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彪西管弦乐作品《意象集》中的铜管组运用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彪西最后的一份管弦乐组曲《意象集》中的铜管组旋律(音色)—线条运用的分析,进一步研究法国印象主义配器的技术,力求归纳德彪西将圆号、小号当作木管组延伸的旋律动机使用,对混合音色的实验。
  [关键词]德彪西;《意象集》;配器;铜管音色;混合音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102-06
  
  铜管乐器作为除了打击乐组最后一个被“解放”的乐器组,在现今的交响乐团里,按照总谱排列顺序依次为:圆号、小号(法国常用C调小号)、长号、大號。在19世纪前一直由于自身乐器发音限制,仅作为和声背景及力度增强等方面的使用。随着1815年前后活塞的发明,使铜管组的逐步完善,其特性才渐渐被同时期的作曲家逐步开发。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意象集》从1902年到1912创作时期长达十年之久,其对铜管组的处理,在音色线条的配器处理方面,足见其鲜明特征,故而本文将着重探讨铜管在德彪西管弦乐作品《意象集》的音色线条研究。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已经由传统的“主调音乐”写作方式,逐步扩展出了更加细腻的表现方式,正如法国当代作曲家、理论家安东尼·吉哈德在其《德彪西钢琴练习曲分析》[1]中总结:
  
  -Les thèmes narratifs 描述性的主题:它叙述着“某种事物”。
  -Les motifs suggestifs 暗示性的动机:它回忆起“某种事物”。
  -Les textures figuratives 象征性的织体:它描绘出“某种事物”。
  
  上面的引述,说明德彪西音乐中除了传统意义上常见的叙事性主题(有时具有临时性,或者说即兴性质),还具有暗示性的旋律片段,动机及由传统意义上纯伴奏背景的织体逐渐转化为丰富多彩的象征性造型式的织体等手法。
  
  
  一、作为独立旋律、动机的使用
  (一)同度旋律动机使用
  铜管组,如圆号、小号作为木管组延伸的使用在德彪西的作品中运用逐步扩大。由圆号及小号担当主题或者动机的手法较为常见,如《吉格》第81-82小节两把圆号的使用。
  
   上例中由两把圆号演奏主题动机,与木管组成的和声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德彪西运用的手法并不新颖,相反是对浪漫派作曲家配器手法的一种延续。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彪西在此处为了能让圆号突出自身音色,不仅采用了叠加之法,还为木管组详细标注了“柔和地(doux)”这一术语,而两把圆号则是“有表现力突出的(expressif en dehors)”。通过这样对音乐表现术语的详细说明,从而达成对音色力度良好控制,同时也体现了德彪西及其同时期法国作曲家对色彩的细腻追求。
  
  上例中,德彪西为了避免被中高音区的双簧管、长笛组成音程化织体,以及两支单簧管随后的颤音盖过,在铜管组的处理上,选择了两把小号演奏主题,并详细标注了演奏记号(连线,保持音记号与跳音记号)。此时,弦乐组仅有装饰性的拨奏。在德彪西交响作品中,对力度的控制不同于德奥音乐那么直观与辉煌。他的力度往往是“花非花,雾非雾”,一切的力度限制,都是在利用线条、色泽对或许是幻境中的物象进行细致刻画,不论是强或弱,都显得如此“中庸”与“和气”,但也显现出“温柔的博弈”。上例中,这些乐器组合的强力度相较于由整个弦乐组,或者整个铜管组所造成的强力度有着天壤之别。
  (二)八度旋律动机使用
  德彪西为了回避过分的力度,很少通过铜管重叠来造成物理上的力度增加,但偶尔也会通过重叠声部来保持整体的声响平衡。
  
  上例中作曲家通过八度齐奏弦乐组:第一小提琴加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加大提琴,为了保持音响平衡,作曲家使用第三、第四圆号与第一、第二长号的八度叠置来完成对位式辅助线条的塑造。
  二、作为混合音色旋律、动机的使用
  (一)同度混合音色
  混合音色,就是通过使用不同音色合成新的音色音响。由于德彪西受到许多同时期印象派诗歌、美术作品创作观念影响,使得他对音色的运用如同画板上调制颜料一般,大量的混合音色试验,造就色彩斑斓、缤纷至极的音响效果,对20世纪以及之后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每每提到德彪西,就不免利用各种绘画技法的修饰词语,来形容他作品中各种混合音色的效果。
  
  
  上例中,大提琴音色在A弦上的拉奏,本身具有很好的表现力;加上圆号的中音区,在力度上较好控制,圆号圆润的音色与大提琴音色相融,让第一大提琴音响之上,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属色彩。这样的搭配可以刚好达到德彪西有一些突出的效果(en dehors)。这里使用圆号,本身并不算创新手法,由于它自身的音色融合度非常高,因而成为各组之间音色沟通的桥梁。大提琴的独奏,伴着分奏的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和声,其余的大提琴与贝司的低音,加上第一小提琴装饰性的拨奏点缀,这样的音色分配方式较为新颖。尽管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但仍然可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作曲家的乐队作品创作中,交响乐队趋于小编制、室内乐化的端倪已经产生。
  但是德彪西的试验也不全是非常好的组合,如《吉格》中的第123-124小节,长笛、小号及第一竖琴的同度动机反复。
  
  
  在这个渐慢的段落里,德彪西使用了这样比较少见的组合。在这个谱例中,小号明显会比第一长笛音量要强。通过加入长笛及音色颗粒性较强的竖琴强调后半拍动机,虽然说一定程度上柔和了小号的鼻音,让乐句更加连贯,并且从分析的角度说很有创意,但当我们听赏这段音乐时,三种音色其实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故而产生了相互排异的音色组合。    (二)八度混合音色(多层八度)
  八度混合音色与同度混合音色原理一致,混合音色的八度及多层混合八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音响平衡与音响的融合。
  
  上例中再次出现了德彪西“强非强”的配器布局。弦乐组的分奏加上小提琴靠近琴马的演奏方式,让力度明显弱了下来,带着一些神秘的感觉。这里由2双簧管+英国管+2单簧管第一、第三圆号+第三单簧管 8 度组成八度的混合音色演奏主题动机,由三支大管,低音大管,第二、第四圆号及大提琴组成静态的和声层,由三支长笛加分奏的第一、第二小提琴及中提琴组成动态的和声层,整体音响上比较平衡。为了加强一下圆号力度,作曲家在最强点sff处加入第三单簧管,从而可以看出德彪西配器时对力度细致的掌控。
  
  
  上例中存在的两个因素,即作曲家分别混合的两个主体的音色。因素一是由平行和弦组成的旋律,因素二是由两支双簧管加两把小号组成,演奏主题开头的上行动机。
  因素一如例8所示,将例7第112小节纵向一个和弦缩成一行谱,从而强调了中音区的和弦。德彪西通过用四把圆号加三把大管组成的三和弦来强调中提琴与第一组大提琴的声部。这里考虑到了音区因素二中,由于两支双簧管与两把小号会过于强势,其他声部的力度不足,因而局部加强了这段音区的色彩性。因素二中,本来利用两把小号就足以将音色突出,但作曲家却加入了双簧管,从而加重它的鼻音,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对混合音色意图非常明显。
  
  通过对音乐文献的查阅可以发现,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大多是先有钢琴或双钢琴的草稿后配器的,故对混合音色的考虑、试验都是德彪西有意识安排的。通过以上的个别举例,既看到了德彪西较过往作曲家对铜管旋律线条的继承发展,也看到了德彪西对音色音响上细腻的控制。
  
  
  三、对位式旋律线条
  铜管组除了被德彪西用以塑造一些独立的旋律动机线条之外,常常也将铜管组用来塑造独当一面的对位式的旋律,我们在上文中的例3中,已经看到这样的运用方式。这一部分中,我们先来关注比较传统的方式。
  
  上例中通过圆号对抒情双簧管的声部主题的倒影“回声”(sons d’ écho)。在弱力度上,这样的手法非常传统,也做到了力度上的平衡。
  又如通过小号、长号与大管混合音色的八度做对位式的旋律线条。
  
  上例由五个层次组成:层次一有第一、第二小提琴加两支双簧管及英国管组成的三度旋律线条;层次二由三支单簧管、中提琴加第二组大提琴组成的动态音型化和声织体;层次三由第一、第三圆号与第一组大提琴形成半音化下行对位式线条,第四层由3大管动态的和声背景及贝司的低音和声线条,第五层从第100小节末到102小节2大管、2小号和第二长号组成的上行对位式旋律线条。
   将上述信息进行简单分类即表述为:旋律线条——层次一布置在中高音区;和声背景——动态和声为层次二布置在中低音区,静态为层次四填充了低音区;对位式线条——层次三中音区(下行),层次五中低音区(上行)。
  除了层次一以外,几乎没有真正意义的重叠。乐队音响非常丰满,却又不是德奥音乐那种层层重叠的方式。由于中声部和声仅由动态的三支单簧管组成,所以这里两把圆号与大管、两把小号、第二長号组成的音响很容易突显出来。由于德彪西先在前两小节(第99-100小节)让圆号及第一组大提琴演奏层次三的音响,而后使用了物理力度上更强的小号、长号,所以声部中每个声音都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布局是德彪西极富创造力的精心安排。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德彪西笔下,铜管更像是木管组的延伸,尤其是他对圆号及小号的使用。虽然德彪西对铜管乐器的使用较同时期作曲家并没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他对混合音色的追求、细腻的力度处理及丰富多彩的配器组合安排,让铜管组在音色线条方面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风采。
  
  注释:
  [1]ANTHONY GIRARD.le langage musical de debussy dans les 12 etudes pour piano[M].Gérard Billaudot,2007: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敌对部落的游戏》为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第一部分的第五首作品,对该曲的分析主要以主题发展、音高集合的使用、多种节奏节拍的运用、多重结构对位为核心陈述,窥探斯特拉文斯基在该乐曲中所使用的创作技术以及创作思路。  [关键词]《敌对部落的游戏》;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技术;创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100-02  《春
期刊
[摘 要]尤里·瓦西里耶维奇·沃隆措夫是俄罗斯现代音乐的承继者和捍卫者,是20世纪下半叶著名作曲家,也是俄罗斯音乐文化的传播人。他的创作风格与教学相对于同时期的作曲家有着鲜明的特点,后期带有明显的东方哲学创作倾向,引领和启蒙年轻作曲家在复调音乐的发展。本文从传承、创作与教学三个大方向进行研究,以期对俄罗斯现代音乐发展进行阶段性梳理及通过分析尤里·瓦西里耶维奇·沃隆措夫对俄罗斯音乐文化的特殊贡献做进
期刊
[摘 要]“艺术表现”是音乐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课堂实践中,“学习与表现力”“自我管理”“探索能力”可以为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开辟有效途径,笔者从“自主构建,学会迁移”“小组合作,收获自信”“集体编创,勇于探索”三个阶段入手,让学生用一双筷子“奏”出交响乐,借此达成有效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艺术表现;学习与表现力;自我
期刊
[摘 要]从2005年开始,我国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硬件及师资配备与学生广泛需求差距大;项目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相脱节;表现形式与学生鉴赏力不匹配;组织模式与“以人为本”原则相背离等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音乐文化类真人秀走入大众视野,极大推动了高雅艺术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借鉴音乐文化类真人秀的成功经验,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发展路径:应加大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的第一乐章进行研究,从而使广大音乐爱好者能够了解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感受古典主义音乐的魅力。笔者首先从古典主义时期入手,先了解什么是古典主义,熟悉其时代背景;其次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概况进行简单分析;接着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其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最后通过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一乐章来进一步感受
期刊
[摘 要]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在传输知识、技能方面主导过多,而发挥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较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学习的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钢琴教学也逐渐步入网络化时代。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钢琴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专业能力,是高职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发展道路上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钢琴教学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面对艺术风格迥异的各族民歌,演唱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作品及其各个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归纳、总结以及应用能力。本文以蒙古族民歌、黎族民歌和高山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化背景的论述,探究其演唱方式和表演特点,以期建立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高校声乐教学的角度,以山西民歌为例,探讨了对地域性风格的把握,认为在山西民歌的教学中,需要从歌曲背景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风格特点,然后才能够结合相应的演唱技术进行表现,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不能忽视音乐分析这一关键要素,而对于地域性风格的把握则是实现民歌传承和创新的基础。  [关键词]声乐教学;地域性风格;山西民歌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期刊
[摘 要]本文拟通过对“数字音频听辨与品鉴”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方法设计、进度安排,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探索出一条为计算机音乐专业学生进行音频听辨能力训练的道路。  [关键词]数字音频;听辨;频率感知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38-02   在给作曲系学生开设的计算机音乐创作和声音设计的主科教学中,笔者常常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中小学丰富多彩的音乐社团的成立,手风琴走进了小学生的视野。小学手风琴社团的设立,为手风琴的普及与发展创建了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社团中手风琴的教学设计也须注重有效性。笔者从这一现状出发,对长春市103小学的手风琴社团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手风琴;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5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