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及路径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rx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对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等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瓶颈;现代农业;生产结构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9-0236-03
  Research on the Bottleneck and Path of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KONG Xiangde,SUN Xiume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of the country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we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and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which provide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the high cost of production,product quality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Bottleneck;Modern agriculture;Production structure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GL15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R2015GZ003);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3CDYJ27)。
  作者简介 孔祥德(1992—),男,山东曲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通讯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管理创新与产业转型研究。
  收稿日期 2017-07-05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对于解决农业发展背后的结构失衡问题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的节奏加快,我国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已难以满足国民生活对农产品的质量及数量的要求,这就使得改革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迫在眉睫。
  农业供给侧改革自提出以来受到各方学者的重视,学术界对农业供给侧的改革过程中的供需关系、生产要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张万强[1]认为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为传统产能过剩,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足,社会生产力不能得到充分释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缓慢。彭建涛等[2]主要讨论如何调节目前的生产结构以适应国际粮食价格形势,以及如何改变现在的产销失衡现象等问题。而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平衡供需关系。杨建利等[3]认为,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补贴政策不完善等,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发挥政府的作用对整体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笔者认为,我国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虽然整体问题相似,但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因此讨论的基础是建立在各地方不同的发展环境下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现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同时达到“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让农民分享成果”等目的。可以解读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业供需平衡、农民增收同时保证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总体来说态势良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创新高,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许多深层的矛盾,这些深层問题使得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入一个瓶颈期,目前我国实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瓶颈
  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种植结构欠佳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包括已建成设施不能覆盖所有的农业生产地区,已覆盖区域农业基础设施也并不完善,同时还表现在建成的设施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目前在许多贫困的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灌溉、施肥、农药等使用效率低下,道路设施简陋,推行机械化的难度很大。同时,受市场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制约,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国内的农产品相对国际市场来说价格偏高且质量偏差,政府不得不通过进口方式满足国内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又将国内生产的偏离需求的农产品高价收购。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我国对粮食作物的进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大豆的进口数量,
  除2011年以外,2008—2015年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逐年增加, 而相对于大豆的自产不足,玉米的进口量却是连年为0,这是因为我国每年对于玉米的需求量远远低于产量,而对大豆的需求量却大大高于产量。这种种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结构单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配比不合理,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4]。
  1.2 农业产业链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   当今的农业供给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从产前到销售等问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交换失衡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然而单个技术的应用无法发挥出信息技术的真正作用,还容易造成个别环节的脱节问题。没有形成规模的农业产业链,只能在局部发挥有限的作用,并不能使我国整个农业产业达到高度市场化的地步。造成这一现象原因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市场化水平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低、相关具有专业技能人士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5]。我国对农业发展的扶持虽然在逐年加强,但深入基层进行农业实践的人员不能满足各环节建设及改革的需要,同时,有些支农项目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使得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而无法顺利达成预期目的。
  1.3 小农思想严重,规模化不强
  农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现在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土地流转、农地集约管理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不能完全接受。农村土地流转是近几年一直在讨论的热门话题,然而目前我国对土地流转的价格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等没有明确的流转机制进行界定,从而造成土地流转的不规范和不合理。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速率是在不断减小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户对于土地的依赖天性,没有了土地农民从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危机感;二是受个人认识程度的限制,不能理解土地流转的好处;三是目前农民手中土地的地理位置、 土壤条件等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制约土地的可流转性;四是目前的土地流转机制并不完善,没有固定的定价策略及流转规则对流转土地进行合理评估。
  同时,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小农思想严重以及当代农民的主流力量对于合作精神的匮乏增加了小农思想带来的阻碍力度,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收到了一定的限制。规模化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对于农业的机械化生产等过程会造成非常大的阻碍。这些问题是农业在供给侧方面的深层矛盾,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变。
  1.4 区域生产结构不合理,无优势农业
  我国地理条件优越,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有着极大的优势,如南方的茶园、柑橘,北方的蔬菜大棚、花卉等,但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作物的种植并没有得到合理规划,产量和收入并不高,这是许多地区正在面临的问题。有些地区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在寻求改变,收益虽有一定的提高,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除了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原因之外,产品质量不高,没有特色也是一大问题。农村地区的生产结构单一,受相关技术等的限制,难以形成地区特色,我国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在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优势农业方面还有极大的潜力可供发掘,这是未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大重点。
  1.5 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生产成本上升
  随着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及生产的过度开发,土壤肥力减弱、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了限制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随着土地肥力下降及水资源的减少,人们必须通过提高化肥的使用及增加深层地下水的开采才能达到原有的生产状态,而过度透支自然资源,必然会使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恶化[6]。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我国化肥施用量2009年增长率为3.16%,到了2015年增长率降为0.44%,农药使用量除2014年为负增长0.23%外,其增长率从2.19%降为0.28%,而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率一直在1.8%左右。从数据来说,受国家政策引导,我国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虽然逐年增加,但增速开始放缓,然而通过对单位面积农药化肥施用量进行计算来看,2008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0.34 t/hm2,2015年为0.36 t/hm2,较之2008年略有增长,农药施用量则基本稳定在0.011 t/ hm2变化并不大。这些数据证明,我国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并没有减少,而加入时间的效度进行评价的话,我国耕地的水肥条件是不断恶化的,环境因素要求我国必须向现代化农业的方向发展,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改变现在的农业弱势局面,达到农民良性增收的目的。
  2 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2.1 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7],从供给侧改革的层面来看,只有先补好“短板”,才能更好地进行之后的改革工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财政。我国的财政支农结构臃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管理层级多、监管力度差等问题使得支农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简化资金拨放管理环节,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改革财政支农结构是有效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前提,财政支农资金应有效地达到完善水利及道路设施、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准确解读政府对农政策等目标。
  2.2 加大人才投入数量,完善农业产业链建设
  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瓶颈问题就在于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及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因此,提高农业专业人才的投入规模和质量,加快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的建设步伐,才能深化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补齐农业供给侧短板。增加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人才投入数量和质量,尽早建成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8]。
  2.3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改进现有生产结构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是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傳播媒介对土地流转的意义进行宣传,同时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土地流转的方式、价格、全责明细等形成规范化的条款。土地集约管理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规模化使用土地,有利于调整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改变目前玉米产量过剩而大豆严重不足等现象,就要依据科学的种植配比,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如中粮等专业的农业公司团队对市场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的结构进行重新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供给,使需求与供给可以进行有效沟通,才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9]。   2.4 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
  我国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就在于农产品供给的质量无法满足消费的需求。我国农村人口数量有6亿,而主要的青壮年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基本都以去城市打工为主,这样就导致农业生产以兼业为主,对于农业生产不会倾注太多精力[10]。因此,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必须对农业供给侧进行相应的改革,运用先进的生产、加工、管理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第一,推广新型优良作物品种,改善现在农业生产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现状。第二,推广高效种植管理技术,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优良管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前提。第三,加强对高质量农产品的宣传,提高农户对种植高质量农产品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的认识。第四,对农户进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的培训和指导,传播先进高效的农业生产方法,培养职业农民。第五,推广绿色环保的农药及肥料,减少化学肥料及药物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同时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对今后农业生产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只有标准化的质量评定体系,才能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衡量,差异化的农产品质量代表了不同的农产品级别,通过差异化的等级评定体现出的收购价格的不同。
  2.5 发挥政府支持作用,引导发展现代农业
  目前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低碳农业、精准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开始逐渐兴起,现代化的农业模式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桥梁。我国对于现代农业模式的推广还没有达到大范围应用的地步,原因在于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极大,必须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对现代农业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推广。同时由于目前的农业生产者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知半解,无法完全发挥现代农业的优势,因此,政府必须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补贴机制,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宣传,对农民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指导,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使农民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
  各地方政府也应该根据地区的生产条件及生产历史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业,通过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设计、包装营销,通过开发地区特色,结合现代农业模式形成地区的特色农业,培养独特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
  3 结语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诸多瓶颈,农业基础设施、农民素质、农业产业链、农业生产结构、支农财政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农业供给 侧改革的关键。补齐基础设施、农业产业链及农民素质方面的短板,调整现有的生产结构,通过增加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改变农业供给侧现状,才能使我国农业更好更快地步入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张万强.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供给侧矛盾及改革路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7(4):1-6.
  [2] 彭建涛,杜俊涛.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7):36-37.
  [3] 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4): 613-620.
  [4] 陈晓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6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2016(12):4-5.
  [5] 张首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6(5):68-71.
  [6] 于法稳.实现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思考[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32(4):42-44.
  [7] 何军,王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供給侧结构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13.
  [8] 许经勇.用新的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J].湖湘论坛,2016,29(5):65-70.
  [9] 亓乐秋,王东红,鲁永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6(12):155-160.
其他文献
本文将我院1997年2月-1999年7月期间的150例胆囊结石患者的声象图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为: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的诊断符合率为100%(16例),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符合率为98%(103/1
利用MEVVA磁过滤等离子沉积技术制备了纳米厚度的Fe颗粒薄膜,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磁过滤的作用,所制备的Fe
对TC2钛合金焊缝金属疲劳表面短裂纹扩展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裂纹的扩展过程是多裂纹系统的演化过程.基于实验结果,考虑到短裂纹扩展过程中的合并、干涉作用等因素,用应
1概述随着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节能型光字牌的普及使用,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很多工程设计单位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此种光字牌电流极小约30mA(2只发光管并接),与常规型中央信号装置最
传统的采用单端信号的输电线故障定位系统,由于在原理上无法克服对侧系统的助增电流和过渡阻抗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因此很难地应用到了T型线路进行了精确故障定位。介绍了一种T型线
为了有效地克服传统统计检验和线性化处理方法进行过失误差侦破、数据校正与参数估计时存在的局限性,对现有过程测量数据校正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数据分类、过失误差侦
介绍温度场模拟的传热学原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基于体视学方法建立相变潜热转换为等效热容的定量模型,边界条件采用动态表面换热系数,利用商业有限元软件对TB6钛合金降温的
为提高学生的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对农业院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设置基础实验技术、应用实验技术
用Sol-gel方法制备了纳米级TiO2,用XRD分析了粉末的相结构和尺寸,并用原位TEM和SED技术详细分析了电子束对不同结构TiO2的影响.XRD结果表明:250℃以下干燥的样品为无定形TiO2
为解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问题,将柔性引入软件工程领域.讨论了软件柔性的相关概念,分析了软件的脆性、刚性、弹性、塑性、韧性和动物性等形态变化特征,提出了柔点、柔力、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