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价值投资”成为最时髦的话语。自从2月份证监会领导提示“蓝筹股具备罕见投资价值”后,不断有各路人士为价值投资鼓与呼。
遗憾的是,4个月来,价值投资的优等生——蓝筹股虽有一定表现,却始终未能夺取行情的主导权,反倒是类似金融创新等题材股、概念股依然精彩纷呈,刺激着价值投资者脆弱的神经。另一方面,随着股指屡次冲高回落、难有进展,市场好不容易被政策激起的信心也被消耗殆尽。
否极泰来 A股重获境外机构青睐
不过, 蓝筹股温吞水、股指磨洋工,并没有打击国外机构投资者的热情。一度10年涨幅零蛋、人见人烦的A股,在这些老外的眼中,随着近年来市场泡沫的充分挤压和股市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渐升华为一座待挖掘的“金山”。
5月7日,在全球投资者瞩目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期间,股神巴菲特表态看好中国市场的股票投资,并直言倾向于出口优质消费产品的中国上市公司。
无独有偶,今年4月,中国私募教父、有着全球投资视野的投资人赵丹阳,时隔4年后公开认为A股的泡沫已经释放,未来将逐步回归中国股市,买入中国股票。
赵丹阳表示,目前已经寻找到一些可以投资的公司。此前的2008年初,赵丹阳因找不到“既符合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而清盘旗下所有内地信托产品。
相比国际投资人士的频频示好,一些境外机构直接启动投资A股市场的程序。
日本年金积立金管理运用独立行政法人(GPIF)宣布,最早将在6月,向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股市进行投资。日本GPIF管理着规模达108万亿日元(约合1.3万亿美元)的资金,是全球最大的养老金管理基金之一。
从媒体报道来看,今年QFII申请投资额度的积极性非常高,境外主权基金、养老金等长期投资机构对A股需求强烈。伴随着今年以来一批QFII和RQFII额度的批准,老外们开始跑步入场,投资A股。
A股获得国外机构投资者的青睐,首先是中国股市经过较充分的调整,具备了低估值的优势,部分行业、公司中长期投资价值逐步显现。其次,中国经济增长减缓,但作为新兴市场的头羊,其成长空间明显优于金融危机阴影下的欧美。
QFII 等境外机构历来注重价值投资,重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性。因此,如果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话,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对A股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中国股市不错的内在质地。
PE、PB双降 绩优蓝筹股价值凸显
4月以来,首次发行的华泰柏瑞和嘉实沪深300ETF受市场热捧,合计募集超过500亿元,刷新了多项基金业纪录。此外,第二批RQFII的500亿元额度,将全部投资于大盘蓝筹型A股ETF(上证50ETF、上证180ETF和沪深300ETF等)。这些内外机构的相同举动,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机构中长线资金对严重低估的蓝筹股的认可。
截至5月15日,上证50、上证180和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0.28、10.9和13.9倍,整体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间,与国际上的主要股市估值基本相当。
具体到行业,根据万得资讯数据,目前两市行业估值排名过低的分别为银行(7.8倍)、地产(10.1倍)、交通运输(11.0倍)、建筑工程(11.2倍)和航空(11.3倍)等,均是蓝筹股较为集中的行业。此外,像钢铁、银行、公路与铁路、建筑与工程等行业的市净率普遍降至1.4--1倍,个别蓝筹公司股价甚至跌破每股净资产。由此,两市出现了一批现金分红率高于一年期基准利率的蓝筹公司。 蓝筹股市盈率、市净率大幅回落,但在经营业绩方面,大盘蓝筹股却增幅显著。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净利润超过100亿元的23家公司中,除了中国石油和中国人寿2家公司业绩同比下降,其余21家公司业绩同比增长较大。这23家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总额合计1.22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六成,同比增长了20%。
相比之下,中小板670家公司2011年实现净利润总额为1047.94亿元,同比增长10.32%;311家创业板公司2011年实现净利润总额235.16亿元,同比增长15.4%。这两个号称高成长的板块,业绩增幅都低于23家蓝筹公司的业绩增幅。
显然,无论从估值角度,还是净利润增长方面比较,A股中蓝筹股的整体投资价值凸显,其安全边际是最高的。
今年,一些主流券商的投资策略纷纷推荐蓝筹股,像银行、保险、地产、煤炭、汽车等低估值绩优股,普遍被国内机构们中期看好。
危中有机 价值投资还需坚守
长期价值投资的正确思路是在严重低估、具备安全边际时,买入具有业绩稳定性、成长性的好公司,然后坚持持有,直到公司基本面恶化或股价严重高估时卖出。上世纪70年代美股处于大熊市期间,巴菲特“人弃我取”,大量买进可口可乐等股票长期持有,从而在八九十年代获得巨额投资收益。
中外股市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危中有机,熊市的阵痛将孕育牛市的辉煌。因此,长期而言,2009年3478点开始的大调整,已经为未来行情创造了可观的投资空间。尤其是一大批价值低估、成长稳定的蓝筹公司,有望给中国股民带来丰厚的回报。
今年以来,证监会频频扮演分析师的角色,向中小投资者推荐蓝筹股。正是由于2011年四季度以来,股市估值偏高,平均市盈率经常达到数十倍的长期现象被扭转, 同时2400、2300点以下A股被低估,确实具备了长期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 证监会的信心也源于正在大张旗鼓推进的相关制度建设,像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合理、持续的分红机制,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严格上市发行和退市制度等。这些措施如能真正贯彻落实,将极大地改变中国股市“利益输送市”的性质,吸引场外资金入市,为价值投资创造有利环境。
从这两个角度理解,未来一个时期A股市场将处在有史以来,着手中长期投资的又一个良好时期,对于一些股民而言,这或者更是“一生一次的绝佳投资机会”。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到,A股价值向上回归之旅是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过程。毕竟,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两位数的高增长时期,未来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GDP增速长期缓慢回落不可避免。其次,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经济进入长期衰退期,A股外部环境不佳。国内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形势乃至地缘政治危机,决定了股市现阶段很难出现类似于2006、2007年那样的长期单边大牛市。
考虑到估值率先进入底部区域,加之经济下滑和政策放松的反向博弈,中期看A股,将呈现区间震荡(2200—2600)的复杂格局。面对市场的种种不确定性,拥抱蓝筹、坚守投资理念,是赢得长期投资胜利的康庄大道。
遗憾的是,4个月来,价值投资的优等生——蓝筹股虽有一定表现,却始终未能夺取行情的主导权,反倒是类似金融创新等题材股、概念股依然精彩纷呈,刺激着价值投资者脆弱的神经。另一方面,随着股指屡次冲高回落、难有进展,市场好不容易被政策激起的信心也被消耗殆尽。
否极泰来 A股重获境外机构青睐
不过, 蓝筹股温吞水、股指磨洋工,并没有打击国外机构投资者的热情。一度10年涨幅零蛋、人见人烦的A股,在这些老外的眼中,随着近年来市场泡沫的充分挤压和股市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渐升华为一座待挖掘的“金山”。
5月7日,在全球投资者瞩目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期间,股神巴菲特表态看好中国市场的股票投资,并直言倾向于出口优质消费产品的中国上市公司。
无独有偶,今年4月,中国私募教父、有着全球投资视野的投资人赵丹阳,时隔4年后公开认为A股的泡沫已经释放,未来将逐步回归中国股市,买入中国股票。
赵丹阳表示,目前已经寻找到一些可以投资的公司。此前的2008年初,赵丹阳因找不到“既符合投资标准,又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投资标的”,而清盘旗下所有内地信托产品。
相比国际投资人士的频频示好,一些境外机构直接启动投资A股市场的程序。
日本年金积立金管理运用独立行政法人(GPIF)宣布,最早将在6月,向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股市进行投资。日本GPIF管理着规模达108万亿日元(约合1.3万亿美元)的资金,是全球最大的养老金管理基金之一。
从媒体报道来看,今年QFII申请投资额度的积极性非常高,境外主权基金、养老金等长期投资机构对A股需求强烈。伴随着今年以来一批QFII和RQFII额度的批准,老外们开始跑步入场,投资A股。
A股获得国外机构投资者的青睐,首先是中国股市经过较充分的调整,具备了低估值的优势,部分行业、公司中长期投资价值逐步显现。其次,中国经济增长减缓,但作为新兴市场的头羊,其成长空间明显优于金融危机阴影下的欧美。
QFII 等境外机构历来注重价值投资,重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性。因此,如果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话,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对A股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中国股市不错的内在质地。
PE、PB双降 绩优蓝筹股价值凸显
4月以来,首次发行的华泰柏瑞和嘉实沪深300ETF受市场热捧,合计募集超过500亿元,刷新了多项基金业纪录。此外,第二批RQFII的500亿元额度,将全部投资于大盘蓝筹型A股ETF(上证50ETF、上证180ETF和沪深300ETF等)。这些内外机构的相同举动,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机构中长线资金对严重低估的蓝筹股的认可。
截至5月15日,上证50、上证180和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0.28、10.9和13.9倍,整体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间,与国际上的主要股市估值基本相当。
具体到行业,根据万得资讯数据,目前两市行业估值排名过低的分别为银行(7.8倍)、地产(10.1倍)、交通运输(11.0倍)、建筑工程(11.2倍)和航空(11.3倍)等,均是蓝筹股较为集中的行业。此外,像钢铁、银行、公路与铁路、建筑与工程等行业的市净率普遍降至1.4--1倍,个别蓝筹公司股价甚至跌破每股净资产。由此,两市出现了一批现金分红率高于一年期基准利率的蓝筹公司。 蓝筹股市盈率、市净率大幅回落,但在经营业绩方面,大盘蓝筹股却增幅显著。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净利润超过100亿元的23家公司中,除了中国石油和中国人寿2家公司业绩同比下降,其余21家公司业绩同比增长较大。这23家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总额合计1.22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六成,同比增长了20%。
相比之下,中小板670家公司2011年实现净利润总额为1047.94亿元,同比增长10.32%;311家创业板公司2011年实现净利润总额235.16亿元,同比增长15.4%。这两个号称高成长的板块,业绩增幅都低于23家蓝筹公司的业绩增幅。
显然,无论从估值角度,还是净利润增长方面比较,A股中蓝筹股的整体投资价值凸显,其安全边际是最高的。
今年,一些主流券商的投资策略纷纷推荐蓝筹股,像银行、保险、地产、煤炭、汽车等低估值绩优股,普遍被国内机构们中期看好。
危中有机 价值投资还需坚守
长期价值投资的正确思路是在严重低估、具备安全边际时,买入具有业绩稳定性、成长性的好公司,然后坚持持有,直到公司基本面恶化或股价严重高估时卖出。上世纪70年代美股处于大熊市期间,巴菲特“人弃我取”,大量买进可口可乐等股票长期持有,从而在八九十年代获得巨额投资收益。
中外股市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危中有机,熊市的阵痛将孕育牛市的辉煌。因此,长期而言,2009年3478点开始的大调整,已经为未来行情创造了可观的投资空间。尤其是一大批价值低估、成长稳定的蓝筹公司,有望给中国股民带来丰厚的回报。
今年以来,证监会频频扮演分析师的角色,向中小投资者推荐蓝筹股。正是由于2011年四季度以来,股市估值偏高,平均市盈率经常达到数十倍的长期现象被扭转, 同时2400、2300点以下A股被低估,确实具备了长期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 证监会的信心也源于正在大张旗鼓推进的相关制度建设,像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合理、持续的分红机制,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严格上市发行和退市制度等。这些措施如能真正贯彻落实,将极大地改变中国股市“利益输送市”的性质,吸引场外资金入市,为价值投资创造有利环境。
从这两个角度理解,未来一个时期A股市场将处在有史以来,着手中长期投资的又一个良好时期,对于一些股民而言,这或者更是“一生一次的绝佳投资机会”。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到,A股价值向上回归之旅是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过程。毕竟,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两位数的高增长时期,未来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GDP增速长期缓慢回落不可避免。其次,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经济进入长期衰退期,A股外部环境不佳。国内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形势乃至地缘政治危机,决定了股市现阶段很难出现类似于2006、2007年那样的长期单边大牛市。
考虑到估值率先进入底部区域,加之经济下滑和政策放松的反向博弈,中期看A股,将呈现区间震荡(2200—2600)的复杂格局。面对市场的种种不确定性,拥抱蓝筹、坚守投资理念,是赢得长期投资胜利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