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语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成语文化是语文教育的瑰宝,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成语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是以成语“相濡以沫”教学为个案,尝试提出三步骤教学路径,倡导合理运用多样的探究体验方式,加强中华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成语文化;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校本课程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可以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成语文化的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提高语文水平能力,厚积人文素养,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一、成语文化校本课程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特性
成语文化校本课程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特性凸显了传统价值观和现代取向的高度统一。课程目标要堅持文化价值并怀有对现代崇高理想的期待,在守望者共通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体现更深层的现代文化诉求。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许嘉璐先生曾指出:“成语,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文化传承中从语言中逐步提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精神的凝聚与沉淀。”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成语文化汇集了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各种文化现象,博大精深。成语文化校本课程以成语为支点,统整高中课程内容,抓住成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引导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让学生自觉地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从而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从汉语瑰宝、精神富矿的成语入手,精选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成语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性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成语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能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成语文化校本课程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践
笔者以成语“相濡以沫”作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让学生了解该成语的来源,从成语出处中让学生夯实文言基础,体悟庄子“相忘于江湖”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1.明析成语出处的字意内涵
找出“相濡以沫”成语出处《庄子·大宗师》,摘录相关文言语句理解古文的文意内涵:“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然后通过许慎的《说文解字》明析“啕”“濡”的内涵。
2.了解文句之后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自主查阅战国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概况,补充阅读《庄子》的经典篇目,如“庄子钓于濮水”,然后在班级作交流: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而统治者却荒淫无道,残酷压榨百姓,阶级对立异常严重,一直延续到战国。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晚期,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传统礼仪只剩下了形式上的规范,完全失去了作用。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史称“漆园傲吏”,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因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久便辞官隐居,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
3.探究文学之中的文化心理
此部分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首先初步探究:“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代表了两种困境观,请问当你身处困境会作出怎样的选择?然后深入探究:众人身处困境都期待能“相濡以沫”,庄子却选择了“相忘于江湖”,该如何理解这一行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庄子在困境中选择自保实则是对污浊现世的背离,是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对内心的坚守。最后拓展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深入理解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
三、成语文化校本课程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思考
1.形成以成语文化为特色的知行一体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新模式。
以成语文化为支点,统整高中语文课程,在开发的系列校本课程读本的基础上,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教学策略,构建知行一体的学习方式,形成有特色的语文课堂文化。
2.合理运用多样的探究体验方式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以及我校省级成语文化课程基地影响的扩大,学生选择成语文化课程的人数不断增多。但是成语文化校本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的时间毕竟还不长久,据调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尚待完善,课程的门类也不能完全满足他们个性成长和特长发展的需求,还需要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做中学,学中做”,在实际动手中发现探究、创新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下阶段的设想在学习校本课程《成语文选》《成语与语言基础》时,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运用成语,夯实古汉语基础,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习《成语与立德修身》时,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体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如“仁、义、礼、智、信”,培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人文底蕴、身心健康、学会学习等方面的素养。以“立足成语,传承文化,滋养精神”为路径,聚焦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人文底蕴深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新青年;教学《成语与历史》时,通过探究祖国悠久历史的,比较同期他国的历史,拓宽全球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厚积人文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成语文化;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校本课程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可以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成语文化的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提高语文水平能力,厚积人文素养,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一、成语文化校本课程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特性
成语文化校本课程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特性凸显了传统价值观和现代取向的高度统一。课程目标要堅持文化价值并怀有对现代崇高理想的期待,在守望者共通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体现更深层的现代文化诉求。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许嘉璐先生曾指出:“成语,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文化传承中从语言中逐步提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精神的凝聚与沉淀。”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通过阅读和欣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成语文化汇集了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哲学等各种文化现象,博大精深。成语文化校本课程以成语为支点,统整高中课程内容,抓住成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引导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让学生自觉地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从而使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从汉语瑰宝、精神富矿的成语入手,精选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成语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性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成语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能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成语文化校本课程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践
笔者以成语“相濡以沫”作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让学生了解该成语的来源,从成语出处中让学生夯实文言基础,体悟庄子“相忘于江湖”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1.明析成语出处的字意内涵
找出“相濡以沫”成语出处《庄子·大宗师》,摘录相关文言语句理解古文的文意内涵:“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然后通过许慎的《说文解字》明析“啕”“濡”的内涵。
2.了解文句之后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自主查阅战国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概况,补充阅读《庄子》的经典篇目,如“庄子钓于濮水”,然后在班级作交流: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而统治者却荒淫无道,残酷压榨百姓,阶级对立异常严重,一直延续到战国。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晚期,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传统礼仪只剩下了形式上的规范,完全失去了作用。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史称“漆园傲吏”,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因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久便辞官隐居,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
3.探究文学之中的文化心理
此部分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首先初步探究:“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代表了两种困境观,请问当你身处困境会作出怎样的选择?然后深入探究:众人身处困境都期待能“相濡以沫”,庄子却选择了“相忘于江湖”,该如何理解这一行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白庄子在困境中选择自保实则是对污浊现世的背离,是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对内心的坚守。最后拓展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深入理解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
三、成语文化校本课程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思考
1.形成以成语文化为特色的知行一体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新模式。
以成语文化为支点,统整高中语文课程,在开发的系列校本课程读本的基础上,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教学策略,构建知行一体的学习方式,形成有特色的语文课堂文化。
2.合理运用多样的探究体验方式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以及我校省级成语文化课程基地影响的扩大,学生选择成语文化课程的人数不断增多。但是成语文化校本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的时间毕竟还不长久,据调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尚待完善,课程的门类也不能完全满足他们个性成长和特长发展的需求,还需要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做中学,学中做”,在实际动手中发现探究、创新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下阶段的设想在学习校本课程《成语文选》《成语与语言基础》时,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运用成语,夯实古汉语基础,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习《成语与立德修身》时,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体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如“仁、义、礼、智、信”,培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人文底蕴、身心健康、学会学习等方面的素养。以“立足成语,传承文化,滋养精神”为路径,聚焦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人文底蕴深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新青年;教学《成语与历史》时,通过探究祖国悠久历史的,比较同期他国的历史,拓宽全球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厚积人文底蕴,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