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乃至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与合作,包括各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竞争与合作,究其实质是各方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产业链中的顶端之争。这一顶端之争的具体表现就是品牌之争,谁拥有世界级品牌的多少以及强弱直接决定竞争双方的强弱,在顶端的控制与被控制。其中,制造业品牌强弱极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硬实力强弱的标志。对此,应对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现实应对有一个基本认知。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压舱石
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制造业一直担负着先行者以及压舱石的角色,在长期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制造业品牌,支撑着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并且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制造业品牌?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制造业,制造业不仅是工业的主体,而且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较为笼统,其范围极其宽泛;与工业相比,制造业则要单纯得多,主要指各生产行业的制造,有时与实体经济画等号。制造业品牌是一种产业品牌。在品牌经济体系中,它处于中观层面,具有经济性、支柱性等特点,由一个或数个制造业大企业品牌或特色品牌为龙头,带动相关中小微企业品牌共生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显著的个性、差异和特色,在消费者(客户)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从层次来说,制造品牌可分为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以及产品品牌,还可分为传统制造业品牌与先进制造业品牌。就先进制造业而言,有学者指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从提升工业化质量以及工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辩证关系出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继续推进深度工业化依然任重道远。”这充分说明先进制造业在我国未来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其次,必须明确先进制造业品牌乃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品牌而言,每个时代随着科技进步,都有自己的先进制造业。它代表了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新力量,是先进制造业实施品牌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有,必须了解不同的制造业在不同国家以及地区的分布,表明着不同国家以及地区的制造业品牌特色。而且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以及品牌特色,与国家或地区构成相互间品牌背书关系,彼此间产生相互正向的品牌联想。
制造业品牌的变迁
中国制造业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不少制造业中的企业品牌由于时代变迁、产业更新等客观原因成为历史遗产。中国近代制造业品牌发展生动地折射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艰难历程,其中的产业变革、科技发明、人事更迭等深刻地展现出国家兴衰强弱、个人事业及命运的起伏。制造业品牌并不冰冷,而是充满历史的温度、政策的温度、产业的温度和人性的温等。自近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打进来”阶段。这是第一阶段,即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民国结束,我国制造业不断被迫向西方以及日本开放市场,外国先进制造业品牌大踏步走进来。例如,我国创立时间最早的现代船坞——柯拜船坞(1851年),即由英商柯拜创办,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船坞,系近代中国船舶制造的开端;上海第一个完善的近代船坞——董家渡船坞(1853年)由英商莫海德创办。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许多制造业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模仿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品牌,在追赶中与世界制造业交融发展。
晚清时期涌现的我国制造业品牌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结晶,重要的企业品牌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局、江南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等。它们一般是军工企业,其中安庆内军械所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于1861年创办。后来出现的是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等民生制造业企业品牌。现代的商业品牌、金融品牌均稍后于制造业品牌而涌现。但有一个情况较为特别,即文化教育品牌。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品牌稍早于制造业品牌,或者说它几乎与制造业品牌同步兴起,它担负着启蒙者的角色。 1862年,北京出现了同文馆,此同文馆后来成为京师大学堂的前身之一。1863年,上海诞生了广方言馆,它于1869年并入江南机器制造局。1864年,广州也诞生了仿照上海广方言馆的广方言馆。这充分说明文化教育品牌与制造业品牌之间的共生关系。文化教育品牌在制造业品牌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理念引领作用以及人才支撑作用。在晚清,随着我国民族文化品牌、民族制造业品牌、民族商业品牌以及民族金融品牌等的全面兴起,现代品牌经济制度遂得于发轫。1902年,中英在上海签署了《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该条约第七款规定:“英国本有保护华商贸易牌号,以防英国人民违犯、迹近假冒之弊。中国现亦应允许保护英商贸易牌号,以防中国人民违犯、迹近假冒之弊。”之后在1903年,中美、中日分别签署的通商行船续约中也均作出类似规定,不仅迫使清政府在1903年专门成立了管理商务活动的管理机构——商务部,而且在1904年推出我国第一部商标法,即《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我国品牌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从此扬帆起航。
在民国时期,制造业品牌在机电、冶金、造船、化工、仪表、轻工、纺织、食品、现代医药和建材等领域异军突起。从官方到民间的多次国货运动,唤醒了民族对于自主品牌,包括制造业品牌的强烈关注与支持。“鸿翔”牌时装、“华生”牌电扇和“金钱”牌搪瓷脸盆等不少产品品牌踊跃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美国费城世博会、比利时列日世博会等世界级权威博览会并荣获各种大奖。兵船牌面粉、湖丝等产品品牌成功打入东南亚以及欧美市场,为今天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一批民族制造业企业家也于此时涌现,如張謇、盛宣怀、朱继圣、金鸿翔、荣崇敬和荣德生兄弟、方液仙、余芝卿、陈嘉庚等。他们所创立的企业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主要有大生纱厂、汉治萍公司、鸿翔牌服装、天马牌地毯、兵船牌面粉、人钟牌棉纱、三星牌日化品、双钱牌橡胶、苏丹牌菠萝、钟牌橡胶等。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品牌的所有制,或者说产权主体较为多样,企业家也较为多元,不仅有外国人、官员、专利发明者,还有买办和华侨等。 二、“请进来”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对苏联的“请进来”。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共和国的围堵与封锁中,坚持自力更生,并在苏联帮助下,快速发展。这一阶段的亲历者对此这样回忆:“始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援建156个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包括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和44个军工项目。这156个项目主要分布在17个省(区),大部分在东北和中西部,实际建成150个项目,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奠定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第一重型机器厂、西电公司、兰州炼油化工厂、武钢、包钢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还包括包头一机、二机,哈飞、沈飞等大批工业企业都是在这批援建项目中创建的。这些企业后来都成为本行业的排头兵和工业“母鸡”,为后来其他工业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也为中国国防工业奠定了基础。”
一批制造业老品牌坚持品牌更新,获得新的发展,如中华老字号冠生园在1950年代生产的大白兔奶糖,一时风靡全国,至今不衰。再如江南造船厂在它150多年的发展史上,其所有制几经变更,历尽沧桑,但在每个时代都推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产品品牌。在晚清,它造出了我国第一艘蒸汽推动的军舰、第一艘铁甲军舰等;在民国年间,它为美国承造的万吨级运输舰“官府”号,是国外首次向中国订造的舰船,也是中国承造外国委托的第一艘万吨级船;新中国成立后,它生产出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如今它位居我国高科技船舶制造之首,是中国船舶制造业排头兵。一批新兴制造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如上海电器、东风牌柴油机等。这些企业品牌的产权结构均较为单一,基本上为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品类品牌不断生成,例如海欧牌照相机等产品品牌以其优异的质量出口创汇。
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主动对外开放,对西方“请进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表现为大规模技术引进,极其有效地填补了我国大批技术与生产领域的空白。“通过引进,我国在短期内使一批重型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发电设备、机床、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船舶以及轴承、风动工具、电器、电缆等技术面貌发生了变化,使国家工业化跨入起飞的发展阶段。”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相继诞生,如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中美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宝洁(中国)有限公司等。其中,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系首家独资的外资企业,中美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系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中美合资制药企业。
通过被迫无奈的“打进来”以及主动的“请进来”,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获得了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先进的机器设备、先进的技术以及新的商业模式,深受发达国家影响,在与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密切互动中不断成长,并成为世界制造业品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电子信息行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提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成为拥有13个大门类和70多个小门类,年销售收入接近20万亿元的支柱产业,年均增长率近30%,位居全球第一。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制造国和消费国,涌现出了一批如华为、联想、海尔、TCL、小米、海信和创维等与世界行业巨头相比肩的自主品牌。
三、“走出去”阶段。中国制造业品牌一直坚持以对外开放促发展为主线,在加入WTO时达到一个显著的临界点。此后,中铁、徐工、中国通用、振华港机和宇通客车等一大批机械制造业企业品牌纷纷开始国际化,成为一种群体性现象,并在国际化中基本做到“技术创新、领先一步,优质制造、标准引领,全球布局、本地生产,公益服務、价值传播”。这既显示了中国硬实力,又作为软实力的载体,让世界接受,成功走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成为“中国制造、世界共享”最有力的说明。
2013年,我国顺势而为,分别向世界发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年来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一批成长性极强的工业品牌;同时又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活动,支持各地区和中央企业建立单项冠军储备库,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为单项冠军,有效形成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品牌培育梯度格局,充分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新水平。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开展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工作,该工程旨在整合新华社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传播实力和专业的智库力量,为我国民族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铺路搭桥。入选该工程的企业品牌不少便是制造业企业品牌中的佼佼者,如格力、海尔、茅台、五粮液、鲁花、东风汽车、广汽、扬子江药业等,制造业品牌占其该工程入选品牌的一半以上。还有不少社会团体、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从各自专业角度,纷纷开展品牌建设专业服务,当然包含对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的专业服务。例如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作为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每年发布一批中国品牌价值榜,便以制造业品牌为主。国务院在2017年将5月10日明确为“中国品牌日”。2018年5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宣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联合举办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同时举办了中国品牌发展论坛,主题为“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制造业品牌为这次博览会主体。
新时期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品牌正在实现向世界“走出去”的华丽转身,这一转身是历史的惊艳,是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想的实现。面对未来,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无疑面临新的挑战: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业品牌进行全面战略遏制,在战术层面与中国制造业品牌短兵相接将愈演愈烈,突出地反映为知识产权方面,以其先发的知识产权优势强化对中国制造业品牌的锁定,实现知识产权垄断。而中国品牌在局部领域崛起,如食品饮料、制药和家用电器等,不仅在知识产权方面拥有一定话语权,而且在行业标准方面拥有话语权。其战略遏制演变成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战略遏制与反遏制,突出地反映在规则、高附加值、产业控制权、市场覆盖率、产业品牌文化以及品牌标准等方面,即制造业发展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交互的全面竞争。 二、我国制造业品牌文化的提炼与践行还较为简陋。我国制造业品牌文化不仅兼容我国传统乡村价值以及传统工业价值,而且突出地反映为对现代工业文明价值的兼容,包括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价值的兼收并蓄。因此中国制造业品牌文化不仅是中国价值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世界制造业品牌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但这一载体的标识度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知晓度还不高。我国制造业品牌文化的世界塑造还较为粗糙,有待国家、行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
三、我国制造业品牌的整体性合力有待形成。推动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与其他行业品牌建设一样,包含一系列相似的关键词,如开放、创新、产权、优质、工匠、制度、财税政策、资本、知识产权保护、传播、市场和企业家精神等,复杂深广。面对现实与未来,对这些深刻影响制造业品牌发展的关键词,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进行再审视再归纳,以便在全球化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推进我国制造业品牌全球化发展,形成充满张力与活力的整体性体系结构。
四、在全球制造业品牌价值链的顶端之争中,我国目前还较为缺乏全球一流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品牌以及全球领先的企业品牌。制造业品牌的顶层设计缺乏、基础性创新能力缺乏、产品质量标准监管缺失、要素成本上升过快、相互间恶性竞争等问题极其突出,不少制造业企业在具体经营中品牌意识缺乏、品牌运作能力过弱。制造业企业品牌的国际化语言锻造、对上下游企业的带动力以及相关产业的整合力等亟须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应着眼长远,牢牢抓住推进制造业品牌发展核心要素的提高,其核心要素一般来说包含制度支撑、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员、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质量和标准等。具体建议如下:
一、充分重视战略应对,加快形成制造业品牌发展顶层设计,成立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委员会,统筹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编制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特色制造业品牌文化谱系,为中国制造业品牌的全球布局给予体制支撑以及整体性文化支撑,包括大力加强制造业品牌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培养,给予必要的人才支撑。
二、充分重视法治建设,持续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业市场要素在法律保护的框架下实现自由流动,特别是在产权获得法律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在当前的混改中,应极其注重法律规范。
三、充分重视政策支持,切实发挥我国体制特色,对我国自主制造业品牌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集中资源实施重点突破,侧重具有技术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品牌建设,推动单个企业品牌走出去向产业集群品牌走出去转变,有效破解发达国家对我国制造业品牌的战略遏制、战术围堵以及低端锁定,在促进全球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中作出中国贡献。
四、充分重视创新驱动,加强对制造业基础研究投入,形成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的多元化良性投入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夯实前沿性基础研究,拓宽制造业创新领域,推动企业把握最新技术趋势,着力支持形成制造業品牌良好发展的创新生态。坚持以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并引领市场新需求。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占领全球市场制高点的颠覆性技术涌现。实施细分领域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研发策略,重点培育轨道交通设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汽车、机器人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面向未来的世界级制造业大企业品牌、独角兽、隐形冠军。
五、充分重视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品质制造氛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及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全球著名的工匠品牌以及企业家品牌,让制造业品牌打上鲜明的中国人文烙印,切实改变中国制造品牌“质次价低”的负面影响,展现“质高价优”的崭新品牌形象,让中国制造业品牌深入人心。
【根据在2019第七届先进制造业大会暨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演讲(2019年4月23日)、“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五周年暨第二届中国品牌发展战略论坛上的演讲(2019年5月8日),于2019年5月10日整理而成】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压舱石
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制造业一直担负着先行者以及压舱石的角色,在长期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制造业品牌,支撑着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并且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制造业品牌?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制造业,制造业不仅是工业的主体,而且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较为笼统,其范围极其宽泛;与工业相比,制造业则要单纯得多,主要指各生产行业的制造,有时与实体经济画等号。制造业品牌是一种产业品牌。在品牌经济体系中,它处于中观层面,具有经济性、支柱性等特点,由一个或数个制造业大企业品牌或特色品牌为龙头,带动相关中小微企业品牌共生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显著的个性、差异和特色,在消费者(客户)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从层次来说,制造品牌可分为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以及产品品牌,还可分为传统制造业品牌与先进制造业品牌。就先进制造业而言,有学者指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从提升工业化质量以及工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辩证关系出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继续推进深度工业化依然任重道远。”这充分说明先进制造业在我国未来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其次,必须明确先进制造业品牌乃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品牌而言,每个时代随着科技进步,都有自己的先进制造业。它代表了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新力量,是先进制造业实施品牌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有,必须了解不同的制造业在不同国家以及地区的分布,表明着不同国家以及地区的制造业品牌特色。而且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以及品牌特色,与国家或地区构成相互间品牌背书关系,彼此间产生相互正向的品牌联想。
制造业品牌的变迁
中国制造业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不少制造业中的企业品牌由于时代变迁、产业更新等客观原因成为历史遗产。中国近代制造业品牌发展生动地折射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艰难历程,其中的产业变革、科技发明、人事更迭等深刻地展现出国家兴衰强弱、个人事业及命运的起伏。制造业品牌并不冰冷,而是充满历史的温度、政策的温度、产业的温度和人性的温等。自近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打进来”阶段。这是第一阶段,即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民国结束,我国制造业不断被迫向西方以及日本开放市场,外国先进制造业品牌大踏步走进来。例如,我国创立时间最早的现代船坞——柯拜船坞(1851年),即由英商柯拜创办,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船坞,系近代中国船舶制造的开端;上海第一个完善的近代船坞——董家渡船坞(1853年)由英商莫海德创办。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许多制造业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模仿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品牌,在追赶中与世界制造业交融发展。
晚清时期涌现的我国制造业品牌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结晶,重要的企业品牌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局、江南造船厂、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等。它们一般是军工企业,其中安庆内军械所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于1861年创办。后来出现的是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等民生制造业企业品牌。现代的商业品牌、金融品牌均稍后于制造业品牌而涌现。但有一个情况较为特别,即文化教育品牌。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品牌稍早于制造业品牌,或者说它几乎与制造业品牌同步兴起,它担负着启蒙者的角色。 1862年,北京出现了同文馆,此同文馆后来成为京师大学堂的前身之一。1863年,上海诞生了广方言馆,它于1869年并入江南机器制造局。1864年,广州也诞生了仿照上海广方言馆的广方言馆。这充分说明文化教育品牌与制造业品牌之间的共生关系。文化教育品牌在制造业品牌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理念引领作用以及人才支撑作用。在晚清,随着我国民族文化品牌、民族制造业品牌、民族商业品牌以及民族金融品牌等的全面兴起,现代品牌经济制度遂得于发轫。1902年,中英在上海签署了《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该条约第七款规定:“英国本有保护华商贸易牌号,以防英国人民违犯、迹近假冒之弊。中国现亦应允许保护英商贸易牌号,以防中国人民违犯、迹近假冒之弊。”之后在1903年,中美、中日分别签署的通商行船续约中也均作出类似规定,不仅迫使清政府在1903年专门成立了管理商务活动的管理机构——商务部,而且在1904年推出我国第一部商标法,即《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我国品牌建设的知识产权保护从此扬帆起航。
在民国时期,制造业品牌在机电、冶金、造船、化工、仪表、轻工、纺织、食品、现代医药和建材等领域异军突起。从官方到民间的多次国货运动,唤醒了民族对于自主品牌,包括制造业品牌的强烈关注与支持。“鸿翔”牌时装、“华生”牌电扇和“金钱”牌搪瓷脸盆等不少产品品牌踊跃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美国费城世博会、比利时列日世博会等世界级权威博览会并荣获各种大奖。兵船牌面粉、湖丝等产品品牌成功打入东南亚以及欧美市场,为今天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一批民族制造业企业家也于此时涌现,如張謇、盛宣怀、朱继圣、金鸿翔、荣崇敬和荣德生兄弟、方液仙、余芝卿、陈嘉庚等。他们所创立的企业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主要有大生纱厂、汉治萍公司、鸿翔牌服装、天马牌地毯、兵船牌面粉、人钟牌棉纱、三星牌日化品、双钱牌橡胶、苏丹牌菠萝、钟牌橡胶等。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品牌的所有制,或者说产权主体较为多样,企业家也较为多元,不仅有外国人、官员、专利发明者,还有买办和华侨等。 二、“请进来”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对苏联的“请进来”。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共和国的围堵与封锁中,坚持自力更生,并在苏联帮助下,快速发展。这一阶段的亲历者对此这样回忆:“始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援建156个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包括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和44个军工项目。这156个项目主要分布在17个省(区),大部分在东北和中西部,实际建成150个项目,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奠定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第一重型机器厂、西电公司、兰州炼油化工厂、武钢、包钢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还包括包头一机、二机,哈飞、沈飞等大批工业企业都是在这批援建项目中创建的。这些企业后来都成为本行业的排头兵和工业“母鸡”,为后来其他工业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也为中国国防工业奠定了基础。”
一批制造业老品牌坚持品牌更新,获得新的发展,如中华老字号冠生园在1950年代生产的大白兔奶糖,一时风靡全国,至今不衰。再如江南造船厂在它150多年的发展史上,其所有制几经变更,历尽沧桑,但在每个时代都推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产品品牌。在晚清,它造出了我国第一艘蒸汽推动的军舰、第一艘铁甲军舰等;在民国年间,它为美国承造的万吨级运输舰“官府”号,是国外首次向中国订造的舰船,也是中国承造外国委托的第一艘万吨级船;新中国成立后,它生产出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如今它位居我国高科技船舶制造之首,是中国船舶制造业排头兵。一批新兴制造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断涌现,如上海电器、东风牌柴油机等。这些企业品牌的产权结构均较为单一,基本上为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品类品牌不断生成,例如海欧牌照相机等产品品牌以其优异的质量出口创汇。
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主动对外开放,对西方“请进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表现为大规模技术引进,极其有效地填补了我国大批技术与生产领域的空白。“通过引进,我国在短期内使一批重型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发电设备、机床、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船舶以及轴承、风动工具、电器、电缆等技术面貌发生了变化,使国家工业化跨入起飞的发展阶段。”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相继诞生,如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中美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宝洁(中国)有限公司等。其中,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系首家独资的外资企业,中美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系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中美合资制药企业。
通过被迫无奈的“打进来”以及主动的“请进来”,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获得了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先进的机器设备、先进的技术以及新的商业模式,深受发达国家影响,在与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密切互动中不断成长,并成为世界制造业品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电子信息行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提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成为拥有13个大门类和70多个小门类,年销售收入接近20万亿元的支柱产业,年均增长率近30%,位居全球第一。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制造国和消费国,涌现出了一批如华为、联想、海尔、TCL、小米、海信和创维等与世界行业巨头相比肩的自主品牌。
三、“走出去”阶段。中国制造业品牌一直坚持以对外开放促发展为主线,在加入WTO时达到一个显著的临界点。此后,中铁、徐工、中国通用、振华港机和宇通客车等一大批机械制造业企业品牌纷纷开始国际化,成为一种群体性现象,并在国际化中基本做到“技术创新、领先一步,优质制造、标准引领,全球布局、本地生产,公益服務、价值传播”。这既显示了中国硬实力,又作为软实力的载体,让世界接受,成功走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成为“中国制造、世界共享”最有力的说明。
2013年,我国顺势而为,分别向世界发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年来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一批成长性极强的工业品牌;同时又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遴选活动,支持各地区和中央企业建立单项冠军储备库,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为单项冠军,有效形成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品牌培育梯度格局,充分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新水平。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开展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工作,该工程旨在整合新华社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传播实力和专业的智库力量,为我国民族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铺路搭桥。入选该工程的企业品牌不少便是制造业企业品牌中的佼佼者,如格力、海尔、茅台、五粮液、鲁花、东风汽车、广汽、扬子江药业等,制造业品牌占其该工程入选品牌的一半以上。还有不少社会团体、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从各自专业角度,纷纷开展品牌建设专业服务,当然包含对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的专业服务。例如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作为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每年发布一批中国品牌价值榜,便以制造业品牌为主。国务院在2017年将5月10日明确为“中国品牌日”。2018年5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宣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联合举办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同时举办了中国品牌发展论坛,主题为“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制造业品牌为这次博览会主体。
新时期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品牌正在实现向世界“走出去”的华丽转身,这一转身是历史的惊艳,是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想的实现。面对未来,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无疑面临新的挑战: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业品牌进行全面战略遏制,在战术层面与中国制造业品牌短兵相接将愈演愈烈,突出地反映为知识产权方面,以其先发的知识产权优势强化对中国制造业品牌的锁定,实现知识产权垄断。而中国品牌在局部领域崛起,如食品饮料、制药和家用电器等,不仅在知识产权方面拥有一定话语权,而且在行业标准方面拥有话语权。其战略遏制演变成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战略遏制与反遏制,突出地反映在规则、高附加值、产业控制权、市场覆盖率、产业品牌文化以及品牌标准等方面,即制造业发展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交互的全面竞争。 二、我国制造业品牌文化的提炼与践行还较为简陋。我国制造业品牌文化不仅兼容我国传统乡村价值以及传统工业价值,而且突出地反映为对现代工业文明价值的兼容,包括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价值的兼收并蓄。因此中国制造业品牌文化不仅是中国价值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世界制造业品牌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但这一载体的标识度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知晓度还不高。我国制造业品牌文化的世界塑造还较为粗糙,有待国家、行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
三、我国制造业品牌的整体性合力有待形成。推动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与其他行业品牌建设一样,包含一系列相似的关键词,如开放、创新、产权、优质、工匠、制度、财税政策、资本、知识产权保护、传播、市场和企业家精神等,复杂深广。面对现实与未来,对这些深刻影响制造业品牌发展的关键词,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进行再审视再归纳,以便在全球化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推进我国制造业品牌全球化发展,形成充满张力与活力的整体性体系结构。
四、在全球制造业品牌价值链的顶端之争中,我国目前还较为缺乏全球一流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品牌以及全球领先的企业品牌。制造业品牌的顶层设计缺乏、基础性创新能力缺乏、产品质量标准监管缺失、要素成本上升过快、相互间恶性竞争等问题极其突出,不少制造业企业在具体经营中品牌意识缺乏、品牌运作能力过弱。制造业企业品牌的国际化语言锻造、对上下游企业的带动力以及相关产业的整合力等亟须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应着眼长远,牢牢抓住推进制造业品牌发展核心要素的提高,其核心要素一般来说包含制度支撑、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员、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质量和标准等。具体建议如下:
一、充分重视战略应对,加快形成制造业品牌发展顶层设计,成立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委员会,统筹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编制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特色制造业品牌文化谱系,为中国制造业品牌的全球布局给予体制支撑以及整体性文化支撑,包括大力加强制造业品牌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培养,给予必要的人才支撑。
二、充分重视法治建设,持续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业市场要素在法律保护的框架下实现自由流动,特别是在产权获得法律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在当前的混改中,应极其注重法律规范。
三、充分重视政策支持,切实发挥我国体制特色,对我国自主制造业品牌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集中资源实施重点突破,侧重具有技术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品牌建设,推动单个企业品牌走出去向产业集群品牌走出去转变,有效破解发达国家对我国制造业品牌的战略遏制、战术围堵以及低端锁定,在促进全球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中作出中国贡献。
四、充分重视创新驱动,加强对制造业基础研究投入,形成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的多元化良性投入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夯实前沿性基础研究,拓宽制造业创新领域,推动企业把握最新技术趋势,着力支持形成制造業品牌良好发展的创新生态。坚持以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并引领市场新需求。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占领全球市场制高点的颠覆性技术涌现。实施细分领域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研发策略,重点培育轨道交通设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汽车、机器人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面向未来的世界级制造业大企业品牌、独角兽、隐形冠军。
五、充分重视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品质制造氛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及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全球著名的工匠品牌以及企业家品牌,让制造业品牌打上鲜明的中国人文烙印,切实改变中国制造品牌“质次价低”的负面影响,展现“质高价优”的崭新品牌形象,让中国制造业品牌深入人心。
【根据在2019第七届先进制造业大会暨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演讲(2019年4月23日)、“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五周年暨第二届中国品牌发展战略论坛上的演讲(2019年5月8日),于2019年5月10日整理而成】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