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概括能力的缺失,或让学生阐述观点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片言只语代替全盘思考;或笼统呈现,囫囵吞枣式地阐述,观点混淆重复。本文将从概括策略的角度切入,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阐述如何活用策略,提升小学高段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概括能力;部编版;语文课堂;策略
前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为钻研文本时的理解感悟奠定基础。学生能在阅读文本后,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情感意旨,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就做到了概括。现实生活中,教师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引导策略,或简单地让学生记诵答案,或方法单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参差不齐:或语言累赘,无法切中要害;或缺失要点,不够全面;或表述不当,不够准确。因而,概括能力的提升也就迫在眉睫,本文将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引导教师活用策略,即抓取关键、删繁就简、入情入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提升学生概括能力助力。
一、抓取关键,提纲挈领
概括时,应该抓取文章或者文段的关键,这个关键,指的关键要点,关键事件,关键问题等。这些关键要点提示了文章的核心或主旨,这些关键事件的概括揭示了文章的意旨,关键问题的回答更是直击文本要害。正如桓谭在《新论·离事》所言:“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
抓取关键要点,给予学生概括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并简要概括。例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的第三段中,如何让学生理清生命存在的条件呢?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即“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或者抓住分号,发现四个要点,这样也就迅速把握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抓取关键事件,给予学生概括支架,引导学生拎出主干,并简要概括。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首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发现文章初步分为三个部分:回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儿的闰土。其次,将重点放在“给我讲新鲜事儿的闰土”这一文本的品读。我们会发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理清闰土总共给我讲了四件新鲜事儿,即捕鸟、捡贝壳、刺猹、看鱼。至此,也就抓取了文章的关键事件。继而,需要引导学生试着用上“地点+做什么事”的形式,将四件新鲜事儿拟成小标题。教师首先做示范,即“雪地捕鸟”,学生学着拟题“海边拾贝”,后面“看瓜刺猹”“看跳鱼儿”也就抓住文章中“做什么事”,然后顺理成章地概括出来了。
二、删繁就简,捕捉要点
删繁就简,即是删除冗余无用的信息,留下重要的文本要点。这样学生经过多次训练后,在阅读中,就能快速提取重点,捕捉要点。首先应浏览文本,确定要点;其次,删除多余的信息;最后再把重要信息整合或把要点列出。
例如在《青山不老》一课中,抓住主要问题“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问题一,学生借助方法一“抓住关键”,即可快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句。问题二,学生概括时也是抓取了二三段的第一句,知晓是在“大环境和小环境”这样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然而概括时要点重复或遗漏,该怎么办呢?
让我们以“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这句话为例,这句话当中有三个“是”,第一个表明大环境的地点,第二三个则表明了大环境的恶劣。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多余的信息去掉,删繁就简,例如“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这样,就把句子多余的成分去掉,留下主干,即“大风肆虐”“‘怪物’盘踞”。这两个就是大环境下创造奇迹时的条件,言简意赅。此类训练,有利于学生把握句子的主干,并进行整合概括。
三、入情入境,概括整合
文章的概括能力训练,不应局限于浅层的概括文本内容,还应深入品读文本,理解文章深意。一则,概括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引导中实现了能力的扎实训练。二则,加强了教师研读文本的能力,真正做到让教材成为教学中的例子,用教材来教,概括能力的提升也就有了依托和平台。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的心理活动这一段落: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大部分的教学都会引导学生关注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明白心理描写的作用是她宁可承受生活的苦难,也要收养孤儿的决心,感受桑娜的善良。其实,我们还可引导学生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她不安在哪?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概括。结合文本中“他会说什么呢?”首先不安的是,担心丈夫不同意。其次,结合文本“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推测桑娜担心生活负担太重,日子会更难熬。这样两点概括后,再看看桑娜的态度,哪怕丈夫不同意,哪怕日子再难熬,她都坚持收养孤儿。这样的决心,这样的决定,更突显了她的勇气和善良。这里,概括能力的训练不再浮于文本表层,而是与文章的意旨,深入融合。概括时,也就入情入境,寻得真意,切入肯綮。
四、結语
综上所述,抓取关键,提纲挈领;删繁就简,捕捉要点;入情入境,概括整合,这三个概括策略,将概括的真意融于教学实践中。正是这些概括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概括能力。至此,抓取了关键要点、关键事件、关键问题,也就快速提取了文章的内容主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在夯实中提升;删除冗余信息,将无关的文本剔除后,留下文段的要点,也就快速把握了概括的要点;走进文本,走进语言的深意,入情入境地领悟,也就读懂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意旨。正是在“关键”的聚焦,“删繁”的引导,“情境”的牵引中,让我们概括能力的提升,不再束之高阁,而能落地生根,绽放属于语文最本真的美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概括能力;部编版;语文课堂;策略
前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为钻研文本时的理解感悟奠定基础。学生能在阅读文本后,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情感意旨,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就做到了概括。现实生活中,教师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引导策略,或简单地让学生记诵答案,或方法单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参差不齐:或语言累赘,无法切中要害;或缺失要点,不够全面;或表述不当,不够准确。因而,概括能力的提升也就迫在眉睫,本文将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引导教师活用策略,即抓取关键、删繁就简、入情入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提升学生概括能力助力。
一、抓取关键,提纲挈领
概括时,应该抓取文章或者文段的关键,这个关键,指的关键要点,关键事件,关键问题等。这些关键要点提示了文章的核心或主旨,这些关键事件的概括揭示了文章的意旨,关键问题的回答更是直击文本要害。正如桓谭在《新论·离事》所言:“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
抓取关键要点,给予学生概括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并简要概括。例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的第三段中,如何让学生理清生命存在的条件呢?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即“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或者抓住分号,发现四个要点,这样也就迅速把握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抓取关键事件,给予学生概括支架,引导学生拎出主干,并简要概括。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首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发现文章初步分为三个部分:回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儿的闰土。其次,将重点放在“给我讲新鲜事儿的闰土”这一文本的品读。我们会发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理清闰土总共给我讲了四件新鲜事儿,即捕鸟、捡贝壳、刺猹、看鱼。至此,也就抓取了文章的关键事件。继而,需要引导学生试着用上“地点+做什么事”的形式,将四件新鲜事儿拟成小标题。教师首先做示范,即“雪地捕鸟”,学生学着拟题“海边拾贝”,后面“看瓜刺猹”“看跳鱼儿”也就抓住文章中“做什么事”,然后顺理成章地概括出来了。
二、删繁就简,捕捉要点
删繁就简,即是删除冗余无用的信息,留下重要的文本要点。这样学生经过多次训练后,在阅读中,就能快速提取重点,捕捉要点。首先应浏览文本,确定要点;其次,删除多余的信息;最后再把重要信息整合或把要点列出。
例如在《青山不老》一课中,抓住主要问题“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问题一,学生借助方法一“抓住关键”,即可快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句。问题二,学生概括时也是抓取了二三段的第一句,知晓是在“大环境和小环境”这样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然而概括时要点重复或遗漏,该怎么办呢?
让我们以“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这句话为例,这句话当中有三个“是”,第一个表明大环境的地点,第二三个则表明了大环境的恶劣。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多余的信息去掉,删繁就简,例如“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这样,就把句子多余的成分去掉,留下主干,即“大风肆虐”“‘怪物’盘踞”。这两个就是大环境下创造奇迹时的条件,言简意赅。此类训练,有利于学生把握句子的主干,并进行整合概括。
三、入情入境,概括整合
文章的概括能力训练,不应局限于浅层的概括文本内容,还应深入品读文本,理解文章深意。一则,概括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引导中实现了能力的扎实训练。二则,加强了教师研读文本的能力,真正做到让教材成为教学中的例子,用教材来教,概括能力的提升也就有了依托和平台。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的心理活动这一段落: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大部分的教学都会引导学生关注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明白心理描写的作用是她宁可承受生活的苦难,也要收养孤儿的决心,感受桑娜的善良。其实,我们还可引导学生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她不安在哪?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概括。结合文本中“他会说什么呢?”首先不安的是,担心丈夫不同意。其次,结合文本“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推测桑娜担心生活负担太重,日子会更难熬。这样两点概括后,再看看桑娜的态度,哪怕丈夫不同意,哪怕日子再难熬,她都坚持收养孤儿。这样的决心,这样的决定,更突显了她的勇气和善良。这里,概括能力的训练不再浮于文本表层,而是与文章的意旨,深入融合。概括时,也就入情入境,寻得真意,切入肯綮。
四、結语
综上所述,抓取关键,提纲挈领;删繁就简,捕捉要点;入情入境,概括整合,这三个概括策略,将概括的真意融于教学实践中。正是这些概括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概括能力。至此,抓取了关键要点、关键事件、关键问题,也就快速提取了文章的内容主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在夯实中提升;删除冗余信息,将无关的文本剔除后,留下文段的要点,也就快速把握了概括的要点;走进文本,走进语言的深意,入情入境地领悟,也就读懂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意旨。正是在“关键”的聚焦,“删繁”的引导,“情境”的牵引中,让我们概括能力的提升,不再束之高阁,而能落地生根,绽放属于语文最本真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李业琼.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4(02):197-203.
[2]朱人霞.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6(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