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证病证分布规律探析

来源 :世界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湿热证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选择与临床、教学与科研紧密相关的指导用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其所列疾病及湿热证型进行分析,提取与湿热证相关证型(子证型),揭示病证分布特征,归纳湿热相关证型。发现湿热证与代谢性疾病、慢性肾病、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多个重大或慢性疾病关系密切。但目前对湿热在重大或慢性疾病中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均有待提高,且湿热证相关证型繁杂,尚需统一规范。因此,厘清与湿热证候有关的重大或慢性疾病,建立规范化辨证标准,是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湿热证;证候要素;病证分布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yndrome of DampHeat Syndrome
  Xiang Lei,Piao Shenghua,Rong Xianglu,Guo Jiao
  (1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Dampheat is a common clinical basic syndrome.We selected some guide books closely related to clinical,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such as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ernal Medicin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Guiding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Research of New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rial).By analyzing the diseases and dampheat syndromes that were listed in the books,we extracted the syndromes (subsyndromes) associated with dampheat syndromes and reveal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and summarized the dampheat related syndromes.Dampheat syndrome was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many major or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metabolic diseases,chronic kidney disease,liver and gallbladder disease,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However,the emphasis and research depth of dampheat in major chronic diseases need to be improved,and the related syndromes of dampheat are complex and need to be standardized.Therefore,it is primary to clarify the major chronic diseases related to dampheat syndrome and establish standardized dialectical criteria.
  Key WordsDampheat syndrome; Syndrome factor;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syndrome
  中圖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10.062
  “湿热证”是中医病证病候中的一类,自《素问》而下代有载述。湿热为患是临床常见难题,常以身热不扬,口渴不欲多饮,大便泄泻,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主要表现[1]。湿邪与热邪相合致病,湿为阴邪,热为阳邪,2种病邪性质相反却相兼致病,“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2],治疗上往往难以兼顾。因此,对湿热证精准辨证,辨识湿热间轻重不同,精准把握病机变化,对判断疾病预后,开展施治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对临床及基础研究常用的3本指导用书中湿热相关证型深入分析,提取证候要素特点,探讨不同疾病湿热证型分布特征和规律,为湿热证准确辨证与科学施治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和整理《中医内科学》[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的所有疾病及其证型。
  12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将疾病病名与证型相对应,如糖尿病的证型有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脉络证等,分析疾病与对应证型;提取证型里的证候要素,如湿热困脾证、湿重于热证、湿热下注证等,提取湿热作为证候要素进行归类。归类后按证候要素在该类证型中出现的次数计算频次,如肝胆湿热证、湿热留恋证、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水热蕴结证、湿热中阻证、湿热阻胃证,归纳为湿热,累加各个证型数即为该证素的总频次。
  2结果
  《中医内科学》中共收集76个疾病,其对应有358个证型;《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有91个疾病,其对应465个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共63个疾病,其对应302个证型。分别对上述证型提取证候要素,共提取出阴虚、痰证、脾虚、气虚、阳虚、湿热、血瘀、郁证、血虚、气滞、血虚、风寒、风热等299个证候要素。   21湿热证素的分布特征(按频次分布)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3本指导书中排名前10的证候要素,占比约在75%~90%,有广泛的代表性。在《中医内科学》中列出的证候要素依次是阴虚、痰证、脾虚、气虚、阳虚、湿热、血瘀、郁证、血虚、气滞,湿热证素位列第6位,频次为27次,湿热证素相关证型占全部证型的百分比为754%(27/358);《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一书中,列出的证候要素先后是阴虚、气虚、痰证、阳虚、血瘀、湿热、血虚、脾虚、郁证、脾胃两虚,湿热证候要素位列第6位,湿热证候要素频次为34次,湿热证素相关证型占全部证型的百分比为731%(34/46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列出的证候要素分别是阴虚、气虚、血瘀、阳虚、湿热、痰证、脾虚证、气滞、郁证、风热,湿热证候要素位列第5位,湿热证候要素的频次为22次,湿热证素相关证型占全部证型的百分比为728%(22/302)。见表1。从这个分布可以看出湿热证素相关证型在这3本指导用书中占比基本一致。与排前几位的证素不同,湿热证是唯一的复合证素,在辨证和施治上难度要大于单一证素。
  22湿热证相关证型湿热证相关证型繁多,在《中医内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湿热相关证型20个,《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湿热相关证型有14个,反应了湿热相关证型的丰富。表2纵向比较每本指导用书,湿热命名往往缺少统一,如《中医内科学》中湿热聚毒证、湿热郁毒证、湿热蕴毒证等,证型上极为相似。从横向上看3本指导用书,湿热相关证型命名也不统一,如《中医内科学》中的湿热蕴毒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的湿热毒蕴证,虽然命名不同,基本上可统一成一种证型。而对同一疾病辨证分型也有差异,如肝癌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辨证为湿热聚毒证,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辨证为肝胆湿热证和湿热淤毒证,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辨证为湿热证(或热毒证)。诸如此类的湿热相关证型不统一,造成了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困惑,不利于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的开展。说明湿热相关证型在辨证认识上亟需统一和规范辨证。
  23湿热相关证型对应的疾病及系统分布特征在3本指导用书中,对含有湿热证型的疾病与具体的湿热证型对应,按西医的疾病分属系统进行聚类分析,《中醫内科学》中有21个疾病密与湿热证相关,占全部疾病的276%(21/76)。主要有胁痛、痞满、尿浊、水肿、黄疸、鼓胀、胃痛、泄泻、腹痛、痢疾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与湿热证密切相关的有29个疾病,占319%(29/91),主要有慢性肾病、脂肪性肝病、肝硬化、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湿热证主要与21个疾病相关,占333%(21/63),主要为糖尿病、慢性肾病、病毒性肝炎、泄泻、慢性胃炎等。其中湿热内蕴(结)证、脾胃湿热证、湿热证、湿热下注证对应的疾病较多,分别对应11个、8个、7个、4个疾病;而黄疸是对应的湿热证型最为复杂的疾病,分别对应湿热留恋证、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对以上疾病的进行的系统分类显示,湿热证涉及消化、泌尿、内分泌、神经、免疫、循环等多个系统。见图1。
  3讨论
  31湿热证素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基本证候组成《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是目前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权威参考资料,对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湿热证素在全部证型频次中占有重要地位,湿热证素相关证型与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胃炎等密切相关。既往的研究也显示,湿热证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达307%[6],在糖尿病肾病V期中占5053%[7],在慢性胃炎中占7184%[8]。本团队前期的研究亦显示[9],湿热证在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疾病、消化系疾病中尤为突出,是临床常见基本证候。湿热为患“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常常清热取苦寒,但不利湿之温化,祛湿用温燥,又不利热之清除,温清两难,互相掣肘,在治疗上非常棘手;再加上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的不同,对其轻重缓急、寒热温凉选方用药之度方面往往难以把握。因此,对湿热为患亟需利用现代技术深入研究,实现湿热证的精准辨证与施治。
  32湿热证相关证型的命名与辨证需统一和规范湿热证相关证型的复杂多样,一方面体现了湿热之邪致病对人体影响广泛的特点,如肝胆湿热、胃肠湿热、湿热下注、膀胱湿热、湿热中阻等,另一方面,各证型界定不够清晰,如湿热毒蕴证、湿热淤毒证、湿热浸淫、湿热蕴结。造成临床的辨证施治和科研规范化难度增加,难以高效的指导临床和科研工作。应从“湿热证”研究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临床实际出发,梳理与“湿热证”有关的古籍医药文献、现代医药文献和非医药类文献研究成果,界定“湿热证”的内涵与外延,归纳“湿热证”名称、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症状体征、治法方药、调理预防等的古今研究成就,厘清“湿热证”发展源流、演变规律及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并积极和深入探讨当代多发性、难治性疾病与“湿热证”的关联性,结合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形成可指导现代临床实践的“湿热证”统一的辨证规范体系。
  33湿热证与多个系统的重大或慢性疾病有关从湿热证型对应的疾病的分布来看,湿热证以中焦和下焦疾病最为常见,与脾胃[10]、肝胆[11]关系密切,体现了湿邪重浊,易袭下位的特点,病位以肝脾肾为主。我们对湿热证型的病证分布规律研究显示,湿热证还涉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损伤)、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肿瘤(如肝癌、大肠癌、膀胱癌)等多个系统,与多个重大或慢性疾病有关。因此,应注重湿热证与重大或慢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发挥中医药在防治重大或慢性疾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1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2]清·吴瑭.温病条辨[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3]周仲瑛.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2007.
  [4]杨关林,陈志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02.
  [6]李赛美,李易崇,李伟华,等.糖尿病湿热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探讨——1000例临床资料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5):6568.
  [7]刘路路,吴秀艳,王天芳,等.基于现代文献的脾胃湿热证疾病分布及处方用药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8):685689.
  [8]杨丽平,李平,杜金行,等.35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686689.
  [9]林育,项磊,肖雪,等.基于临床研究的湿热证文本信息挖掘[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7,33(5):654658.
  [10]张声生,黄恒青,方文怡,等.脾胃湿热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1):987990.
  [11]陈锦团,骆云丰,李灿东.肝胆湿热源流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4363439.
  [12]蒋文跃.从中医药优生论重大慢性疾病的预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8):493495.
  (2018-08-16收稿责任编辑:徐颖)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討通窍止鼽汤联合常规西药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临床症状、炎性反应介质、焦虑情绪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R患者96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通窍止鼽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周,并于治疗结束后至少随访3个月。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改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肝氣郁结证患者脑深部神经核团及扣带回微结构损伤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肝气郁结证患者16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者13例,进行磁共振DTI扫描,原始数据通过后处理计算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测量两侧海马、杏仁核、丘脑、豆状核、尾状核头和扣带回的FA值和ADC值。2组感兴趣区对应测量相同部位。并对2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苦苣菜水提物對小鼠的镇咳、祛痰和抗炎作用。方法:制备急性炎性反应小鼠模型,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模型及角叉菜胶致足跖肿胀小鼠模型,根据随机对照法分为正常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苦苣菜水提物剂量I组、苦苣菜水提物剂量II组、苦苣菜水提物剂量III组,每组均为10只,截取耳廓和足跖,测算肿胀度;制备及提取血清样本、组织液,应用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的变化;比较5组小鼠的镇咳作用(咳嗽次数、潜伏期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文献,将方剂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处理,对筛选出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232首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处方,得到了方剂中药物的证候分析、归经、应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22个,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肠愈宁颗粒对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分成6组: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和肠愈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以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病理组织学。ELISA方法测定血清ILβ、TNFα、钙卫蛋白(Calproteein,CP),W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贵州青钱柳水提液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120只。通过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6组:STZ模型组、二甲双胍马来酸罗格列酮(200 mg/kg)阳性组、青钱柳水提液低剂量组(15 g/kg)、中剂量组(3 g/kg)、高剂量组(6 g/kg),另外设立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藥12周,每4周检测空腹血糖,最后用药后检测血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丹参酮ⅡA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年龄、性别、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并分析该相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242例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中医证型、中医体质,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患者男89例,女153例,平均年龄(477±124)岁。男性患者中医体质以平和质为主,占25例(281%),女性患者以阳虚质为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利水化瘀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泌尿系结石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100例324份电子病历及处方,并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药物频数、频率统计及系统分层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用药规律。结果:9味药出现频率超过5000%,8味药出现频率介于2500%~5000%,13味药出现频率低于2500%。2
期刊
摘要 本文根据川产道地药材暗紫贝母的生长适宜性要求,通过遥感与GIS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建库等技术,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结合暗紫贝母生长的环境指标进行量化和综合分析,得到川产道地药材暗紫贝母的适宜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四川省红原、松潘、若尔盖、九寨沟、茂县、黑水、理县、平武、马尔康等地等地区为川产道地药材暗紫贝母的适宜分布区域,其中红原、松潘、若尔盖、茂县、黑水、马尔康、九寨沟7个县是暗紫贝母的主要分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