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我要和你一起奔流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tong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识《奔流》,缘于文学;钟情《奔流》,因由写作。
  2015年初夏的一天上午,我接到南阳市《躬耕》文学杂志副主编宋云奇老师的电话,说他和《奔流》杂志的副主编熊元善,一起来内乡作客。宋老师是位南阳有名气的作家,又是一位资深的文学刊物编辑。由于文学之缘,我和他相识多年;也感恩他多年来,编发我不少散文作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当即表示:在内乡恭候。
  十一时许,在办公室里,我与宋云奇、熊元善二位老师晤面了。文友相聚,一“拍”即合,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宋老师和我说往事,叙旧情,其乐融融。熊主编虽是初识,也有一见如故之感。究其緣由,依旧是共同的文学情结使然。熊老师告诉我:停刊多年的省文联文学刊物《奔流》,去年十月份已经复刊了。我愕然,这完全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好消息!内乡地处偏远的豫西南,《奔流》复刊之信息,传来得实在太晚,令人遗憾!茶话期间,熊主编送我几本复刊后的《奔流》样书。我爱不释手,有他乡遇故交和失而复得的喜悦。你言我语,甚为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下班钟点。在一个没啥名气的小饭馆里,我们几位文友聚了个开心的午餐。县文联主席马鸿莹、作协副主席韩国民等人,也应邀在坐。临别时,熊主编嘱付我:多在内乡宣传《奔流》,可能的话,动员大家征订一些,并积极投稿,支持一下这个新复刊的老刊物。我爽快应允。
  一石激起千层浪。手捧《奔流》,我感慨不已,思绪万千。这本《奔流》文学期刊,始于遥远的民国时期的1928年6月20日。鲁迅和郁达夫,这两位令我那肃然起敬的现代文学巨匠,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了这本倡导革命文艺的进步刊物,由北新书局发行。命运多舛,次年12月20日,刊物在出版15期之后,停刊了。读高中时,语文教材中有篇鲁迅先生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这是一篇气贯长虹的祭文,弥漫着无限的悲愤和怀念之情。我被此文深深打动,许多章节都能背诵。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引起我的注意:“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廖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指刘和珍女士)。”我了解到:当时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先生,共创办了两个文学期刊《莽原》和《奔流》。由于反动当局的查禁和封杀,这两本进步刊物,销行都“甚为廖落”,继而“有始无终”。新中国建立后的1957年1月,河南省文联又创办(一定意义上属于复刊)《奔流》文学期刊。好运不长,“文革”中被迫停刊。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奔流》复刊。11年后的1990年,《奔流》又停刊。没有人解释过这次停刊的原委。我推测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纯文学日益被社会边缘化,生存艰难的原因。《奔流》“文革”前的情况,我当时年幼一无所知;1979年至1990年期间的状况,我有所了解。上高中时,我借阅过《奔流》,被刊物中的优秀作品陶醉过,也仰视在《奔流》上发表作品的名家。贾平凹、刘震云、……这些作家名字,我耳熟能详。那年代,谁若在《奔流》上发表过作品,谁便被传为美谈。本人引以自豪不说,往往还博得一片仰慕。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从小有着难以化解的文学情结,怀揣着在《奔流》发表作品的梦想。当我长大练笔之后,准备投稿《奔流》刊物时,它却停刊了。一个声名远播的文学期刊,一个培育过众多作家的艺术摇篮,就这样隐身了。这是多么不幸,多么不公,多么痛心的遭遇啊!
  好在我心仪的《奔流》期刊,是一条澎湃的文学江河,在“断流”几次之后的当下,又波涛汹涌,向文学的大海奔流了。我是一条文学的小溪,向你,向《奔流》这条滚滚东流的江河汇聚。我身为内乡县作协主席,带头向《奔流》刊物投寄稿件,有幸得以发表。2015年9期“散文界”栏目,发表了我的作品《故乡的瓦房》;2017年3期“散文界”栏目,又发表了我的作品《那场难忘的酒宴》。这两篇散文,浸染着我这个乡村赤子,对养育自己的故乡的眷恋,浓缩着我永远的乡愁。内乡另外一位文友周文光,也在《奔流》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备受鼓舞,鼓足了文学创作的劲头。2016年暮春,我因公去郑州出差。繁忙中,我拔冗找到位于经三路北段98号,省文学院一楼的《奔流》编辑部,拜访了编辑部主任白银花和编辑张可,浏览了各个工作室,并将我的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故乡》,赠送她们作留念。在简朴的办公条件下,杂志社的工作人员,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在这里我只喝了一杯清茶,却余味绵长。这是清澈的茶饮,这是纯文学的味道。带着编辑们的鼓励,裹挟着创作的冲动,我作别闹中取静的《奔流》所在地省文学院。今年初夏开始,经熊元善副主编搭桥,我多方努力,《奔流》终于在2017年11月,开辟了“内乡方阵专栏”。我和内乡的九位本土作家的作品,在《奔流》刊物上集体亮相,展示了内乡地域的创作阵容,壮大了《奔流》刊物的作者队伍,扩大了读者群,甚感欣慰。
  《奔流》,你释放了我浓重的乡愁,你倾诉了我喷薄的情思,你放飞了我文学的希冀,你圆了我艺术的梦幻。你有母亲般的情怀,你有故乡般的亲和。我热恋着你,牵挂着你。
其他文献
1957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将近30年,三十而立,《奔流》杂志迎风猎猎;从停刊到复刊再到2017年,又是30年,《奔流》涌动,依旧令人希冀不已!60年,整整一个甲子,它在文学浩瀚的海域,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奔流》,你雄浑磁性的名字,曾在文学世界中响彻了多少个岁岁年年,你挥舞着时代的大旗,召唤着一批又一批文学豫军为你挚爱的土地和人民呐喊,仿佛在你声声的呼唤中,所有阴霾的云,被你无穷的热力驱散
期刊
2014年10月20日,纯文学期刊《奔流》复刊暨奔流文学网上线启动仪式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一仪式。  仪式结束后,我兴高采烈地走出会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信口说出要写篇题为《奔流在我心中》的稿子。张富领总编似乎听到了,冲我颔首一笑,鼓励的眼神至今浮现在我眼前。文友郇岩确乎是听到了,她快人快语道:好啊,快写,写好发奔流杂志社编辑部邮箱。  奔流杂志社编辑部,对我来说是多么久远而又亲切的
期刊
想着要在《奔流》60周年的时候说些什么,首先想到的却是3年前《奔流》复刊时写的稿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想至今,点点滴滴。果然,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是60年间所有奔流编辑和奔流作家一日一日搭建起来的,我们都怀着感恩而炙热地心不停的呼唤着它的名字——《奔流》!  那时候,面对这个慢慢苏醒的巨人,于我而言只能质朴地从一个苛刻的读者做起,说起来多少有些汗颜,如今3年的时光过去了,《奔流》给予我的
期刊
没有一丁点儿套近乎的意思,我和《奔流》杂志的渊源到现在,掐指算来,已有整整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来,一提起《奔流》杂志,我心头就百感交集,惆悵莫名。  话还要从上世纪1982年说起,当时,我上小学四年级,父亲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乡那时还叫人民公社。一天,父亲去公社开会,公社邮递员让带回了一提包报纸和一沓村里人的信件。趁父亲吃饭,我好奇打开提包,发现了报纸里夹着的一本《奔流》杂志。三翻两看,竟被杂志的
期刊
2015年的金秋10月,喜事连连,我刚在名扬全国的文学月刊《奔流》发表了小说,又有一篇小说在编辑部等待编辑审阅时,接到《奔流》编辑部主任白银花的电话,通知我参加当年12月上旬在河南省郟县举办的《奔流》作家改稿班。喜讯传来,使我激动得彻夜难眠。  这个被学员们称为“黄埔军校”一期的作家改稿班,是中囯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巨擘张富领社长在全国的首创。他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培养省内外大批作者,率领他的編辑
期刊
适逢全国著名大型文学期刊《奔流》创刊60周年之际,对《奔流》的崇敬之意,对《奔流》杂志社社长张富领先生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  《奔流》1957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一个甲子。60年的路程殊为不易,然却创造了诸多辉煌。这期间,发表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包括优秀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以及书法、绘画和摄影作品,发现、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其中不少文学大家名人,他们从这里起步,进而脱颖而出,登堂入室,
期刊
1980年春,我17岁,因身体的变故我辍学在家求医治病,转眼过了一年多,跑遍了省内外有名的医院,用遍了中西医开的丸丹膏药,药锅熬烂好几个,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由轻到重、由低热变高烧、由局部疼变全身疼、四肢由正常变畸形,其痛苦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欲哭无泪,想死不能,整天躺在床上除了说话思维正常外,简直就是个“活僵尸”,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全靠家人照顾。足足有大半年的时间,我每分每
期刊
“多一个文学朋友”。这是参加2016年初夏时节奔流作家研修班时,散文大师王剑冰给我的题词。  王剑冰先生在中国散文界大名鼎鼎。我,一个学习散文写作的无名小卒。论文学历程,闯入散文领域短短三四年,说文学水平,仅仅相当于幼儿园阶段。  剑冰老师是文学森林里的一株参天大树,高不可攀。我是文学绿茵中的一棵低矮小草,默默无闻。所以,王剑冰先生赠言给我,尤其令我感动。  我曾经在《巴山蜀水军营梦》一文中写道:
期刊
我听到很多资深的写作者说过,文学期刊公布的公共邮箱都是虚设的,根本没有人看,不认识编辑想发表几乎不可能,打死我也不肯相信——事实上告诉我这是无稽之谈、蛊惑人心,对编辑和作者都是一种侮辱。  在《奔流》第四次研修班之前,《奔流》编辑部一个人我也不认识,每次投稿投的都是《奔流》的公共邮箱。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文学爱好者,又是一个农民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一直默默地坚持写作,但投稿无数次的石沉大海让我十
期刊
《奔流》流淌着一支岁月的歌。36年前在大学图书馆里我第一次读到《奔流》时,内心产生了一种崇拜与敬仰之情,里面的每一篇小说、散文,每一首诗歌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从头至尾讀个彻底。那时候,每月一期的《奔流》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文章的作者就是我崇拜的对象。与班里同学谈论文学时都说,谁要是能在《奔流》上发表一篇作品,那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参加工作后,我在多年从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写了不少政研论文,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