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教育应该是重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过程。因此,如何在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随着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知识、经验、阅历、能力的增加,对教师、家长的态度有了变化,开始用独立、平等的态度和眼光来评价老师和父母。
  但是由于他们思维的批判性不够成熟,他们有时会以执拗的、偏激的、甚至是对立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和家长。于是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可能出现矛盾的冲突和隔阂。
  在讲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课时,我说同学与父母,老师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通过开展互换角色活动“假如我是父母” ,引导学生体谅父母的苦心,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独立指导成熟与成长的关系,正确对待老师、父母的过分要求。
  寻找合适办法予以解决与父母的分歧,使学生懂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缺点和错误;并建议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以求得相互理解;对待老师、家长要宽容。
  
  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
  
  人总在不断地试图认识自己,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的要求更为迫切,但由于现代家庭、教师对孩子的过高要求,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水平的不成熟、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如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中心膨胀、叛逆、焦虑、自卑、自我否定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此时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讲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课时,我先从谈自己开始,创设一种真诚气氛,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要求学生讲出一些最使自己自豪的优点,对自己有坚定的自信,并时刻提醒自己,我就是我,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教育学生不要因自己的普通而自暴自弃,感到沮丧和自卑,每个普通人要勇与正视自己的缺点、弱点,以乐观的态度和喜悦的心情接受自己,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同时,教师还进一步指出,普通是我们的特色,努力是我们的本分,越是“普通”,越要努力,承认自己的普通,不盲目追求高目标,凭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应有的才能,才识真正的悦纳自我。
  
  三、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情绪
  
  美国霍金斯大学托马斯得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以愉快、乐观积极的情绪为主导,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学业压力、社交障碍、人际危机、考试焦虑、家庭环境等问题不时困扰他们,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也就如影相随。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发泄。日积月累必导致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我采用“宣泄转移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班上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整日唉声叹气,愁眉不展,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时,我让学生就“顺境/逆境出人才”展开辩论,让这个同学任反方主辩,让她在收集材料挤辩论的过程中及时宣泄、转移了不良情绪,缓解了心理压力,同时也明白了家庭环境作为外因对人的成材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关键的还在于内因,即个人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了德育和心育双赢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人生道路漫长曲折,决定人一生当中不仅会有成功,同时也有挫折。成功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都是一种较难以达到的健康心理品质。很少遭受过生活磨练的青少年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为低下,顽强,果断,自觉等品质更是相当欠缺。
  讲授《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1)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等只事人们的美好愿望。
  (2) 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对个体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逆境,挫折,可以扼杀人,也可以成就人,挫折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是磨练、是促进。
  (3)教育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灵活理智的策略对待挫折。做到得意淡然,失意坦然。遇到实在无法克服得挫折时,可以降低目标或转移目标。
  (4)使学生面认识到面对挫折最积极的态度,使要有坚强的意志,知难而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挫折,获得成功,这是耐挫折教育的最高目标。
  总之,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而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教学中,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符合现实社会文化及道德标准的心理健康且有巨大心理潜能的人。
  (广西柳州市)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是一门社会科学,要将语文知识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了三种方法:移觉换味法、辅助生趣法和由浅入深法。  关键词:语文知识 兴趣 激发 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下,意识活动最强烈。这一规律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语文知识,说得具体点,应该是指汉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语文中也有外国作品
期刊
误区一: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把学生识字看作是老师教字,即今天学的字怎样记,怎样用,明天学的字又怎样记,怎样用……  却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不顾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的训练、品德修
期刊
探究性学习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呢?听了同行们的一些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些不成熟的思考。下面谈谈自己对探究性学习的一些理解,与同行们商榷。    一、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    1.创设民主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期刊
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浓厚的兴趣爱好对于求知者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  古今中外许多实例告诉我们:兴趣使个人的潜在智商得以大大开发与展现,牛顿、张衡、爱因斯坦、陈景润正是从小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兴趣是推动人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罗兰有句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对于我们的学生,不是
期刊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  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重在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是看重成果的有无。因为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就具备了今后创新的根基。  儿童绘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其主观意识形象化的表现,是儿童陈述事物与自我表现的一种游戏方式,对于儿童绘画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真实、规
期刊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意识的形成阶段,数学教育中激发他们竞争意识的,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竞争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前提。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竞争意
期刊
M克莱因说过:“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应是一种文化的传播、精神的培养。数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重视和加强德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就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让德育内容有效地渗入,就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由理想变为现实。    一、认识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富国强国的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实施已很长时间了,但在语文教学中,填鸭子式、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
期刊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识别真、善、美,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操、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正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直接渗透性。    一、树立积极人生观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