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欣赏技能和审美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自主;实践;讨论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在艺术作品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在欣赏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体验他人的感悟,他人的经验,所以在欣赏教学中,教师绘声絵色的语言描述,以及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经验,感受作品中的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在投入的状态中进行审美的交流,诱发学生想象,体会作品意境,感受他人情感。
一、美术欣赏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欣赏活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的直接参与,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建立在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实际水平基础上的,如果教师过早过细地对作品进行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抑制了他们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因此,在实施欣赏教学过程中,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来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产生欣赏的兴趣,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一到两分钟,再请他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的真切感受和理解。
二、美术实践推动学生综合水平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始终贯穿美术教学过程中,它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比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教师可适时讲一些民间工艺的制作方法,使用工具,制作材料,学生在多方面接受了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后,再进行美术实践活动,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上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这种潜移默化的图像记忆推动了学生个体综合水平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对欣赏作品展开讨论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其目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由此可见,要求欣赏者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会正确的评价方法,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审美批判能力的观赏者。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可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欣赏作品的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了解“构成”的意义,当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他作品时就能从这些方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另外,也可以以“我”为中心开展讨论,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由你来怎样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这样画等,然后再开展小组讨论,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宽松的讨论环境,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对作品的评论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欣赏技能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对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等知识的初步了解,树立了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审美情操,在欣赏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以及良好的审美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丰富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鉴赏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获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实践;讨论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在艺术作品里,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在欣赏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体验他人的感悟,他人的经验,所以在欣赏教学中,教师绘声絵色的语言描述,以及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经验,感受作品中的美与丑、真与假、是与非,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在投入的状态中进行审美的交流,诱发学生想象,体会作品意境,感受他人情感。
一、美术欣赏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欣赏活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的直接参与,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建立在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实际水平基础上的,如果教师过早过细地对作品进行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抑制了他们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因此,在实施欣赏教学过程中,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来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产生欣赏的兴趣,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一到两分钟,再请他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的真切感受和理解。
二、美术实践推动学生综合水平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始终贯穿美术教学过程中,它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比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教师可适时讲一些民间工艺的制作方法,使用工具,制作材料,学生在多方面接受了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后,再进行美术实践活动,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上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这种潜移默化的图像记忆推动了学生个体综合水平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对欣赏作品展开讨论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其目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由此可见,要求欣赏者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会正确的评价方法,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审美批判能力的观赏者。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可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欣赏作品的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了解“构成”的意义,当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他作品时就能从这些方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另外,也可以以“我”为中心开展讨论,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由你来怎样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这样画等,然后再开展小组讨论,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宽松的讨论环境,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他们对作品的评论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欣赏技能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对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等知识的初步了解,树立了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审美情操,在欣赏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以及良好的审美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丰富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鉴赏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获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