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船长,我的船长!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un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是为影片《闻香识女人》作评论,却引用了《死亡诗社》里的经典台词作为标题,未免显得张冠李戴。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刚刚进入高一,附中送给我《死亡诗社》这份厚礼;一年后,附中再一次馈赠《闻香识女人》。两份“厚礼”给予了我共性的震撼,看来这“张冠”非得“李戴”了。
  故事都开始在某所贵族学校。《闻香识女人》中,高中生查理目睹了朋友的一次恶作剧,校方逼迫其说出真相,否则就要将其开除。由于不想出卖朋友,查理陷入了困境。就在他在感恩节做周末兼职时,查理结识了弗兰克,一位双目失明的退役中校。因为视力缺陷,弗兰克的嗅觉异常灵敏,甚至可以通过气味辨别女人身上香水的品牌。他和查理一起住豪华酒店、邀请美丽女郎跳舞、飙车,之后他想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无意义的失明生活使他失去了勇气和信心。最终,查理阻止了弗兰克的“完美计划”。而弗兰克也意外现身查理的学校,用慷慨蒋的措辞,批判了学校的伪善,让查理坚持了自己原则。两人生活意外的交织,也让他们结下了情同父子的友谊。
  当影片中出现庄严的学校礼堂、严肃的校方领导、被审问的学生,黑压压的人群时,我惊异于这样的场面与《死亡诗社》中的相差无几。其实,细细看来,《闻香识女人》不正是《死亡诗社》的一种传承与延续吗?
  《死亡诗社》里,基丁老师是学生们敬爱的“船长”,在上世纪50年代的背景中,他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灵魂中的创造力,摆脱教条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他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无愧于“船长”的称号,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样的,《聞香识女人》中,“船长”的含义不仅延续了下来,而且变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存在。谁也无法说清楚,退役的弗兰克和年轻的查理,谁是谁的“船长”。影片中,弗兰克评价查理“灵魂没有被污染”,或许,与查理相处的短短两天,正是这种没有被污染的灵魂,潜移默化之中深入了弗兰克将近衰竭的生命骨髓。当弗兰克中校已经拿起手枪开始计时时,查理11次让弗兰克“把枪放下”都没有打消他的念头,而一句简单的“你跳探戈和开法拉利时的样子帅极了”,瞬间便使中校面如死灰的脸上复有了生命的颜色。影片的最后,镜头给出了弗兰克中校与小侄女玩笑的特写背影,他至此终于卸下了一个残疾退伍军人的自大与自卑,摸清了人生的航向。与此同时,弗兰克也挺身而出,保护了查理“没有被污染的灵魂”,在学校会议上以父母的名义,点燃了沉睡的良知。“当你在试图改变他人时,自己已经在被他人改变”,用这句话来形容弗兰克和查理两人的忘年情义,再合适不过了。
  一年之前,在观看《死亡诗社》之后,我当即把我日记本上的计时法则从“公元2015年”改为了“附中元年”。如今,是时候改为“附中二年”了。每一个年份的跨越,没有公元计时法那样,有一个固定的天数限制,而是看作附中生活的重大转折与演进。两部影片的共同价值在于,他们都以贴近生活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单向推进为双向,从师生推进为互为师生。如果一年之前的《死亡诗社》教会了我追求个性,让我摆脱了寒窗前九年植入血液里的保守与死板;那么一年后的《闻香识女人》,便是一盏及时的灯,在追求个性的道路上,提醒我始终坚持原则,做一个“灵魂没有被污染”的年轻人。
  或许,我在评论两部影片中“船长”的内涵时,这两部影片本身,无形间也成为了我生命的“船长”。或许附中才是真正的“船长”吧,教我放弃一些东西,教我守住一些东西。
  哦,船长,我的船长!
其他文献
摘要: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对疯癫的历史及精神病院的诞生进行了介绍,质疑了人类引以为豪的理性。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愚人船”到古典时期的大禁闭,再到疯人院的诞生,书中引用了大量精神病人的病例和关于禁闭、精神病治疗的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人类权力话语下对疯癫的态度。实质上是从疯癫入手,对人类的权力话语进行分析。一部疯癫的历史就是人类权力话语发展的历史,人类以理性界定疯癫,我们应当对以往乃至现今人类社会权
期刊
摘要:《世说新语·简傲》记述了魏晋名士的一些“简傲”行为,表现士人“简傲”的性格。在他们看似傲慢的行为中,是对礼教的反抗,对统治者的蔑视,也是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观。其产生于魏晋时期,是由于特定的时代环境所造成的。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士人们以自己简慢高傲的行为做出无声地反抗,借傲慢放诞的行为举止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这种“简傲”的性格特点也影响了后代的许多文人,其在为塑造中国古代文人性格上有着
期刊
摘要:道德经中文化概念的翻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韦努蒂''症候式阅读''和''因地制宜伦理''对比了三个译本的各自特点,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误读。最后提出添加脚注的方法和进行文化替换的可行性。  关键词:《道德经》;文化概念;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  《道德经》是西方世界除《圣经》外流传最广的著作。对于道德经英译的历史划分,不同学者的具体年代虽不尽相同,但大致上主要是三个阶段,第一个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文新批评的本细读理论,从结构、语义、语法等方面研究加勒比女诗人洛娜谷迪逊的抒情诗,以挖掘诗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诗人的诗学思想。  关键词:新批评;文本细读;诗学思想;洛娜谷迪逊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由“新批评之父” 理查兹在著作《实用批评》中首次使用。新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以康德的理想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用纯文学的标准重新审视文学经典,以文学语言为
期刊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普及,微信APP迅速赢得了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微信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最欢迎和使用最普遍的主要社交工具之一;同时,微信的广泛使用也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偏好和社交模式。本文试分析高职日语教学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日语自主学习引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进而讨论日语教师怎样设计与课堂教学灵活衔接的微信公众平台引导方案,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培养其自主
期刊
摘要:新现实主义小说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出现。本文将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中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发展进程上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中美新现实主义小说产生和兴起的原因以及和社会历史的关系。本文从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的对比发现,中美作家有重新回归现实,关注社会的转向,但是在写作手法的多样化及创作市场化方面两国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发展进程;比较  新现实主义自上个世纪以来成为了学术界热点讨论的话题之一。
期刊
摘要: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 1899-1984),法國当代作家,诗人和画家。1931年,米修旅居亚洲,并在中国逗留八个月,之后写下作品《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中国对米修影响深远,米修也经常在其作品中提到中国,并在晚年写下作品《中国象形文字》。这部作品中,米修以“外行人”自居,图文诗并用,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字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象形文字;书法;外行人;敬仰;惋惜  亨利·米修于1
期刊
摘要:1920,30年代,中韩两国的现代诗人经常把故乡描绘成乌托邦的景象,这一现象不仅仅反映着动荡时期现代人的故乡意识,还暗示着时代背景和都市生存环境对诗人故乡意识造成的深刻影响。本文以戴望舒<村姑>和郑芝溶<乡愁>为例,通过对诗中故乡乌托邦化现象的分析,来窥视两国现代诗人的故乡意识,并对这种故乡意识产生的原因进行一番探究。  关键词:中国;韩国;戴望舒;郑芝溶;现代诗;故乡;乌托邦  一、故乡和
期刊
摘要:哲学是文本深层建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体育新闻文本而言同样如此。通过对新浪网2014年巴西世界杯新闻报道文本哲学内涵进行剖析,从而得出巴西世界杯新闻报道文本既遵循了和谐统一、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同时也体现了西方哲学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潮的结论。  关键词:新闻报道;文本分析;哲学内涵  西方哲学,或称西洋哲学,是指西方世界、相较于东方世界的主流哲学思想,其发端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
期刊
摘要:《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遗作,一经上映便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论者认为该片意味着吴天明导演由80年代的《老井》、《人生》等影片所坚守的现实主义艺术理想,过渡到了现实主义、现代性、时代精神兼容并包的审美追求。这给当下中国电影带来了关于艺术、关于市场的诸多启示。  关键词:《百鸟朝凤》;吴天明  近期,我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在全国同步上映,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