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通过题目,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掌握文本的中心主旨,也可以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寄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审题,走进文本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技能,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摸索新的方法,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引导。而引导学生抓住文本题目走进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循径探源,快速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情感,让阅读课堂更加高效。
一、咀嚼题目,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导入环节非常重要。导入环节设计得精彩,学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吸引,主动走近文本进行探究。而导入新课,教师如果能够从文本的标题入手,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研读,就能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对文本的阅读中去,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将文本的标题板书到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就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顺着学生的情绪,自然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桂花吗?在你的印象中,桂花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和大家一起谈一谈,分享一下自己的美好回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站起来谈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对桂花的外形印象深刻,说那一朵朵小小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还有的学生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桂花的香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在学生的回忆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题目:“这么美丽的桂花为什么和雨联系在一起呢?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特定的寓意吗?桂花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植物,难道桂花会下雨吗?”随着教师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大家都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教师适时引导:“既然大家对桂花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么,我们下面就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题目,在咀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走进了文本探究,积极主动思考文本的内容,实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既然文本的题目是眼睛、是精华,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题目进行课堂导入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而且,教师选择那些具有一定内涵意蕴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活动中自然进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真实自然,有助于学生的深入探究。
二、质疑题目,整体感知
文章的题目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在为文本确定题目的时候,有的作者抓住主要事件设计;有的作者抓住文本的主要人物命名;还有的作者在题目中直接揭示文本的中心主旨等。总之,题目是文本的线索脉络,那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质疑,让学生以疑促思,既能帮助学生走近文本,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自主质疑,从而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非常有意思,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么,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文章的题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希望大家一起来分析解决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1)爱因斯坦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那么他和一个小女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2)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呢?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的?(4)小女孩是什么人?最后小女孩怎么样了?等等,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也基本上是文本的主要内容,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们就能基本掌握文本的主要结构和内容了,这样就能为学生的深度探究奠定基础。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质疑,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探究,质疑题目的过程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脉络有了一定的思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解读。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自己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更换题目,感悟精髓
从题目入手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以采用更换题目的方法。题目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原来的题目换成其他的题目,然后引导学生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总结二者之间的异同。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感受文本的精髓所在,让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的拟题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军神》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教师引导学生审题的时候,教师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大家通过初读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文本拟一个精彩的标题,然后还要和大家说一说你这样拟题的理由。”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将题目拟为《男子汉刘伯承》,理由是文本中的主人公就是刘伯承,而刘伯承身上表现出来的钢铁意志堪称男子汉的表率;还有的学生拟题《手术台上的刘伯承》,理由是这是文本内容主要事件的概述……
通过拟题的过程以及成果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主题思想有了自己的把握。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感受文本的精髓所在,让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同时也让学生的拟题能力得到提高。
四、诵读题目,奠定基调
阅读过程离不开对文本的多元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升华。同样,在审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诵读题目,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为深入体会文本情感奠定基础。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文本就是在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而是让学生大声朗诵文本题目,要读出爱国的热情以及激情,同时还要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祖国的什么方面值得我们热爱,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大家的激情朗诵中,学生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畅谈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自己体会到的祖国的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在情緒感叹中深化了认知,而且激起了学生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强烈情感。
诵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在语文学习呼唤回归本真教学的理念下,诵读的重要地位就更不容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诵读题目,激发学生的热烈情感,为解读文本内容、体验文本情感奠定基础,效果很好。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巧选角度,有效切入,可以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阅读切入,可以让学生轻松把握文本脉络,感知文本内容,体验文本情感,是引导学生高效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题为眼,为阅读教学导航,让我们的课堂别具风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咀嚼题目,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导入环节非常重要。导入环节设计得精彩,学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吸引,主动走近文本进行探究。而导入新课,教师如果能够从文本的标题入手,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研读,就能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到对文本的阅读中去,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将文本的标题板书到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就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顺着学生的情绪,自然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桂花吗?在你的印象中,桂花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和大家一起谈一谈,分享一下自己的美好回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站起来谈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对桂花的外形印象深刻,说那一朵朵小小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还有的学生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桂花的香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在学生的回忆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题目:“这么美丽的桂花为什么和雨联系在一起呢?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特定的寓意吗?桂花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植物,难道桂花会下雨吗?”随着教师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大家都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教师适时引导:“既然大家对桂花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么,我们下面就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题目,在咀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走进了文本探究,积极主动思考文本的内容,实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既然文本的题目是眼睛、是精华,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题目进行课堂导入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而且,教师选择那些具有一定内涵意蕴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活动中自然进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真实自然,有助于学生的深入探究。
二、质疑题目,整体感知
文章的题目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在为文本确定题目的时候,有的作者抓住主要事件设计;有的作者抓住文本的主要人物命名;还有的作者在题目中直接揭示文本的中心主旨等。总之,题目是文本的线索脉络,那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质疑,让学生以疑促思,既能帮助学生走近文本,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自主质疑,从而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非常有意思,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么,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文章的题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希望大家一起来分析解决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1)爱因斯坦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那么他和一个小女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2)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呢?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的?(4)小女孩是什么人?最后小女孩怎么样了?等等,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也基本上是文本的主要内容,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学生们就能基本掌握文本的主要结构和内容了,这样就能为学生的深度探究奠定基础。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质疑,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探究,质疑题目的过程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脉络有了一定的思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解读。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自己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更换题目,感悟精髓
从题目入手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以采用更换题目的方法。题目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原来的题目换成其他的题目,然后引导学生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总结二者之间的异同。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感受文本的精髓所在,让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的拟题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军神》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教师引导学生审题的时候,教师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大家通过初读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文本拟一个精彩的标题,然后还要和大家说一说你这样拟题的理由。”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将题目拟为《男子汉刘伯承》,理由是文本中的主人公就是刘伯承,而刘伯承身上表现出来的钢铁意志堪称男子汉的表率;还有的学生拟题《手术台上的刘伯承》,理由是这是文本内容主要事件的概述……
通过拟题的过程以及成果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以及主题思想有了自己的把握。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感受文本的精髓所在,让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同时也让学生的拟题能力得到提高。
四、诵读题目,奠定基调
阅读过程离不开对文本的多元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意识得到升华。同样,在审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诵读题目,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为深入体会文本情感奠定基础。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从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文本就是在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而是让学生大声朗诵文本题目,要读出爱国的热情以及激情,同时还要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祖国的什么方面值得我们热爱,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大家的激情朗诵中,学生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畅谈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自己体会到的祖国的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在情緒感叹中深化了认知,而且激起了学生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强烈情感。
诵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在语文学习呼唤回归本真教学的理念下,诵读的重要地位就更不容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诵读题目,激发学生的热烈情感,为解读文本内容、体验文本情感奠定基础,效果很好。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巧选角度,有效切入,可以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阅读切入,可以让学生轻松把握文本脉络,感知文本内容,体验文本情感,是引导学生高效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题为眼,为阅读教学导航,让我们的课堂别具风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