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7日下午,刚刚履新环保部长仅8天的陈吉宁迎来了部长生涯的第一个“大时刻”:在两会记者会上,这位前清华大学校长就“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此前的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免去周生贤的环保部长职务,任命陈吉宁为环保部长。陈吉宁在1月28日已被官方宣布接任周生贤环保部党组书记一职。
周生贤今年66岁,已过正部级官员65岁退休年龄。这是继住建部长换人以来李克强内阁的又一次人事调整。2014年6月,姜伟新届龄去职,其住建部长职务由原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接掌。
51岁的陈吉宁由此成为目前国务院25个组成部门中最年轻的部长,也是唯一一名60后部长。
作为“学而优则仕”的典型,陈吉宁被外界打上了“专业性”的标签并寄予厚望。但目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公众对环境问题史无前例的关注度,无疑也将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就在陈吉宁履任之际,央视前记者柴静发布的有关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爆网络。在两会上,环境治理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建言的热门。
三年正局升正部
公开资料显示,陈吉宁生于1964年2月,吉林人,是一位留英博士后。上世纪80年代在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攻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1988年底被选送公派到英国留学,“是该系那届唯一获派留英的学生”。1993年他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博士学位,随后进入该校的博士后工作站,担任助理研究员,直至1998年回国。
回到清华大学任教,陈吉宁先后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主任,2006年2月被拔擢为副校长,次年12月任常务副校长(正局级)。2012年2月更接替顾秉林出任校长,当时48岁的他也成为清华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之一。在中国的官僚体系中,包括清华、北大等在内,有30多所中央部属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均为副部级。
至此番履新环保部,短短不到三年间,陈吉宁就完成了从正局级到正部级职位令人瞠目的跳跃。
有海外中文媒体分析说,陈吉宁的仕途攀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得益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同窗、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对他颇为欣赏,陈希堪称陈吉宁的“伯乐”。
据称,陈吉宁在担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时表现突出,当时的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2002-2008年在任)为此曾多次在同僚面前夸奖陈吉宁,认为他的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是个很有能力的年轻人。陈希与习近平是清华大学同窗室友,在习近平上位后,于2013年4月出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在组织人事上为习把关。
值得注意的是,曾与陈希搭班、后又接任其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职务的胡和平,也在2013年11月调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陈吉宁的才干从官媒报道中也得到印证。作为清华大学的第十八任校长,尽管他“这么年轻,且不是院士”,但担任校长三年间,却以其直指高校教学弊端的改革魄力,被外界认为是清华“最激进”的校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撰文介绍了陈吉宁在清华的改革作为。首先是人事制度改革。他推行类似国际上通行的教职“终身制”。比如一个新应聘到清华的讲师,需要在六年之内评上副教授,这样才能确保一直留在清华,将自己的教职变成终身制。区分教学序列和研究序列,致力于教学者可不考核研究成果;其次,主导时下流行的 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清华的课堂搬上网;2014年,他又出台三个大文件,推出轰动全国的清华教改,内容包括试点开设两年期的通识课程,提高学生转专业自由度等……
该文称,“虽然陈吉宁只在校长任上干了三年时间,但让清华的许多老人感觉,经历了本世纪以来,多年未有之变局。”
新一波学者从政
与周生贤担任环保部长前没有任何在环境领域的工作经历不同,纵观陈吉宁的学历与履历,他的所有学历都和环境科学有关;作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前主任,他在环境研究和政策领域经验丰富,对中国的污染问题十分了解,尤其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拥有声名。在他诸多的头衔中,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也凸显着他的权威。
媒体公开报道称,2001年和2004年,陈吉宁先后主持了国家环保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2000年至2005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污水回用技术、政策和规划研究”等重大研究工作。
他还是当年闻名全国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环评的主持者。
2005年,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遭质疑会破坏园林生态后,陈吉宁主持的团队提出天然黏土防渗等做法,有效防止湖水渗漏的同时,避免了铺设防渗膜对湖底和湖岸边的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2006年的松花江水污染環评则是由陈吉宁带领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几百位科研人员历时一个多月完成。
他的专业背景当是他接棒环保部并被外界看好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从系统、全面角度做规划的时候。”
但正如台湾媒体所形容的,“政治素人”陈吉宁的劣势在于从未有过在政府机构任职的经历。
在陈吉宁接任环保部党组书记当天,中组部并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出任科技部副部长。而在早前,外交部旗下研究机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曲星,确定出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北京工业大学前校长郭广生,确定出任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属正局级干部。
在这一轮调动里,多名大学校长及知名学者走出书斋,踏入仕途。有香港媒体引述专家认为,此举折射高层用人新思路,即推动管治团队专业化、并加码防贪反腐的“一箭双雕”考量。
事实上,近年的高官人事调整中,学者从政不乏其例。除了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系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任科技部长万钢、教育部长袁贵仁都曾是高校校长。有着“平民法学家”之称的徐显明,前年也从山东大学校长调任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中央办公厅去年11月发出了《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从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里,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推动学者从政或将成为中央人事任命的新常态之一。
环保困局待解
从2005年12月接替因松花江污染事件引咎辞职的解振华到2015年初卸任,回顾周生贤主政环保近10年,在粗放型经济“报复”下,中国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污染触目惊心,这几年雾霾更大面积爆发,引得民意沸腾。
与此同时,虽然2008年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但面对其他强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考量,环保部相对弱势的局面并没有明显改变。
环保部门备受公众的质疑和诟病。2013年3月全国两会上,周生贤与住建部长姜伟新、央行行长周小川、教育部长袁贵仁4人皆反对票过百,位列四大“反对票王”。
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还直指该部存在环评把关不严、红顶中介、领导亲属插手环评等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就在陈吉宁履新环保部长之际,央视前知名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于2月28日在网上推出,对雾霾问题进行了多方探讨,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热议。尽管一些评论人士表示,这份视频作品火爆的背后,从头至尾都有着中国政府某些部门的神秘身影;另一些人士指出,该纪录片旨在为中国权力微弱的环保部门在两会前造势,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再度唤起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空前关注。
今年两会上,环境治理同样成为代表、委员们建言的热门,议题集中在三大环境问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雾霾,水污染危机以及土壤污染。
陈吉宁在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颇受期待。
他调任环保部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就是2月9日在巡视反馈会上明确表态,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大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月7日的人大会议记者会上他又承诺,要彻底解决环评“红顶中介”问题,8个环评机构今年将从环保部脱离,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
3月1日,陈吉宁与20多家媒体进行了座谈。在会上他表示,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今后要让守法成为常态。对柴静的纪录片陈吉宁也给予回应,称自己当天晚上就已完整看完,还专门给柴静发短信致谢。“柴静从公众健康这一特殊的角度,来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敬佩。”
而对于环保部“有义务,没权力”的现实,两会已提出将“全面修订环境保护法”,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管职责,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污染物总量控制、跨行政区域联合防治等制度,强化企业防治污染责任,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公益诉讼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追责和处罚的力度。另据透露,中国涉及生态环保领域的机构调整将在本届政府任内启动,最快今年内会有动作。多名环保领域专家建议,将所有治理污染的职能集中于环保部门并剥离其他职责。
此前,中国最高领导人多次表态要改善空气污染问题。去年11月,中国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论坛上披露了有关碳排放达到峰顶的路线图。习近平向亚太区领导人表示,要使“APEC蓝”成为北京的常态。此外,十八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中,也新增了“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大气污染质量的明显好转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难度确实很大,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陈吉宁在人大记者会上并不讳言雾霾治理的困难,他表示将出组合拳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包括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全面實施“大气十条”和加大信息公开等。“环境污染治理是每个人的责任”,他如是呼吁。
此前的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免去周生贤的环保部长职务,任命陈吉宁为环保部长。陈吉宁在1月28日已被官方宣布接任周生贤环保部党组书记一职。
周生贤今年66岁,已过正部级官员65岁退休年龄。这是继住建部长换人以来李克强内阁的又一次人事调整。2014年6月,姜伟新届龄去职,其住建部长职务由原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接掌。
51岁的陈吉宁由此成为目前国务院25个组成部门中最年轻的部长,也是唯一一名60后部长。
作为“学而优则仕”的典型,陈吉宁被外界打上了“专业性”的标签并寄予厚望。但目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公众对环境问题史无前例的关注度,无疑也将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就在陈吉宁履任之际,央视前记者柴静发布的有关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爆网络。在两会上,环境治理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建言的热门。
三年正局升正部
公开资料显示,陈吉宁生于1964年2月,吉林人,是一位留英博士后。上世纪80年代在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攻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1988年底被选送公派到英国留学,“是该系那届唯一获派留英的学生”。1993年他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博士学位,随后进入该校的博士后工作站,担任助理研究员,直至1998年回国。
回到清华大学任教,陈吉宁先后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主任,2006年2月被拔擢为副校长,次年12月任常务副校长(正局级)。2012年2月更接替顾秉林出任校长,当时48岁的他也成为清华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之一。在中国的官僚体系中,包括清华、北大等在内,有30多所中央部属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均为副部级。
至此番履新环保部,短短不到三年间,陈吉宁就完成了从正局级到正部级职位令人瞠目的跳跃。
有海外中文媒体分析说,陈吉宁的仕途攀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得益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的同窗、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对他颇为欣赏,陈希堪称陈吉宁的“伯乐”。
据称,陈吉宁在担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时表现突出,当时的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2002-2008年在任)为此曾多次在同僚面前夸奖陈吉宁,认为他的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是个很有能力的年轻人。陈希与习近平是清华大学同窗室友,在习近平上位后,于2013年4月出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在组织人事上为习把关。
值得注意的是,曾与陈希搭班、后又接任其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职务的胡和平,也在2013年11月调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陈吉宁的才干从官媒报道中也得到印证。作为清华大学的第十八任校长,尽管他“这么年轻,且不是院士”,但担任校长三年间,却以其直指高校教学弊端的改革魄力,被外界认为是清华“最激进”的校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撰文介绍了陈吉宁在清华的改革作为。首先是人事制度改革。他推行类似国际上通行的教职“终身制”。比如一个新应聘到清华的讲师,需要在六年之内评上副教授,这样才能确保一直留在清华,将自己的教职变成终身制。区分教学序列和研究序列,致力于教学者可不考核研究成果;其次,主导时下流行的 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清华的课堂搬上网;2014年,他又出台三个大文件,推出轰动全国的清华教改,内容包括试点开设两年期的通识课程,提高学生转专业自由度等……
该文称,“虽然陈吉宁只在校长任上干了三年时间,但让清华的许多老人感觉,经历了本世纪以来,多年未有之变局。”
新一波学者从政
与周生贤担任环保部长前没有任何在环境领域的工作经历不同,纵观陈吉宁的学历与履历,他的所有学历都和环境科学有关;作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前主任,他在环境研究和政策领域经验丰富,对中国的污染问题十分了解,尤其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拥有声名。在他诸多的头衔中,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也凸显着他的权威。
媒体公开报道称,2001年和2004年,陈吉宁先后主持了国家环保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2000年至2005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污水回用技术、政策和规划研究”等重大研究工作。
他还是当年闻名全国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环评的主持者。
2005年,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遭质疑会破坏园林生态后,陈吉宁主持的团队提出天然黏土防渗等做法,有效防止湖水渗漏的同时,避免了铺设防渗膜对湖底和湖岸边的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2006年的松花江水污染環评则是由陈吉宁带领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几百位科研人员历时一个多月完成。
他的专业背景当是他接棒环保部并被外界看好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从系统、全面角度做规划的时候。”
但正如台湾媒体所形容的,“政治素人”陈吉宁的劣势在于从未有过在政府机构任职的经历。
在陈吉宁接任环保部党组书记当天,中组部并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出任科技部副部长。而在早前,外交部旗下研究机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曲星,确定出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北京工业大学前校长郭广生,确定出任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属正局级干部。
在这一轮调动里,多名大学校长及知名学者走出书斋,踏入仕途。有香港媒体引述专家认为,此举折射高层用人新思路,即推动管治团队专业化、并加码防贪反腐的“一箭双雕”考量。
事实上,近年的高官人事调整中,学者从政不乏其例。除了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系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任科技部长万钢、教育部长袁贵仁都曾是高校校长。有着“平民法学家”之称的徐显明,前年也从山东大学校长调任中央综治委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中央办公厅去年11月发出了《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从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里,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推动学者从政或将成为中央人事任命的新常态之一。
环保困局待解
从2005年12月接替因松花江污染事件引咎辞职的解振华到2015年初卸任,回顾周生贤主政环保近10年,在粗放型经济“报复”下,中国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污染触目惊心,这几年雾霾更大面积爆发,引得民意沸腾。
与此同时,虽然2008年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但面对其他强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考量,环保部相对弱势的局面并没有明显改变。
环保部门备受公众的质疑和诟病。2013年3月全国两会上,周生贤与住建部长姜伟新、央行行长周小川、教育部长袁贵仁4人皆反对票过百,位列四大“反对票王”。
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还直指该部存在环评把关不严、红顶中介、领导亲属插手环评等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
就在陈吉宁履新环保部长之际,央视前知名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于2月28日在网上推出,对雾霾问题进行了多方探讨,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热议。尽管一些评论人士表示,这份视频作品火爆的背后,从头至尾都有着中国政府某些部门的神秘身影;另一些人士指出,该纪录片旨在为中国权力微弱的环保部门在两会前造势,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再度唤起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空前关注。
今年两会上,环境治理同样成为代表、委员们建言的热门,议题集中在三大环境问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雾霾,水污染危机以及土壤污染。
陈吉宁在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颇受期待。
他调任环保部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就是2月9日在巡视反馈会上明确表态,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大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3月7日的人大会议记者会上他又承诺,要彻底解决环评“红顶中介”问题,8个环评机构今年将从环保部脱离,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
3月1日,陈吉宁与20多家媒体进行了座谈。在会上他表示,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今后要让守法成为常态。对柴静的纪录片陈吉宁也给予回应,称自己当天晚上就已完整看完,还专门给柴静发短信致谢。“柴静从公众健康这一特殊的角度,来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敬佩。”
而对于环保部“有义务,没权力”的现实,两会已提出将“全面修订环境保护法”,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管职责,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污染物总量控制、跨行政区域联合防治等制度,强化企业防治污染责任,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公益诉讼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追责和处罚的力度。另据透露,中国涉及生态环保领域的机构调整将在本届政府任内启动,最快今年内会有动作。多名环保领域专家建议,将所有治理污染的职能集中于环保部门并剥离其他职责。
此前,中国最高领导人多次表态要改善空气污染问题。去年11月,中国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论坛上披露了有关碳排放达到峰顶的路线图。习近平向亚太区领导人表示,要使“APEC蓝”成为北京的常态。此外,十八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中,也新增了“生态文明建设”。
“要实现大气污染质量的明显好转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难度确实很大,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陈吉宁在人大记者会上并不讳言雾霾治理的困难,他表示将出组合拳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包括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全面實施“大气十条”和加大信息公开等。“环境污染治理是每个人的责任”,他如是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