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也要充分關注对其就业指导。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乎着个人的前途发展,也关系到家庭的脱贫,对于高校教育乃至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重庆地区A学院贫困毕业生就业数据为例,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就业帮扶对策,旨在帮助其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关键词:脱贫攻坚;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445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精准资助,但与此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问题仍不容小觑,然而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而言,既是压力更是挑战,为了应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主要从学校以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两个角度寻找问题,进而找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情况——以重庆地区A学院为例
在高校扩大招生的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同样也在不断增长。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相比其他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来自经济、家庭的压力的同时,就业困难重重更使他们倍感压力。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也表现得更为迫切,想要得到更快的解决。以重庆地区A学院为例,截止2021年5月31日,重庆地区A学院毕业生人数达730人,已就业人数438人,就业率60%。在毕业生人数当中,贫困学生人数195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6.7%,已就业的贫困学生人数75人,占以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7.1%。在贫困学生群体当中,已就业人数的就业率为38.5%。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看出,重庆地区A学院贫困学生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率不足5成,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应对于贫困学生就业问题应给予相应的关注,深入分析贫困学生就业率低下背后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为贫困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为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贫困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1.缺乏针对性就业帮扶指导
以重庆地区A学院为例,现阶段高校对于就业帮扶指导体系缺少针对性,就业帮扶体系仅停留在表面化,对于弱势群体贫困学生,未能深入解决这一群体的就业困境。其原因分为以下几点:其一,但大多局限在通过经济资助或物资资助等直接途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忽视了对其就业创业的各种综合能力和技能的系统培养;其二,对于弱势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了解不全面,未能真正了解贫困学生家庭所处的环境带给贫困学生的影响,解决措施仅停留在表面化,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就业困境。
2.贫困学生就业帮扶推动力度有待加强
大学生就业难度在逐年加大,教育部虽然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将其认定为是高校的“一把手工程”,但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却没有将这一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渗透进去。与此同时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更为迫切希望改变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大多数高校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树立整体大学生的就业求职,没有细化落实到特殊群体贫困学生就业观念的树立。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和择业观虽有一定的关注力度,但后期的具体落实推动力度有待加强。贫困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在求职过程中,若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全方位的就业教育,只是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易导致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不考虑自身需要、个人兴趣和自身能力等因素而盲目就业。
10. 贫困学生的选择观念
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是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其身上不单单肩负着自己的命运往往还肩负着改变家庭的命运。由于受时代环境和家庭经济背景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追求上不仅考虑的是就业单位的综合性指标:如地理位置、城市大小、是否有发展前景等,而是更具有趋利性,往往将高薪多资作为择业和就业的首要标准。在结合贫困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意识与职业相匹配的考虑,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力不从心,就业选择面窄,对就业缺乏基本认识,未能及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产生消极就业心态影响就业,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成功率较低。
三、对策及建议
1.践行“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高校应积极践行“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合作体制把学科建设嵌入地方核心、支柱产业发展过中,具体可以落实到设立大学发展委员会、大学基金会,为贫困地区毕业生进行就业定向等,加强校企联合、校企共建,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就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适应能力训练
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开展适应能力训练活动,帮助贫困学生编制和完善职业规划,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式教学方式来带动贫困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选择模拟未来职业场景、岗位场景,以及相应的发展趋势设想等,具体可定期组织社团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帮助贫困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明确自身缺点的前提下进行持续改进,促进贫困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深入了解,解决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3.多元主体共同发力
建立形成以高校为主体,联合招生就业处与各二级学院相互融合,具体落实“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帮扶机制。校领导高度重视建立高效的指导就业服务工作体系,以学院进行划分成立贫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校内外与就业有关的工作。招生就业处保障贫困毕业生继续落实就业单位,开发有利的社会资源,解决贫困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二级学院及院领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分析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上岗,再发展”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积极、务实的择业态度,鼓励毕业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就业;辅导员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搜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建立招聘单位和求职学生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传达给学生;专业课教师,从本人科研课题相关的基础出发,调动社会关系、积极主动与科研关系单位进行联络,帮助贫困毕业生推荐就业单位。形成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做到“精准扶贫”与“精准就业”相结合,着力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
4贫困学生自身
贫困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要把握机遇,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身与他人的不足,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弥补自身缺陷。可以从自身兴趣和能力特长出发,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和选择。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家战略扶持领域,增强自我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找准定位勇于尝试,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同时注重自我能力全面协调发展,提升自身的技能与就业能力,增强就业政策了解程度。
五、结语
受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其帮扶工作与千万家庭密切相关、与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为做好这项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届共同关注、参与和帮扶。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帮扶不能仅停留在经济层面的扶持,也不能仅仅在学生就业阶段介入应急指导,而应提前建立有效的甄别机制,精准定位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而后通过全过程培养、全社会参与、多渠道宣传,全面提高被帮扶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精神扶贫、彻底脱贫。
参考文献
[1]焦一朔.高校共青团就业创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优化路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6):52-55.
[2]王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4):10-12.
[3]李思雨.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16(03):136-138.
[4]曲俊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方法初探[J].江苏科技信息,2013(08):61-62.
关键词:脱贫攻坚;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2-445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精准资助,但与此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问题仍不容小觑,然而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而言,既是压力更是挑战,为了应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主要从学校以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两个角度寻找问题,进而找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情况——以重庆地区A学院为例
在高校扩大招生的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同样也在不断增长。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相比其他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来自经济、家庭的压力的同时,就业困难重重更使他们倍感压力。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也表现得更为迫切,想要得到更快的解决。以重庆地区A学院为例,截止2021年5月31日,重庆地区A学院毕业生人数达730人,已就业人数438人,就业率60%。在毕业生人数当中,贫困学生人数195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6.7%,已就业的贫困学生人数75人,占以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7.1%。在贫困学生群体当中,已就业人数的就业率为38.5%。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看出,重庆地区A学院贫困学生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率不足5成,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应对于贫困学生就业问题应给予相应的关注,深入分析贫困学生就业率低下背后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为贫困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为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贫困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1.缺乏针对性就业帮扶指导
以重庆地区A学院为例,现阶段高校对于就业帮扶指导体系缺少针对性,就业帮扶体系仅停留在表面化,对于弱势群体贫困学生,未能深入解决这一群体的就业困境。其原因分为以下几点:其一,但大多局限在通过经济资助或物资资助等直接途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忽视了对其就业创业的各种综合能力和技能的系统培养;其二,对于弱势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了解不全面,未能真正了解贫困学生家庭所处的环境带给贫困学生的影响,解决措施仅停留在表面化,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就业困境。
2.贫困学生就业帮扶推动力度有待加强
大学生就业难度在逐年加大,教育部虽然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将其认定为是高校的“一把手工程”,但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却没有将这一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渗透进去。与此同时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更为迫切希望改变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大多数高校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树立整体大学生的就业求职,没有细化落实到特殊群体贫困学生就业观念的树立。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和择业观虽有一定的关注力度,但后期的具体落实推动力度有待加强。贫困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在求职过程中,若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全方位的就业教育,只是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易导致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不考虑自身需要、个人兴趣和自身能力等因素而盲目就业。
10. 贫困学生的选择观念
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是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其身上不单单肩负着自己的命运往往还肩负着改变家庭的命运。由于受时代环境和家庭经济背景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追求上不仅考虑的是就业单位的综合性指标:如地理位置、城市大小、是否有发展前景等,而是更具有趋利性,往往将高薪多资作为择业和就业的首要标准。在结合贫困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意识与职业相匹配的考虑,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力不从心,就业选择面窄,对就业缺乏基本认识,未能及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产生消极就业心态影响就业,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成功率较低。
三、对策及建议
1.践行“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高校应积极践行“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合作体制把学科建设嵌入地方核心、支柱产业发展过中,具体可以落实到设立大学发展委员会、大学基金会,为贫困地区毕业生进行就业定向等,加强校企联合、校企共建,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就业的整体实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适应能力训练
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开展适应能力训练活动,帮助贫困学生编制和完善职业规划,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式教学方式来带动贫困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选择模拟未来职业场景、岗位场景,以及相应的发展趋势设想等,具体可定期组织社团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帮助贫困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明确自身缺点的前提下进行持续改进,促进贫困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深入了解,解决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3.多元主体共同发力
建立形成以高校为主体,联合招生就业处与各二级学院相互融合,具体落实“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帮扶机制。校领导高度重视建立高效的指导就业服务工作体系,以学院进行划分成立贫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校内外与就业有关的工作。招生就业处保障贫困毕业生继续落实就业单位,开发有利的社会资源,解决贫困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二级学院及院领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分析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上岗,再发展”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积极、务实的择业态度,鼓励毕业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就业;辅导员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搜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建立招聘单位和求职学生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传达给学生;专业课教师,从本人科研课题相关的基础出发,调动社会关系、积极主动与科研关系单位进行联络,帮助贫困毕业生推荐就业单位。形成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做到“精准扶贫”与“精准就业”相结合,着力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
4贫困学生自身
贫困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要把握机遇,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身与他人的不足,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弥补自身缺陷。可以从自身兴趣和能力特长出发,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和选择。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家战略扶持领域,增强自我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找准定位勇于尝试,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同时注重自我能力全面协调发展,提升自身的技能与就业能力,增强就业政策了解程度。
五、结语
受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其帮扶工作与千万家庭密切相关、与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为做好这项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届共同关注、参与和帮扶。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帮扶不能仅停留在经济层面的扶持,也不能仅仅在学生就业阶段介入应急指导,而应提前建立有效的甄别机制,精准定位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而后通过全过程培养、全社会参与、多渠道宣传,全面提高被帮扶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精神扶贫、彻底脱贫。
参考文献
[1]焦一朔.高校共青团就业创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优化路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6):52-55.
[2]王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4):10-12.
[3]李思雨.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16(03):136-138.
[4]曲俊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方法初探[J].江苏科技信息,2013(0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