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毫无悬念的如期顺利发射,与太空中安设的“家”——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这个在距地球393公里的太空中移动的“家”要遥望着“老家”地球飞行30天,完成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之向往。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太空,并为此做出过大量的探索。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遨游太空提供了可能性手段, “长征”升空,“天宫”遨游,中国航天的好戏接二连三,中国“空间站时代”指日可待。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仅跻身于绝无仅有的两国俱乐部,还重新定义了21世纪太空的意义: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政治上。并且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脚踏实地,亦要仰望星空。人有好奇心,只有不断探索人类才能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地球空间资源有限决定人类要走出地球。抚今追昔,从“两弹一星”的撼动天地,到“东方红一号”的比肩强国,从“嫦娥”的飞天探月,到太空行走的坚实足音……顶层设计者对中国梦的苍穹勾勒,正是自信于这个国家发展处于螺旋向上的实力使然。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这纵横,是天空的高度,也是历史的厚度。
从看客到主角
从远古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神舟”“天宫”“嫦娥”,这些字眼凝结中国先祖对太空无限想象。而今天,它们恰如其分地成为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航天器的名字。
1903年,鲁迅翻译出版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三个探险家乘着炮弹飞船射向月球去旅行的故事,在当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译文的序言中,鲁迅指出,人类是不断进步蕴含希望的生物,将来总有一天会克服地球引力、空气阻力的束缚,在太空中逍遥自在地飞行,他甚至还预见了未来太空殖民、星际战争的爆发。
经过多年投资和战略实施之后,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成为太空大国的征途上,也凸显了变太空为重要的民用和军用领域的目标与雄心。现在,卫星可以为中国的飞机、导弹和无人机导航,同时还可以监测农作物产量及外国军事基地。中国火箭和航天员参加的飞天任务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成为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之源。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创始人约翰·洛格斯根说:“太空能力赋予中国与大国相关领域的合法地位。”据估计,中国的太空预算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相比仍相形见绌。但是,中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它的预算。过去一年,它成功进行了19次太空发射,数量上仅次于俄罗斯的26次,超过了美国的18次。未来几十年,中国将进行大量堪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此前探索飞行任务相提并论——甚至可能超越的——太空发射,包括量子通信卫星和本世纪30年代的载人登月任务。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火箭发动机推举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将10艘神舟飞船、12人次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中国不仅仅跻身于绝无仅有的两国俱乐部,还重新定义了21世纪太空的意义——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政治上。
华盛顿特区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刘易斯说:“我不担心中国会突然超越我们。我担心我们自己心猿意马,有朝一日明白过来,意识到他们已经在太空占据了非常强大的地位。”
太空力量崛起与地缘政治
时间追溯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年,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事实上,中国现在仍然依赖他参与研究发射的太空系统 “长征”火箭。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无法支撑,该工程很快就暂停了。
1978年,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派遣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他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回的石頭。中国科学家对这块石头进行了切割,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月球实物研究。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建造了先进的通讯和情报卫星,并向其他国家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它开始了航天员培训计划,并开始建造出载人飞行航天舱和太空飞机。2003年,随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中国的太空竞赛开始实现目标。从此,中国取得了快速进展。
而此时,中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在头顶上方的太空绕轨飞行——这样的安全体系确保了任何试图拦截或篡改信息传递的行为都会向发送者和接收者发出警报,理论上量子加密是不可破解的。在全球电子侦探时代,量子通信网甚至可以避开最先进的网络情报活动,同时令潜在的对手或间谍蒙在鼓里。除了加强经济安全之外,它还将享有战略安全优势。
展示太空能力常常转化成地面影响。中国的太空崛起可能重组太空伙伴关系。与模糊的火星之旅恰恰相反,中国国家航天局给很多国家发展新的伙伴关系、开展积极的太空探索提供了大好机会。美国航天基金会中国政策高级研究员瑞恩费认为,在航天领域的某些方面,中国的技术领先美国,比如对接。
目前,第一个空间站太空舱——“天宫三号”——是中国最引人注目的计划,预计将于2022年发射,它标志着中国太空研究进入新时代。随着航天技术日趋成熟,产业化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我国已有2000多项技术成果被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民用航天产值已占据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投入产出比高达1:10。
航天科技已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也正在深刻地影响到世界航天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之向往。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太空,并为此做出过大量的探索。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遨游太空提供了可能性手段, “长征”升空,“天宫”遨游,中国航天的好戏接二连三,中国“空间站时代”指日可待。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仅跻身于绝无仅有的两国俱乐部,还重新定义了21世纪太空的意义: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政治上。并且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脚踏实地,亦要仰望星空。人有好奇心,只有不断探索人类才能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地球空间资源有限决定人类要走出地球。抚今追昔,从“两弹一星”的撼动天地,到“东方红一号”的比肩强国,从“嫦娥”的飞天探月,到太空行走的坚实足音……顶层设计者对中国梦的苍穹勾勒,正是自信于这个国家发展处于螺旋向上的实力使然。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这纵横,是天空的高度,也是历史的厚度。
从看客到主角
从远古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神舟”“天宫”“嫦娥”,这些字眼凝结中国先祖对太空无限想象。而今天,它们恰如其分地成为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航天器的名字。
1903年,鲁迅翻译出版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三个探险家乘着炮弹飞船射向月球去旅行的故事,在当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译文的序言中,鲁迅指出,人类是不断进步蕴含希望的生物,将来总有一天会克服地球引力、空气阻力的束缚,在太空中逍遥自在地飞行,他甚至还预见了未来太空殖民、星际战争的爆发。
经过多年投资和战略实施之后,中国正大踏步地走在成为太空大国的征途上,也凸显了变太空为重要的民用和军用领域的目标与雄心。现在,卫星可以为中国的飞机、导弹和无人机导航,同时还可以监测农作物产量及外国军事基地。中国火箭和航天员参加的飞天任务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成为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之源。
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创始人约翰·洛格斯根说:“太空能力赋予中国与大国相关领域的合法地位。”据估计,中国的太空预算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相比仍相形见绌。但是,中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它的预算。过去一年,它成功进行了19次太空发射,数量上仅次于俄罗斯的26次,超过了美国的18次。未来几十年,中国将进行大量堪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此前探索飞行任务相提并论——甚至可能超越的——太空发射,包括量子通信卫星和本世纪30年代的载人登月任务。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火箭发动机推举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将10艘神舟飞船、12人次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中国不仅仅跻身于绝无仅有的两国俱乐部,还重新定义了21世纪太空的意义——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政治上。
华盛顿特区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刘易斯说:“我不担心中国会突然超越我们。我担心我们自己心猿意马,有朝一日明白过来,意识到他们已经在太空占据了非常强大的地位。”
太空力量崛起与地缘政治
时间追溯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第二年,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事实上,中国现在仍然依赖他参与研究发射的太空系统 “长征”火箭。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无法支撑,该工程很快就暂停了。
1978年,时任美国总统卡特派遣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他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回的石頭。中国科学家对这块石头进行了切割,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月球实物研究。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建造了先进的通讯和情报卫星,并向其他国家提供卫星发射服务。它开始了航天员培训计划,并开始建造出载人飞行航天舱和太空飞机。2003年,随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中国的太空竞赛开始实现目标。从此,中国取得了快速进展。
而此时,中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在头顶上方的太空绕轨飞行——这样的安全体系确保了任何试图拦截或篡改信息传递的行为都会向发送者和接收者发出警报,理论上量子加密是不可破解的。在全球电子侦探时代,量子通信网甚至可以避开最先进的网络情报活动,同时令潜在的对手或间谍蒙在鼓里。除了加强经济安全之外,它还将享有战略安全优势。
展示太空能力常常转化成地面影响。中国的太空崛起可能重组太空伙伴关系。与模糊的火星之旅恰恰相反,中国国家航天局给很多国家发展新的伙伴关系、开展积极的太空探索提供了大好机会。美国航天基金会中国政策高级研究员瑞恩费认为,在航天领域的某些方面,中国的技术领先美国,比如对接。
目前,第一个空间站太空舱——“天宫三号”——是中国最引人注目的计划,预计将于2022年发射,它标志着中国太空研究进入新时代。随着航天技术日趋成熟,产业化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我国已有2000多项技术成果被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民用航天产值已占据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投入产出比高达1:10。
航天科技已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也正在深刻地影响到世界航天的发展和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