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教育应该是重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过程。因此,如何在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随着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知识、经验、阅历、能力的增加,对教师、家长的态度有了变化,开始用独立、平等的态度和眼光来评价老师和父母。
但是由于他们思维的批判性不够成熟,他们有时会以执拗的、偏激的、甚至是对立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和家长。于是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可能出现矛盾的冲突和隔阂。
在讲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课时,我说同学与父母,老师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通过开展互换角色活动“假如我是父母” ,引导学生体谅父母的苦心,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独立指导成熟与成长的关系,正确对待老师、父母的过分要求。
寻找合适办法予以解决与父母的分歧,使学生懂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缺点和错误;并建议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以求得相互理解;对待老师、家长要宽容。
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
人总在不断地试图认识自己,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的要求更为迫切,但由于现代家庭、教师对孩子的过高要求,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水平的不成熟、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如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中心膨胀、叛逆、焦虑、自卑、自我否定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此时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讲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课时,我先从谈自己开始,创设一种真诚气氛,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要求学生讲出一些最使自己自豪的优点,对自己有坚定的自信,并时刻提醒自己,我就是我,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教育学生不要因自己的普通而自暴自弃,感到沮丧和自卑,每个普通人要勇与正视自己的缺点、弱点,以乐观的态度和喜悦的心情接受自己,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同时,教师还进一步指出,普通是我们的特色,努力是我们的本分,越是“普通”,越要努力,承认自己的普通,不盲目追求高目标,凭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应有的才能,才识真正的悦纳自我。
三、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情绪
美国霍金斯大学托马斯得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以愉快、乐观积极的情绪为主导,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学业压力、社交障碍、人际危机、考试焦虑、家庭环境等问题不时困扰他们,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也就如影相随。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发泄。日积月累必导致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我采用“宣泄转移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班上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整日唉声叹气,愁眉不展,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时,我让学生就“顺境/逆境出人才”展开辩论,让这个同学任反方主辩,让她在收集材料挤辩论的过程中及时宣泄、转移了不良情绪,缓解了心理压力,同时也明白了家庭环境作为外因对人的成材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关键的还在于内因,即个人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了德育和心育双赢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人生道路漫长曲折,决定人一生当中不仅会有成功,同时也有挫折。成功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都是一种较难以达到的健康心理品质。很少遭受过生活磨练的青少年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为低下,顽强,果断,自觉等品质更是相当欠缺。
讲授《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1)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等只事人们的美好愿望。
(2) 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对个体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逆境,挫折,可以扼杀人,也可以成就人,挫折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是磨练、是促进。
(3)教育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灵活理智的策略对待挫折。做到得意淡然,失意坦然。遇到实在无法克服得挫折时,可以降低目标或转移目标。
(4)使学生面认识到面对挫折最积极的态度,使要有坚强的意志,知难而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挫折,获得成功,这是耐挫折教育的最高目标。
总之,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而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教学中,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符合现实社会文化及道德标准的心理健康且有巨大心理潜能的人。
(广西柳州市)
心理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教育应该是重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过程。因此,如何在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随着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知识、经验、阅历、能力的增加,对教师、家长的态度有了变化,开始用独立、平等的态度和眼光来评价老师和父母。
但是由于他们思维的批判性不够成熟,他们有时会以执拗的、偏激的、甚至是对立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和家长。于是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可能出现矛盾的冲突和隔阂。
在讲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课时,我说同学与父母,老师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通过开展互换角色活动“假如我是父母” ,引导学生体谅父母的苦心,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独立指导成熟与成长的关系,正确对待老师、父母的过分要求。
寻找合适办法予以解决与父母的分歧,使学生懂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缺点和错误;并建议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以求得相互理解;对待老师、家长要宽容。
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
人总在不断地试图认识自己,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的要求更为迫切,但由于现代家庭、教师对孩子的过高要求,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水平的不成熟、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如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中心膨胀、叛逆、焦虑、自卑、自我否定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此时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在讲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课时,我先从谈自己开始,创设一种真诚气氛,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要求学生讲出一些最使自己自豪的优点,对自己有坚定的自信,并时刻提醒自己,我就是我,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教育学生不要因自己的普通而自暴自弃,感到沮丧和自卑,每个普通人要勇与正视自己的缺点、弱点,以乐观的态度和喜悦的心情接受自己,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同时,教师还进一步指出,普通是我们的特色,努力是我们的本分,越是“普通”,越要努力,承认自己的普通,不盲目追求高目标,凭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应有的才能,才识真正的悦纳自我。
三、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情绪
美国霍金斯大学托马斯得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以愉快、乐观积极的情绪为主导,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学业压力、社交障碍、人际危机、考试焦虑、家庭环境等问题不时困扰他们,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也就如影相随。如果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发泄。日积月累必导致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我采用“宣泄转移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班上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整日唉声叹气,愁眉不展,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时,我让学生就“顺境/逆境出人才”展开辩论,让这个同学任反方主辩,让她在收集材料挤辩论的过程中及时宣泄、转移了不良情绪,缓解了心理压力,同时也明白了家庭环境作为外因对人的成材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关键的还在于内因,即个人的主观努力,从而达到了德育和心育双赢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人生道路漫长曲折,决定人一生当中不仅会有成功,同时也有挫折。成功面前不骄傲,失败面前不气馁,都是一种较难以达到的健康心理品质。很少遭受过生活磨练的青少年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为低下,顽强,果断,自觉等品质更是相当欠缺。
讲授《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1)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等只事人们的美好愿望。
(2) 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对个体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逆境,挫折,可以扼杀人,也可以成就人,挫折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是磨练、是促进。
(3)教育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灵活理智的策略对待挫折。做到得意淡然,失意坦然。遇到实在无法克服得挫折时,可以降低目标或转移目标。
(4)使学生面认识到面对挫折最积极的态度,使要有坚强的意志,知难而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挫折,获得成功,这是耐挫折教育的最高目标。
总之,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而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教学中,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符合现实社会文化及道德标准的心理健康且有巨大心理潜能的人。
(广西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