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iniQuest(微型探究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围绕一个主题或基本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这个学习方案是参照WebQuest模式设计的,但做了一定程度的简化。WebQuest相比,MiniQUeSt的组成部分更为灵活,可以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有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另外,MiniQUeSt一般针对的是单学科学习,用时很短,通常情况下,能够利用学生对互联网自然地兴趣,根据课程标准,运用一、二节独立的课程即可完成。在整个MiniQucst教学过程中,信息世界几乎在学生的指尖上;并且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进行安全、聚焦的“旅行”,并达到目的地。
以前的美术欣赏课包括一些充分准备的观摩课也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形式来进行的,被学生戏称为“听书”。由于其主、辅位置颠倒,其弊病不言自明,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亦只能是浮光掠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一线美术教师苦苦追寻的,好像除了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外,就别无他法了,而这种方法起到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在这一次新一轮的教学技术培训中,本人第一次接触到“MiniQtleSt”,就觉得找到了一个亮点,如果把它运用到美术欣赏课中去,将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于是本人进行了以教师为主的“课前准备”、学生为主的“课上发挥”和“课后研究”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MiniQLlest型教学尝试,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体会点滴小结如下:
一、教师为主的“课前准备”作辅垫
按常言而言,在美术欣赏课之前,教师总会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精心的备课而根据MiniQUeSt要求,这种“课前积累”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知识的积累,而是按照学生上课时的学习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作比较充分的准备去发掘欣赏内容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累。这里包括知识的积累、资料的积累与问题的积累。
而根据MiniQuest的特点,(为真实问题提供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料,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设计的这些基本问题,要反映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在内容范畴所提出的本质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明显的真确答案,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陈诉事实,而是需要他们进行比较、综合、评价以便达到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如在江苏版初中八年级第一册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针对本课内容所涉及的历史时间(达二千多年),内容广,涉及美学,宗教、哲学、文化等,图片多(有十多张)等特点,为同学提供了上课自主学习的抛锚式问题:
例如,1.你听说过神秘的宠贝古城消失之谜吗?通过《少女肖像》(罗马)你能读到多少当时的社会信息?
2.如何解释《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你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吗?
3.你知道《马拉之死》中的主人翁马拉除了是政治家之外,另外一个职业是什么吗?你知道大卫和马拉的关系吗?
4.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三杰”中谁最年轻,谁的遭遇最坎坷,谁是最伟大的天才多面手?
5.为什么说梵高的一生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他为什么会画那么多的自画像,而且表情和神态都不一样?他是研究自己,还是想通过自己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6.在《雅典学院》这一幅画中,有许多当时著名的名人,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7.在《泰坦尼屯号》中,影片中出现的是哪个著名画家的画?…
其实探究型学习就是围绕着问题解决的求知过程,因此,能否设计出好的问题系列是探究的关键,在MiniotleSt探究学习模式中,第一要素是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可信具体情境。典型的情境是,让学生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针对上述课例,本人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为配合好外国肖像画在本地作的巡回展览,学校将选拔一批解说员,为展览中心服务,下面是选拔的部分考题,测试一下你是否有幸成为解说员呢?)
二、学生为主的“课堂发挥”是关键
所谓“课堂发挥”即是MiniQuest:的任务部分,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过程,也是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在教师由问题提供了一个“脚手架”模式下(教师课前准备的问题与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网站),引导学生象熟练的研究者那样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所开展的活动类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探究程度选择相适应的活动类型。
我将这述问题,按序让四个小组平均选择,选择后每个小组内部也要做到分工明确。在做好本组内容准备的同时。鼓励对其他组分工的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准备要求A、作有关资料的收集(如图片、照片、影像带、实物等);B、作有关知识说明的准备;C、把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教师可提供一些学生容易阅读的书籍和有关内容的因特网网址,同时宣布将引入竞赛机制,将对各组的准备工作进行打分并纳入小组总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围绕书本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式、辩论式、问答式、讲述式、抢答式等与学生为主体的横向交流,我称之为“兵教兵”的自主性学习方式。
因为有了充足的“课前准备”,“课堂发挥”就有望成为“有米之炊”。
在以上述欣赏课为例:首先分小组讨论,综合本组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推荐一位学生有重点进行介绍。同学们显得情绪高涨,充满自信,侃侃而谈,大概是因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缘故吧。其次,有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或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辩论,互相问答,各抒己见。教师则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介绍的内容进行补充。另外教师还设计了部分常识性的抢答题供大家回答(用以拉开各组积分差距),并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意见相左或概念模糊的地方做好记录,以备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解释。第三,教师提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标准设定,此时由学生评委按标准进行打分,评出优秀小组,并将每个小组的成绩纳入到个人期末总分。而评分标准主要以鼓励为主。例:1、介绍内容重点突出,语言表达简练、清晰、流畅;2、准备充分,回答问题正确;3、提问、抢答积极;4、小组协作精神好,参与性广,热情高等。第四,教师总结。首先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性问题进行释疑;其次对学习内容作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条理。在教师总结中,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自主学习中认真的态度与热情加以肯定与表扬,这对学生以后进一步开展自主性学习、更积极的思考发言和对研究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课后延伸”成双赢
所谓“课后延伸”是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去共同探索、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课的最后,教师可提出学生课堂上尚未涉及的有关问题,提示学生到教师制作的开放性网络课件上去查阅。并鼓励学生在网上与教师,同学交流。还可以设一个自主性学习心得园地,专门发表同学美术欣赏自学经验介绍等。通过“课后延伸”活动的开展,就教师而言,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下一步教学中课有备而来,并做到及时沟通,从而缩减师生距离。就学生而言,可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现代化信息渠道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可以说“课后延伸”是一项双赢的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课上发挥”不但把握了书本有关知识,介绍时还加上自己的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并附上自己抓拍的网上照片,再加上课外书籍与网上的相关知识的补充,有效地拓展了课本知识的层面,使之形象更生动,记忆更加深刻。“课堂发挥”与“课后延伸”则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如口语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方式。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创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的方向。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上拙见,愿以同行商榷。
以前的美术欣赏课包括一些充分准备的观摩课也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形式来进行的,被学生戏称为“听书”。由于其主、辅位置颠倒,其弊病不言自明,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亦只能是浮光掠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一线美术教师苦苦追寻的,好像除了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外,就别无他法了,而这种方法起到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在这一次新一轮的教学技术培训中,本人第一次接触到“MiniQtleSt”,就觉得找到了一个亮点,如果把它运用到美术欣赏课中去,将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于是本人进行了以教师为主的“课前准备”、学生为主的“课上发挥”和“课后研究”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MiniQLlest型教学尝试,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体会点滴小结如下:
一、教师为主的“课前准备”作辅垫
按常言而言,在美术欣赏课之前,教师总会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精心的备课而根据MiniQUeSt要求,这种“课前积累”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知识的积累,而是按照学生上课时的学习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作比较充分的准备去发掘欣赏内容中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累。这里包括知识的积累、资料的积累与问题的积累。
而根据MiniQuest的特点,(为真实问题提供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料,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设计的这些基本问题,要反映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在内容范畴所提出的本质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明显的真确答案,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陈诉事实,而是需要他们进行比较、综合、评价以便达到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如在江苏版初中八年级第一册第一课《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针对本课内容所涉及的历史时间(达二千多年),内容广,涉及美学,宗教、哲学、文化等,图片多(有十多张)等特点,为同学提供了上课自主学习的抛锚式问题:
例如,1.你听说过神秘的宠贝古城消失之谜吗?通过《少女肖像》(罗马)你能读到多少当时的社会信息?
2.如何解释《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你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吗?
3.你知道《马拉之死》中的主人翁马拉除了是政治家之外,另外一个职业是什么吗?你知道大卫和马拉的关系吗?
4.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三杰”中谁最年轻,谁的遭遇最坎坷,谁是最伟大的天才多面手?
5.为什么说梵高的一生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他为什么会画那么多的自画像,而且表情和神态都不一样?他是研究自己,还是想通过自己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6.在《雅典学院》这一幅画中,有许多当时著名的名人,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7.在《泰坦尼屯号》中,影片中出现的是哪个著名画家的画?…
其实探究型学习就是围绕着问题解决的求知过程,因此,能否设计出好的问题系列是探究的关键,在MiniotleSt探究学习模式中,第一要素是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可信具体情境。典型的情境是,让学生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针对上述课例,本人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为配合好外国肖像画在本地作的巡回展览,学校将选拔一批解说员,为展览中心服务,下面是选拔的部分考题,测试一下你是否有幸成为解说员呢?)
二、学生为主的“课堂发挥”是关键
所谓“课堂发挥”即是MiniQuest:的任务部分,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过程,也是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在教师由问题提供了一个“脚手架”模式下(教师课前准备的问题与教师提供一些具体的网站),引导学生象熟练的研究者那样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所开展的活动类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探究程度选择相适应的活动类型。
我将这述问题,按序让四个小组平均选择,选择后每个小组内部也要做到分工明确。在做好本组内容准备的同时。鼓励对其他组分工的内容有所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提问。准备要求A、作有关资料的收集(如图片、照片、影像带、实物等);B、作有关知识说明的准备;C、把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教师可提供一些学生容易阅读的书籍和有关内容的因特网网址,同时宣布将引入竞赛机制,将对各组的准备工作进行打分并纳入小组总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围绕书本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讨论式、辩论式、问答式、讲述式、抢答式等与学生为主体的横向交流,我称之为“兵教兵”的自主性学习方式。
因为有了充足的“课前准备”,“课堂发挥”就有望成为“有米之炊”。
在以上述欣赏课为例:首先分小组讨论,综合本组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然后推荐一位学生有重点进行介绍。同学们显得情绪高涨,充满自信,侃侃而谈,大概是因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缘故吧。其次,有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或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辩论,互相问答,各抒己见。教师则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介绍的内容进行补充。另外教师还设计了部分常识性的抢答题供大家回答(用以拉开各组积分差距),并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意见相左或概念模糊的地方做好记录,以备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解释。第三,教师提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标准设定,此时由学生评委按标准进行打分,评出优秀小组,并将每个小组的成绩纳入到个人期末总分。而评分标准主要以鼓励为主。例:1、介绍内容重点突出,语言表达简练、清晰、流畅;2、准备充分,回答问题正确;3、提问、抢答积极;4、小组协作精神好,参与性广,热情高等。第四,教师总结。首先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性问题进行释疑;其次对学习内容作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条理。在教师总结中,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自主学习中认真的态度与热情加以肯定与表扬,这对学生以后进一步开展自主性学习、更积极的思考发言和对研究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课后延伸”成双赢
所谓“课后延伸”是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去共同探索、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课的最后,教师可提出学生课堂上尚未涉及的有关问题,提示学生到教师制作的开放性网络课件上去查阅。并鼓励学生在网上与教师,同学交流。还可以设一个自主性学习心得园地,专门发表同学美术欣赏自学经验介绍等。通过“课后延伸”活动的开展,就教师而言,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下一步教学中课有备而来,并做到及时沟通,从而缩减师生距离。就学生而言,可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现代化信息渠道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可以说“课后延伸”是一项双赢的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课上发挥”不但把握了书本有关知识,介绍时还加上自己的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并附上自己抓拍的网上照片,再加上课外书籍与网上的相关知识的补充,有效地拓展了课本知识的层面,使之形象更生动,记忆更加深刻。“课堂发挥”与“课后延伸”则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如口语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方式。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创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的方向。教有法而无定法,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上拙见,愿以同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