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3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学生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什么是好的导语
  
  1.导语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把握重难点。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教师导入新课时,就要把教学重难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明确了重难点,学生就能围绕着重难点进行思考,认真听讲;学生的思路就能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进行,直至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2.导语设计要有承前启后的功能。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每堂课的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前面的知识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师可以围绕着讲课的主要内容,用精炼的概括,将讲课的重难点、核心内容及要求,一并托出。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能按照前面已学的知识与后面将要学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出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内容,那么,学生既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又知道了已学知识与未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顺利地从已学知识进入未学知识的领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导语设计要新奇有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一堂课的导语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到新奇,因新奇才觉得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习。
  
  二、导语有哪些类型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大致可以分为叙述式和提问式。
  1.叙述式导语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在讲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的导语这样设计的:
  也许你很早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青年被女妖所迷,挖了母亲的心去献给她。半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的心摔出老远。这时,他听到了一个微弱而又熟悉的声音:“摔疼了吗,我的儿?”故事很短,却很感人。母爱何其伟大、无私。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便有多少慈母故事。孟母三迁,煞费苦心;岳母刺字,忠义千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古今中外,赞美母亲的诗篇不可胜数,但总也诉不尽我们对母亲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这个导语既新奇有趣,又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还兼有承前启后的功能。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之中既增添浓厚的兴趣,又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提问式导语
  导语中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为何有这种反应?他是谁呢?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知道谜底,我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课文。
  又如:教鲁迅的《孔乙己》我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所感动。鲁迅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那么多的小说,而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呢?鲁迅究竟怎样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答案。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里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提高。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我们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责编 覃亮生)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达到让学  生终生受益的目的。日常教学中,“读、写”能力一直就是语文教师紧抓的重点,“说”的能  力也渐被关注和重视,但一般很少对学生“听”的能力作系统训练。其实,“听、说、读、  写”,“听”排在首位,足见其基础性和重要性。单从语文学科来讲,会“听”,就能“听”出一堂课的纲目重点和课堂内容的层次感,就能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消化教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的学生,面临的一切都是新的:学校、老师、同学、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要求等;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努力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积极探寻着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一无疑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期,是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敏感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具备更进一步的创新阅读能力,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
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我以课文的最后一段为“钥匙”,通过有效提问,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在文末说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教育事业的鼻祖,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门徒三千,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因材施教”古训传承至今,仍具现代教育特色。我执教语文十载有余,把先贤的“因材施教”渗透进教学过程,不仅增添了教学魅力,而且让我尽享教学成功的乐趣。然而,新学期第一堂课上的一个“插曲”,或者说是一次课堂失误,使我对“因
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其中,读包括阅读和朗读。朗读能够促进初中学生语感的建立和提高。朗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反复品味作品内涵、理解词语的内在意义和感情色彩的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由此可见,重视朗读训练,不是浪费学生时间的行为,而是回归教学本位的
小宇是一名校园小记者,此次负责采访青少年绘画大赛的四名得奖者平平、冉冉、洋洋和兵兵。小宇并不认识四人,只知道平平和冉冉是兄弟,洋洋和兵兵是兄弟。首先,小宇要搞清楚他们四人分别擅长作什么画,才能顺利进行采访。  关于自己所擅长的画作,四个人进行了如下描述——  ①正在画国画的少年说:“画油画的少年是洋洋。”  ②坐在油画面前的少年说:“画水彩画的少年是兵兵。”  ③画水彩画的少年说:“画水粉画的少年
一、要点聚焦    [重点、难点、考点]  近年来,在中考中,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常见考查重点难点如下:  ①明确说明对象;②把握说明特征;③明确事理的因果关系;④辨析说明顺序;⑤辨析说明方法,明确方法作用;⑥品析说明语言;⑦联系文本生活,运用科学原理,领会科学精神。    [误区警示]  在中考说明文阅读解题中,考生由于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理解不够深入、答题不够规范等因素,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课前做编剧,课内做导演兼剧务。怎样把45分钟的戏演得精彩有效,这是让每一位老师都煞费苦心的。  合作探究是颇为有效的课堂形式,但如何找到一个“点”,一个能达到引发有效讨论的激活点,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分析《祝福》这一课时,无意间发现教材第23页中,范曾大师的一幅插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我决定用这个“点”来打开这一课时的合作探究之门。
古语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近的教师,如何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教导,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呢?在我看来,关键是处理好师生关系。    一、为人师表,魅力感染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教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我们的对象是成长中可塑性极大的学生。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甚至其一生。为此我们要时时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共享,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但是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成为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喝彩的手段。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就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尝试。    一、介绍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不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