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之我见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niao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职业道德既是教师工作的指南针,也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风向标,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所以说师德建设对一个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主要从树立四种意识谈谈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第一、树立“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的意识”
  社会赋予了我们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使命,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要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在我国,教师向来被看做是知识和人格的化身,更是人师世范、社会良知的代言人。凡此种种,都将教师这一角色推向了风口浪尖,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点一滴都会被世人关注,被良知拷问。所以,作为教师就得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知识的积累,就得夹起尾巴做人,放下架子做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通过努力学习和潜心修行,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
  第二、树立“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的意识
  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深刻领会学校深化干部作风整顿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努力克服“慢、混、散、满、浮、懒、庸、差、虚、私”等方面的弱点,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守学校这块净土,消除职业倦怠情绪,真正达到“刹歪风、正行风、强队伍、树形象、抓质量、促发展”的目的。
  作为教师,无论是学生时代所学,还是做教师时的积累,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总有一种感觉——知识不够用啊!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今天,也许今天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就会过时,甚至成为错误,譬如说,原来课本上教给我们的九大行星说。而且学生对教师知识的苛求越来越强烈,课本中边缘学科知识点渗透越来越深入,通识教育和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除了学习我们别无选择,即使今天学的东西明天又忘了,我们还得认真学习,否则,如何面对学生。平日里,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检查、督促那是职责,更是对大家的爱护和关怀,而真正评价我们、扣问我们良知的则是课堂上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所以只有静下心来,潜心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才能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以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引导学生,真正成为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教师。
  第三、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局意识
  在学校这个集体中工作,只有加强协作,精诚团结,相互支持,互长精神,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双丰收,真正达到学校、老师、学生共赢的目的。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集体才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强调的团结协作不是没有分歧,更不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而是敢于挑战权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协作。单打独斗、怕与人分享是没有出路的,有道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大家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加强交流,资源共享,就会把教育这项浩瀚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开发好、建设好,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我们不愿看到那种“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无政府现象。生活中更要想到与人方便于己方便的道理。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希望大家努力工作,创新工作,高效工作,共同营造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良好局面。
  第四、树立“视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意识
  学校是全体师生生活的乐园,成长的摇篮。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学校的主人。敬业爱岗、淡泊名利、甘于清平、乐于奉献是对教师职业的最好诠释。人们常说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的,选择了教育,很多时候我们就要俯下身子甚至是蹲下身子,真正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每一个受教育者,力戒体罚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施加“冷暴力”,用心去呵护那一颗颗稚嫩的心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成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所以,广大教师只有倾注爱心,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爱其生,方能使学生安其学、亲其师、信其道。正如古人所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我们坚信:水本无花,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有人叹息,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实在难教,这是事实,但我更相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付以真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总之,德对教师的重要性正如前教育部长周济所言:“德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可见,教师务必把德的修养放在心灵神殿的中央,到达修德养性、积德行善的高境界。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光辉事业。
其他文献
“学困生”又名“后进生”,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复杂、较难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只有诊断清楚他们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一、家校联系,积极发挥“家庭作用”  家庭教育是改变学困的关键,教育学生从改变家长开始,如果抓住了家长这个契机,就会做到事倍功半。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在这一天里家长要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感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上
期刊
创新教育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一)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
期刊
小学老师最大的烦心事就是学困生的辅导。面对着大班额不少的学困生,课堂上根本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一辅导。有一段时间我自己也束手无策,非常苦恼。静下心来想,干着急上火只能于事无补,只有采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等办法努力才最为重要。  一、分析学情,查究原因,对症下药  学生学习困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些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缺漏多;有些是性格内向孤僻,不肯发问;有些是因为学生所处班集体风气不好或不适应教师
期刊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管理。柔性管理则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从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所长。刚性管理易于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易于对教师进行量化管理。柔性管理则能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深层次地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发挥其潜能。同时柔性管理有利于学校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在实
期刊
如何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实践探索中确立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实现“教化”向“内化”转变,最终促成学生知行统一,已成为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为此,本人总结自身多年思政课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意见。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通过制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激励全体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德育工作,并要求部分党
期刊
一、差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差生是指思想行为、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低于合格水平,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的学生。大致类型包括:第一,智力尚可,但学习和纪律都差的“双差生”;第二,精神性差,即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所致的差生;第三,智力低下或发育较迟而导致的差生。  差生形成原因之一是:家庭影响不良而导致的。如:①因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闹打架或离婚;②因父母长期有病或早亡,或因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很多人慨叹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这是一个现实,对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一位好的班主任,不仅要教学出色,还要有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学习的重任,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班主任工作非常重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我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探索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
期刊
在我教学生涯中,我担任了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其间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我感受则是充实,这也许是没有当主任老师无法体会到的,它不仅需要爱心与细心,更需要创造。因为你面对的是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  一、案例  有一次上语文课,我正在讲台上讲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孩子们都聚精会神的注视着我,但我发现有个姓李的男生(六年级的学生)眼神游离不定,似乎在偷看什么东西
期刊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真实中激发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易于理解文章,领悟文章的思想意义,产生共鸣,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我长大了一岁》是一篇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让学生找到共同语言的课文。这篇课文内容浅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学生通过总结自己的进步、发现同学的进步来体会“成长”的含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丁丁长大了,于是我让学生和丁丁比比,自己长大了吗?讨论: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