。
  升格文呈现
  说纽带
  北京一考生
  爱,是社会安宁的纽带。有句话说得好: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温暖的人间。用爱来消融冷漠,用爱来化解敌意,用爱来抚慰孤独。每一个人都能用爱来回报世界,社会就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删除材料,选择材料中“社会的安宁”这一关键词,以“爱”明确“纽带”,直接入题而又观点明确。)
  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日益发达,人和人,国与国,仿佛变成一个大村落。是什么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紧紧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爱,就是爱。有了爱,可以互相温暖,不再孤单;有了爱,一方有了难,八方来支援。
  (从现实出发,紧扣“爱”从理论上论述“爱”这一纽带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又为下文的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我们独自上学,独自回家,独自吃饭,看起来,是孤独的。其实,并非这样。上学路上,清晨里扫街的老爷爷向你打一个招呼:孩子,天黑,慢一点!这是一种温暖,来自一位原本陌生的人的关爱;读书的时候,老师走过你的身边,弯下腰,指一指你书本上的某一个字,微微一笑,顿时,你的心里淌过一股暖流,这是来自朝夕相处的老师的关爱;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小摊上的灯光,悠悠地在昏暗的天宇下闪光,你着急紧张的一颗心马上就变得安宁了许多,是这位阿姨和她的灯光为你送来关爱,照亮你回家的路。就连《老人与海》里的硬汉桑地亚哥,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沮丧中,是一个孩子帮他卷起钓索,绕起船帆,孩子的简单动作,给了老人巨大的力量,这是来自弱小生命的关爱。无论谁都会在温暖中感受到爱意,从爱意里汲取力量,战胜孤单与寂寞。
  (将原文的与社会联系改为与社会中不同的人借助于“关爱”联结起来,突出“爱”的作用;把《瓦尔登湖》的例子改为《老人与海》的例子,结合名著又扣住中心。)
  原来,每一个人都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孤独啊。孤苦无依、形单影只,也许只是自我封闭的结果;朋友的一声问候,父母的一句关心,老师的一个眼神,马路边的一声提醒……彼此也许未曾见过面,然而,仿佛彼此间暗自牵挂。爱好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和你以及他紧紧串联在一起。正是它的存在,让感情这种虚幻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让或许正处于紧张、恐惧、孤独中的人变得充满热量与力量。当我们感到被爱包围的时候,打开自己的胸怀,用爱去感染周围的人,然后也乐意付出自己的愛。秦玥飞不正是用自己的爱感动了一个团队,“黑土麦田公益”项目使更多的优秀毕业生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
  (本段更进一步,将得到“爱”不孤单,转变为奉献“爱”,由己及人,推而广之,使“爱”这一纽带变长变宽变坚韧;并选用了秦玥飞这个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体现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思想。)
  我们要有义务也有责任,维护好“爱”这一纽带,让人和人之间不再那么疏远,让世界不再充满仇恨,让这条爱的纽带,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美丽的音符,共同演奏出大同世界的和谐旋律。
  (重申中心论点,发出呼告,使论述完整有序。)
  【评点】改后的文章特色:“纽带”的指向明确,使作文的命题意义具体化,使作文的中心明确化;论述更合乎逻辑,既能层层深入,又可例理紧密结合;语言紧扣文旨,衍生自然,收束切当,说服力明显加强。
  (编辑:李跃)
其他文献
思想的深度、思维的广度是评判议论文高下的一把重要尺子,为此,考生要想夺得高考议论文的高分,就必须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个环节上放出“我的”思想光芒。  一、提出问题——有“我的”见解  高考议论文要想从人尽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就必须在大家都能提出的观点基础上生发出那么一点与众不同的“我的”见解。那么,“我的”见解从何而来呢?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来
【2016高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部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通过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等五位名人的“寻根问祖”,“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备受关注。在片中陈冲有句名言:“你是谁?你爱的人是谁,你就是谁;你是什么?你影响了别人什么,你就是什么。”  其实,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
“图文转换题”是习惯说法;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考查语言表达怎样落实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语用原则的基本题型。从以往高考看,还有结合句子仿写、修辞运用等考点进行考查的。从其涉及的表达方式看,主要集中在说明、描写和议论上,即要求考生能做到说明简明准确,描写生动得体,议论准确鲜明,所有用语自然还要连贯。图文转换试题,首先考查我们的观察能力,即能读懂图表反映的信息,诸如观察试题,侧重考查怎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姬中宪在《传承》这篇小文章里这样写:  小时候和爸爸下跳棋,爸爸教我,下跳棋有两个基本技巧:一是“铺路”,把自己的棋子间隔排开,方便自己腾挪跳跃;二是“借路”,当双方棋子短兵相接时,还要善于借助对方铺好的路,直捣黄龙。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议论文。  人生如棋,方寸之间,既需为每一步计算深远,又需要在恰当的时候借力他人,送我上青云。  要下好这
据媒体报道,作为全村唯一留守的年轻人,四川泸州90后农民刘金银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开始直播:扫地、做饭、喂猪、下田、捉黄鳝……半年内收获近10万粉丝,打赏8万多元。但父母和亲友乡邻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生活在都市的人,对农村生活充满新鲜感。刘金银直播农村的淳朴生活,收获了不少粉丝,也赚到了比种地、打工更多的钱,从经济收入看“很成功”。但不论赚不赚钱、赚到多少钱,他仍不能被乡土社会所理
典型示例  让生命如烈火般燃烧  □陈锟  放眼浩渺的历史长河,人的一生不过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浪淘尽,唯有千古风流人物,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熠熠闪耀。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鲥鱼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我要让生命如烈火般燃烧。  无论人生是长是短,都要让生命绽放光彩。我十分赞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那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意思是说
“倔强的师者”,这是河北省遵化市第二中学化学教师陈文艳的微博名。从1996年起,她就在遵化二中教书,多次拿到唐山市优秀教师、遵化市优秀班主任等嘉奖,多次资助贫困生。但因多年死磕其所在学校“教育腐败”,2014年,她被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直到2015年9月4日,遵化法院重审宣判其无罪,她才终于回到三尺讲台。  陈文艳的死磕之路是从发现遵化当地体育中考作弊开始的。“那是2010年,考
“和”字本作“龢”,其意义大概是人们对着丰收的稻禾演奏音乐。这如图画一样生动的字符传达出浓稠的温情,蕴含着“和”的真谛。“和”是情感的升华,是人性中一切美好凝结出的宝石;“和”是礼仪的光耀,是文明绽放的花朵;“和”是心境的超然,是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和恰当对待。  是“和”在无声地主导自然的运行,使我们能享受壮丽美景。阳光普照大地促进万物拼搏奋进,月华抚慰万物安睡竭息,正是因为日月的运转以“和”为
两个人都姓吴,都生于东北,都长于北京。2010年9月,两人都成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2010级新生,此后,两个人的生活軌迹开始有了交集。“2010年底开始,我们把彼此规划进自己的未来。”吴梓越说。  因为两个人都在金融系,平时吃饭、上课、自习、论文、项目都在一起,四年间他们形影不离。“不翘课,认真听讲”是许多大学生不能保证的事情,而吴梓越和吴熙两个人能相互监督,相互陪伴,似乎在冬日的清晨顶着大
无论是教育展,还是其他场合,人们都更容易推崇那些来自英、美、加、澳、法等主流国家的院校,对其他国家则疏于关注。实际上,在这些被大众冷落的留学国中,并不乏高性价比者,诸如以色列、爱尔兰和瑞典等国家均属此列,它们不应被长久忽视。  以色列:本硕生均可申请奖学金  被称为“创新之国”的以色列,是最不应该被忽视的留学理想国。作为世界经济、科技和军事强国,以色列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生物和纳米技术、清洁技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