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创业者之一
他曾是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的社长
2005年,他创立的“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上市,创造了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的神话
当地时间7月14日上午9:30,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破天荒地迎来一位32岁的中国人,并郑重邀请他按响当天开市的铃声。他的出现,标志着纳斯达克迎来了“分众传媒”(FMCN.NASDAQ)的上市。几分钟的仪式结束后,江南春走出交易所,伸出大拇指,露出笑容,让随行的同事为他拍下这一时刻内心的感受。
“分众传媒”上市,同时也创造了让一个传媒人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的神话:拥有近30%股份的公司创始人兼CEO江南春身价暴涨,按美元收盘价,他拥有的财富市值已超过2亿美元。
是什么让这个生于1973年、和众人一样白手起家的普通人,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他的背后拥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大学里的诗社社长
“每当清晨,我在睡梦中醒来,睁开双眼,就感到自己又重新复活,当我翻身下床,看见昨夜一首略带缺陷的诗还站在狂乱的句法中,我觉得那种感觉分明就叫作幸福。假如时光不使它流失,我相信它会更加纯粹。”这是7年前江南春为自己的诗集《抒情时代》写的序中的一段话,但现在他说没能使它纯粹,保留下来的只有拉开窗帘睡觉的习惯,每天醒在光线射进来的清晨里。
熟悉江南春的人在介绍他时,总是喜欢强调他10多年前的身份——诗人和文学青年。那时他曾是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的社长,颇多有影响力的诗歌在校园里传诵,后来这些文字凑成了他个人的诗集《抒情时代》。
当我们再谈起那些往事,仿佛久远。江南春说,如果他坚持保留那份纯真的话,今天会是一个很好的诗人。“江南春”这个名字就是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父亲取自于宋词的词牌名,而且影响了他的文学取向。
但1992年那场市场经济的浪潮改变了诗人的梦想,几乎在一夜之间,江南春发现,校园后门卖水产的个体户比他这个校园诗人还要受女孩子的欢迎。他觉得诗歌对他来说正像青春期的某些症状,过了一个阶段就会渐渐消失。后来他自嘲是“功利性”地选择了放弃坚守梦想,并且在此后10多年间都不再敢动写诗的念头。
现在江南春偶尔也会想搞一次聚会,以文学和诗歌的名义,与老朋友回顾那些岁月。“也许我本来就应该是个写诗的文学青年,只不过现在‘蜕变’而成了会创造生意的小资派。我想以后公司的具体工作不用我做的时候,我就专心思考创意。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写写文学和社会评论,最好将来还能写出类似于《英雄》的影视剧本来。”
第一批大学生创业者
1991年,年仅18岁的江南春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刚进大学的江南春,为了满足自己早日独立的愿望,开始琢磨怎样挣点钱,因为这样才能长时间不用回家听父母的唠叨。“那时刚进大学,大一就开始做家教,7元钱两个小时。但因为我的课已经排得很满了,而且我又刚谈女朋友,花费比较大,所以少量的生活费根本无法满足我日常的开销。而我又不愿意回家拿钱。”
和大多数上海本地人一样,江的父母也是工薪阶层,父亲做财务会计,而母亲还曾成功地经营过一家小型便利店。
大二上学期,为了还清为竞选校学生会主席而向同学借的160元债务,已是校学生会主席的他,逮住一个赚钱的机会:一个名为“上海亚太影视公司”的企业,来学校招业务员,每月300元工资,这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江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当时还有一个赚钱的方法,就是扫仓库,20元一天。但我扫了一天后,别人就说不用扫了,一个月才要扫一次。”为了赚钱还债,江开始了他的第一份推销员的工作。一个月后,招来的30名业务员只留下了两名,江南春是其中的一位。“当时是卖东方电视台一个叫‘东视旋律’的节目广告。我一个月能做好几个客户,业绩相当不错,到1993年的时候,我一个人大概做了公司1/3的营业额,约150万元。”
初次推销的经验,江南春经常重复。“当时主要做的是商业方面的广告,而那时上海新的商业街淮海路刚刚修建,我就去横扫淮海路,一家一家拜访,去做百联等很多商家的生意。刚开始几个月我仅做销售,后来我就开始做全案了,有许多上影厂的摄像过来,我就指挥他们,自己当导演,自己写广告剧本,自己出创意,自己拍,也自己卖广告。”
凭着这样的干劲,不久后,江南春就成为这家公司的“二老板”。
但生性好强的江南春并不想一直打工。1994年2月,尚在读大三的江南春开始自己创业;同年7月,他与包括香港的永怡集团在内的几个伙伴合资,注册成立永怡传播,注册资金100万元。这是一家以创意为主的广告代理公司。1995年,公司成功获得无锡的街边灯箱广告项目。
同年,因负责无锡项目的公司合伙人从永怡分离,而香港永怡集团也因自身经营问题撤资,永怡传播遭受大的股权变动,业务也面临诸多挑战和调整。
从这以后的近7年时间里,江南春把自己的生活与永怡完全地融为一体。
创意创造财富
江南春经常说的一句名言是“创意创造生意”。谈到创业经历,他强调自己的成功并不是所谓浪漫创意的情怀,而是“持续、不间断的工作”。人们描述他:很疯狂,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如果有人在6点钟下班,他会觉得那是工作态度问题。每天深夜回到位于西郊205平米的别墅后,还不忘发短信交待明天的工作。他会笑眯眯地要求员工必须全部配戴墨镜参加圣诞晚会,他也会严肃地批评员工必须核对每一份文件中的错别字。江南春自己说,他的努力和谨慎,甚至有些过度,这来源于他对失败的恐惧。唯有更加努力工作,才能求得自己内心的安稳。
创办“分众传媒”前,江南春经历过一次短暂的失败。当时,江南春意识到,在广告产业的价值链中,广告代理公司处于最下游,赚钱最少,付出的劳动却最多。在客户的影响下,江南春最初以股东的身份,投资了一家小规模的网络游戏公司,可是这笔钱很快就打了水漂。“对产业理解不深刻,自己又不能亲自参与管理。”江南春回忆起这段历史仍然心有余悸。
这段失败的经历,让江南春更加小心翼翼,他敏锐地意识到,决不能把钱砸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一次偶然的逛街机会,江南春突然对徐家汇一个商场门口的张贴广告产生兴趣,为何不把这些广告变活?一个创业计划就此诞生。
“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广告市场。”江南春将目标锁定在月收入3000元以上“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人群。在他们每天至少四次等候电梯的短暂时间中,形成强制性广告收视,成本却只有传统电视广告的1/10。
在扩张模式方面,江南春也创立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方法。在楼宇电视市场上,“分众传媒”在广告收入集中的区域,如北京、上海、广州采取加盟方式。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则请当地有实力、有资源的公司免费加盟。“一旦当地市场发展起来,我们有权利溢价回收加盟权。”江南春介绍说,这与它的竞争者完全不同。
过去三年,“分众传媒”一路攻城掠地,把楼宇电视撒在了全国40多座城市里,建立了一个全新广告载体。资料显示,2003年,分众的广告收入达6000万元,这个数字在2004年猛跳至2.4亿元。拥有巨大市场份额的“分众传媒”自此成为楼宇电视的代名词。
江南春说,他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和思考,基本没有周末和假期。
中文系毕业的江南春对文学有特别的情结,并认为文学对自己的性格有最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对商业的看法。江南春认为,应该从人最终、最原始的需求或动机来观察产业的发展。所以,他认定在当今时代,“无聊的产业”发展势头会很好,而所谓无聊的产业,就是帮助人们打发无聊。从江南春谈文学对自己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再次看到他对商业的敏感,这种敏感深入骨髓,达致他自己都无法觉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