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对语文课抱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相去甚远,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现行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使语文的教学改革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老问题仍未改观。
一、语文教学目标即高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但不要忘了,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只有一个“升学”,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仅仅盯住高考,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应用文,而高考却很少考。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
所以说,高考只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决不能影响高考。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放不开手脚,所以有人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语文考试的分数等于语文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难于掌控,还没有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仍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几乎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时是看成绩,领导评价教师时往往也是凭借教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时也是看成绩。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引向以考试为重,而无暇顾及其它。
这种只重分数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沿用的评价方式,其优点在于一目了然,便于比较,便于操作。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评定方式不完善的一面正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例如,我校高一的一名学生在全校的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中均获一等奖,但在期中考试中语文成绩却不及格;我班的语文课代表,她的阅读量不比一般的语文教师少,早自习她甚至可以带领同学们翻译课外古文文段,有记者到我们班录像,她回答记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令记者大为惊讶,可她的语文分数从来没有得过班级第一。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凭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努力学不一定能得高分,而不用功未必分数就能低多少。这样,学生对待语文就不重视,从而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徒劳无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探讨更为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好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补充、完善。
三、语文课堂讲解等于“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这样的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我们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必须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写作教学的误区
1.多数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制定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不成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作文任务完成的机器,学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很难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他们找到自己的新起点,激起学生写作的动力。
2.作文批改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且批改方式单一。
作文难改是所有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所有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正因为作文难批改,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企盼的目光,纷纷用“阅”和“分数”来代替点评。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对于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应该舍去,毕竟我们应该要对得起学生的心血。相信这样批改的教师心理一定也明白——这样批改对作文教学毫无益处。学生一学年下来作文的收获可能也只有几个分数罢了。
一、语文教学目标即高考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但不要忘了,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只有一个“升学”,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仅仅盯住高考,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应用文,而高考却很少考。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
所以说,高考只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决不能影响高考。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放不开手脚,所以有人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语文考试的分数等于语文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难于掌控,还没有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仍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几乎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时是看成绩,领导评价教师时往往也是凭借教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时也是看成绩。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引向以考试为重,而无暇顾及其它。
这种只重分数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沿用的评价方式,其优点在于一目了然,便于比较,便于操作。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评定方式不完善的一面正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例如,我校高一的一名学生在全校的演讲比赛和朗诵比赛中均获一等奖,但在期中考试中语文成绩却不及格;我班的语文课代表,她的阅读量不比一般的语文教师少,早自习她甚至可以带领同学们翻译课外古文文段,有记者到我们班录像,她回答记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令记者大为惊讶,可她的语文分数从来没有得过班级第一。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凭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努力学不一定能得高分,而不用功未必分数就能低多少。这样,学生对待语文就不重视,从而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徒劳无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探讨更为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好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补充、完善。
三、语文课堂讲解等于“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这样的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我们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必须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写作教学的误区
1.多数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制定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不成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作文任务完成的机器,学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很难有重点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他们找到自己的新起点,激起学生写作的动力。
2.作文批改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落到实处且批改方式单一。
作文难改是所有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所有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正因为作文难批改,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企盼的目光,纷纷用“阅”和“分数”来代替点评。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对于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应该舍去,毕竟我们应该要对得起学生的心血。相信这样批改的教师心理一定也明白——这样批改对作文教学毫无益处。学生一学年下来作文的收获可能也只有几个分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