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酒”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独特,与中国文学、中国文人生活有着特殊的和千丝万缕的关系。《古史考曰》:“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艺文类聚》卷七十二)。传说酒是大禹时代的仪狄所造,但李时珍却不这样认为:“《本草》已著酒名,《素问》亦有酒浆,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矣。”(《本草纲目·谷部》)关于酒的起源,还有“杜康造酒”一说,《说文解字·巾部·帚》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長垣”;又,《酉部·酒》:“杜康作秫酒”。唐孔颖达疏《书·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此说因为出现较晚,故不为人所采信。
  一般认为,中国用谷物酿酒可能始于距今有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并非一人发明。人们储存粮食,因设备简陋受潮而发酵,或吃剩的食物因搁置久了而发酵,淀粉受微生物的作用发酵引起糖化作用并产生酒精,这就是天然的酒。到了商、周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逐渐发达,谷物酿酒也就更为普遍了。殷商时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酒字①,殷商时代饮酒之风很盛,所遗留下来的酒器非常多。《尚书》中的《商书·说命下》有“若作酒醴,尔惟麹糵”的记载,是说用发芽的谷物酿造醴酒,“糵”就是发芽的谷物;《尚书》中的《周书·酒诰》一篇,是周公以成王名义发布的关于禁酒、戒酒的诏诰。周代设有“酒正”,专掌酒事,《周礼·天官冢宰》说:“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凡为公酒者,亦如之”。酒文化的发达,必然会促进酒文学的发达。产生于2500年前的《诗经·招魂》中有多处关于酒的记载,形态十分丰富,《楚辞》中亦有“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酎饮尽欢,乐先故些”的描写,“朱颜酡”一类的观察、描述已经显示出较高的审美性质。此后有关酒的记载、描述绵绵不绝,屡见于诗文典籍。
  从对中国文化的构成和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来看,他们对酒的态度是不同的。儒家饮酒重“礼”重“节”,道家饮酒重“性”重“情”。“酒”字在《论语》全书中仅出现5次,没有出现“醉”字。“酒”字在《孟子》中也不过出现了11次,“醉”字出现了2次。“唯酒无量,不及乱”,“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是孔子对于酒德的要求。饮酒虽不限量,但不能喝到乱了方寸的地步;如果是在和乡人一起饮酒,那要等着拄着拐杖的老人出去之后,自己才最后出去。孟子认为,侍亲一定要有酒有肉:“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孟子·离娄上》);如果“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好饮酒”而不侍亲,是孟子认为的“五不孝”中的第二“不孝”,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孟子又说:“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梁惠王下》),不知节制地喝酒那就叫做“亡”。“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由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现在许多人害怕死亡却不乐于仁,这就好比害怕醉酒却偏要喝酒一样。对于“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孟子·离娄下》)的美德,孟子是衷心赞同的。由此来看,儒家不是好酒,而是好“礼”,借酒以行“礼”。《老子》五千言,无一字言及“酒”和“醉”,在《庄子》一书中,“酒”字出现了12次、“醉”字出现了3次,次数虽然不算多,但庄子对酒与醉却有着比较深刻的论述,更接近于酒的本质。庄子说:“饮酒以乐为主”,“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庄子·渔父》),酒以乐为主,本质就是要带给人欢乐的。庄子还特别喜欢醉者,因为醉者真:“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 是故迕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庄子·达生》)醉者从车上摔下来,虽然会受伤却不会致死,因为醉者骨节和别人一样,而伤害却和别人不一样,这是因为醉者忘物忘我、精神凝聚而安详的缘故。醉者乘车时候不知道,坠车时候也不知道,所以生死不能入其胸,惊惧不能扰其心。得全于酒的人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得全于自然的人呢?庄子对醉者及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给予了高度评价。庄子认为,醉者与“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的“至人”有许多相通之处。“至人”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握天道,而藏心于循环变化之境地,游于万物之本根,使其心性专一,涵养纯正之气,让德性与天道相合。“至人”是庄子认为在“神人”、“圣人”之上的忘物忘我、顺应自然、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这也正是真正醉者的境界。
  对于酒和饮酒之人,古人有各种准确生动的称谓。《周礼·天官冢宰》说:“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李时珍《本草纲目·谷四·酒》[释名]引《饮膳标题》:“酒之清者曰酿,浊者曰盎,厚曰醇,薄曰醨(lí);重釀曰酎(zhòu),宿曰醴;美曰醑(xǔ),未榨曰醅(pēi);红曰醍(tí),绿曰醹(rú),白曰醝(cuō)”,这是从质地色泽来区分酒的。若从酒的功能作用方面来说,《法苑珠林》卷四一称酒为“狂水”:“卿等顽騃,贪嗜狂水”;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称酒为“魔浆”:“思念鱼肉,酒是魔浆,故不待言。凡食鱼肉嗜饮酒者,善神远离,内无正气”;苏轼《洞庭春色赋》说:“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所以酒又有“钓诗钩”、“扫愁帚”的雅称,“洞庭春色”本身也是酒的名称。酒还有诸如“玉液”、“白玉液”、“欢伯”、“流霞”等许多雅称:“瑶琴宝瑟与君弹,琼浆玉液劝我醉”(吕岩《赠刘方处士》)、“家酝一壶白玉液,野花数把黄金英”(白居易《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后代称欢伯,前贤号圣人”(陆龟蒙《对酒》)、“轻舆临太液,湛露酌流霞”(陈叔达《早春桂林殿应诏》)。又,《三国志·魏书·徐邈传》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此外,酒还有“福水”、“祸泉”等极端对立的称呼。古人谓好酒之人为“酒人”、“酒民”,酒量很大者为“酒豪”、“醉豪”;谓豪饮之人为“酒圣”、“酒龙”、“酒神”,而“酒仙”则是对酷爱饮酒者的美称;谓贪酒、嗜酒之人为“酒客”、“酒徒”、“酒魔头”;谓纵酒使气者为“酒狂”,贪酒无度者为“酒鬼”,酒后神志不清发狂者为“酒疯子”;谓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为“高阳酒徒”;谓喝酒的对手为“酒敌”,酒伴为“酒党”、“醉伴”;谓不得志而寄情于酒者为“酒隐”;谓只会吃喝不能做事者为“酒囊饭袋”;“醉白”、“醉旭”、“醉僧”,则分别指豪饮善诗、善书法的唐朝诗人李白、书法家张旭、怀素;等等。古人对于酒性及饮酒之人,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和感知。
  酒的发明的确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值得深入研究讨论的。曹植《酒赋》认为酒的发明是仪狄独创智慧的体现,受到了人们特别的珍爱:“嘉仪氏之造思,亮兹美之独珍”。酒不仅给饮酒者带来巨大的欢乐,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曾经有过的关系:“于是饮者并醉,纵横喧哗:或扬袂起舞,或扣剑清歌。或颦蹴辞觞,或奋爵横飞。或叹骊驹既驾,或称朝露未晞。于斯时也,质者或文,刚者或仁;卑者忘贱,窭者忘贫。和睚毗之宿憾,虽怨雠其必亲。”喝醉酒的人们纵横喧哗,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击剑歌唱,有的忧愁悲伤不再接起酒杯,有的仍在举杯狂饮……在这样的时候,朴野之人显出了娴雅之态,个性倔强者变得性情温和,地位低下者忘记了卑贱,贫穷者忘记了自己的悲苦遭遇。即使是心怀宿怨的仇人也忘记了旧恨,彼此变得非常的亲切。唐代诗人孟郊《酒德》诗亦说:“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此诗一反人们对酒的责难,盛赞酒功酒德。在孟郊看来,酒如明镜,可开启人心,鉴照人心。乱于酒德,其罪在人不在酒,不责怪人却责怪酒是没有道理的,酒因此受屈,被冠以恶名。宋人朱肱(字翼中)《酒经》卷上(见《说郛》卷四十四)对酒的功效有过绝妙的描述:“平居无事,污尊斗酒,发狂荡之思,助江湖之兴,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至于流离放逐、秋声暮雨,朝登糟丘,暮游麴封,御魑魅于烟岚,转荒灾为净土,酒之功力,其近于道邪?与酒游者,死生惊惧交于前,而不知视;穷泰违顺,特戏事尔。”平日无事的时候喝喝酒,发发狂思,助助游兴,虽说是不错,但还不能深刻了解酒的非凡功效。等到处在流离放逐的悲苦境遇中,又偏逢秋声满听、暮雨潇潇时分,这个时候酒的非凡功效就显示出来了。酒可以抵御隐藏在烟霭流岚中的魑魅,可以把灾荒之地转变为无上净土。如此说来,酒之功力实在是可以和至高至尊、无所不在的“道”相媲美的。与酒相伴者,死生惊惧交替出现在眼前也不会在意;至于穷泰违顺更是如同儿戏一样不足挂心。所以朱肱又接着说:“善乎,酒之移人也。惨舒阴阳,平治险阻;刚愎者薰然而仁慈,懦弱者感慨而激烈。”酒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心理,使处在秋冬的阴郁凄惨者,变得像在阳光明媚的春夏一样兴高采烈;酒还可以化解困厄,破除阻碍;刚愎者因酒滋润而仁慈,懦弱者因酒催发而激烈。
  在好饮者看来,现实世界让人支离破碎,酒催生的世界却是美妙绝伦的。浸润在酒中,人与本心与真情靠得更近,更能找到完整的自我,更能体味悠然和冥合。中国文人对酒的深情也是发自天性的,在人世间,似乎没有什么能比酒更使他们倾心和热衷的了:春风得意,高朋满座,没有酒遣兴不行;前路渺茫,孤独难耐,没有酒排忧不行;花朝月夕,风清气和,感物而心有所喜,没有酒传导不行;叶落草衰,流水飞红,感物而心怀悲戚,没有酒化解不行;激情荡漾,诗意盎然难止,没有酒助其威势不行;文思滞塞,下笔不得一言,没有酒启其灵性不行。对于他们,酒是全天候的,没有什么时间、没有什么场合、没有什么地点是不可以饮的。汉末古诗说:“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此平生亲。”(《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四)韦庄说:“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菩萨蛮》)情如酒浓,酒似情深;酒与情、情与酒相融相化,相辅又相成。对于苦难多于快乐、坎坷多于坦途的中国文人来说,催化和缓解是酒所发挥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效用,他们只知道哪些情况下是该饮的,他们不知道哪些情况下是不该饮的。
  
  注释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72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通讯地址:010021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汉文系,作者为教授)
其他文献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比如目前高收入国家该指标值平均达到65%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在50%左 The a
台湾当局对大陆的经贸政策及其相应的配合措施,十年来有相当大的调整,这是海峡两岸及国际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中共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及大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
饵料状态,一直被许许多多的钓鱼人所忽视,竞技钓的朋友讲饵料状态,但并不是个个都把握的很好。而休闲钓的朋友,对饵料状态大部分是不太重视的,但笔者认为饵料状态在垂钓中的
本文阐述了日语科技文献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被动句和使役句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issue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translati
一、农业概况和发展形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具有发达的工业和科技,同时具有高度现代比的农业生产。德国的农业和欧共体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农业政策和生产销售,特别在市场和
新近从苏联独立出来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地处烟波浩淼的波罗的海东岸,三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极其相似。这里地势平坦,湖泊众多,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月份为零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知识难点是极其正常的事。势如破竹,豁然开朗,当然是教育者最为欣慰之事。但事情往往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即使顿开茅塞,也需要有个认识跳跃的过程。所
去年夏天加奈特通过在加州马利布海滩上进行体能训练,体重一下飙升到114.8公斤,增加了15公斤!这对于森林狼队可是个喜讯,以前加奈特瘦弱的身躯在内线总是占不到便宜,被那些大
处于同一次壳层的电子,n、t二个量子数均相同,称为同科电子。由于同科电子的角动量合成要受泡利原理的限制,使同科电子形成的光谱项,要比非同科电子的少。对于非同科电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