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生态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ud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物教学;乡土生态资源;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1—0062—01
  生物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谜魅力无穷。中学生对花草、虫、鱼、鸟、兽等有天然的爱好。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能亲眼看到的各类生物材料或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就能使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会变得更灵活、更生动、更直观。所以,乡土生态资源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正确认识乡土生态资源的作用,对于初中生物课程建设、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乡土生态资源的主要特征
  “乡土”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家乡、故乡”,即本乡本土。乡土的界限比较模糊,一般是指省市以下较小的范围,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人们约定俗成对于家乡的限定。乡土生态资源指的是本乡本土的,即所居住生活地方的,主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资源,包括当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当地的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养殖产业等。这些资源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需要深入地挖掘其课程价值意义。乡土生态资源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有着统编教材无法比拟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
  二、乡土生态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1.丰富教学内容,建设校本课程
  陶行知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要死的书本。”乡土生态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足于学校周边环境和师生的生活实际,既容易被学生感知和理解,又易于被开发成为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入本地生态系统、动植物样本、生物养殖等素材,提高了生物课堂的直观性、情趣性,丰富课程资源,优化了学生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学生在感知丰富的课程资源基础上,能够把身边的未被开发的生物资源和生物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资源。
  2.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阶段,具体形象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理解难度加大的生物学概念和知识,可以适当地运用乡土生态资源知识,从学生耳濡目染的乡土知识入手,使抽象变具体化。如在教学“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理性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一概念比较复杂,超出初中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學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特色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
  3.提供丰富内容,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生物课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乡土生态资源为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乡土生物资源和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获取研究素材比较容易。探究学习过程中项目选择范围广泛,实例资料丰富,探究过程的方法也可根据探究内容灵活选择。乡土生态资源的丰富性为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多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实地勘测、查阅文献、制作标本等方法开展活动,探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视频、标本、调查报告等。这种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多种能力可以逐步内化为一种科学素养。
  4.激发学习热情,提升人文道德素养
  乡土生态资源具有醇厚的乡土情结,是人类的一种情感归属。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计划地融入乡土生态资源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生物特色、人文氛围更加深入了解,让学生感受家乡风土人情的同时,认识家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乡土生态资源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资源环保、人口问题、环境与发展问题等现实社会问题产生更加具体的切身体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正确梳理情感态度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生态资源融入初中生物课堂,能够让生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接地气,在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达到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同时,乡土生态资源的独特性,对生物课程开发,提高学校生物课程品味,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都有重要意义,学校因地制宜地挖掘乡土生物的课程价值,为生物课程建设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探索课程发展的新途径。
  编辑:张昀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辅助降压对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影响方法初诊或复诊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养血清脑颗粒.降压药物的选择无限制.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30 d进行
对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内的粗糙度(z0)和零平面位移(d)动态特征及其与风速、株高(h)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分析表明:零平面位移(d)在玉米拔节后10d左右,株高约1.40m时开始出现,在抽雄前为0.80—1.00m,抽雄后为1.00—1.40m;z0在抽雄前小于0.20m,乳熟前后达到最大,约为0.40m。d/h和z0/h分别为0.40—0.54和0.10—0.14,在h达到最大值
本文用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测定了水质游离氯和总氯,通过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制出化学成分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导则.
介绍了氯乙酸的生产工艺及研究进展情况,并总结了其国内外生产情况,对其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
针对热载体炉在试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列出了改进后的使用效果,并对同类装置在以后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目的探讨耳穴按压对颅脑手术全麻患者术后催醒的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颅脑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耳穴按压组(X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比较2组术毕时(T1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检查观察穴位电针治疗腕管综合征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腕管综合征病人20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测定。结果正中神经指1-腕、指3-腕
以冬季地表覆盖增温为核心的雷竹早产高效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产区。为探明雷竹覆盖物(稻草和竹叶)的分解速率及在分解残余物中硅含量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在浙江临安市雷竹主产区采用分解管法进行了覆盖物分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稻草、竹叶的月平均分解速率分别为8.5%和11.9%,在1a内分别分解了67.5%和79.3%。分解过程中,稻草和竹叶C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9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患者中23例发生脑梗死,梗死转化组同型半胱氨酸(Hcy)(24.26±6.01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求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2-12收治的130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年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