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地理学科学习特点,接着从激发学习兴趣,诱发迁移思维,2注重相似知识联系,提高迁移效率,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学习迁移,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科知识 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86-01
一、初中地理学科学习特点
首先,初中地理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刚接触的学科。跟小学阶段的科学相比,初中地理知识的难度有所提升,而且灵活性更为突出。假如学生没有重视这门学科的特点,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困难。部分学生还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在初中学生群体中不乏有因为地理成绩不好而出现的整体成绩下滑的现象。其次,地理成绩差距明显。有的学生由于掌握的恰当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够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这样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地理成绩相对比较好。而那些原本基础就不太好的学生,加上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会认为地理知识很难,这样一来,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此外,有的初中地理老师选用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成效自然不明显。学习迁移理论是数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学习中需要学到多种气候方面的特点,还有各个地区地形方面的知识点,如果依靠死记硬背,学生就容易弄混淆。对于初中地理老师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就要用迁移理论作为教学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灵活运用知识迁移思维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初中地理学习成效。
二、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知识迁移能力包含的内容有两方面:一个是把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引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还有一个是把之前形成的学习能力应用到新知识学习中。从这个方面说,学习迁移理论应用到初中地理中,就是让不同的地理知识相互整合与渗透,比如,基本定义、地理环境等,融合与渗透的过程也是对地理学习产生长远影响的过程。初中地理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环境来引导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以此来促进迁移现象的形成,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下:
1.激发学习兴趣,诱发迁移思维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跟学习成效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下,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迁移,进而提高地理学习成效。在教学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问题,也愿意花费精力去探索知识点,这样的求索过程就是培养迁移能力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如果单纯的让学生去背诵、记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会让学生觉得内容枯燥无味。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个民族的特点,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场景,接着引出这个民族的衣着服饰特点等,接着往其他民族的知识点进行迁移,像蒙古族的摔跤等,通过这些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直观的感受民族文化,接着为学生展示某个民族特色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猜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记忆变得更加深刻。
2.注重相似知识联系,提高迁移效率
如果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迁移现象,那么学生掌握知识的时候也会出现迁移。因此,在为学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通常情况下,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发生迁移作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分别概括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特点,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学习的正迁移就会发生。从这点可以看出,增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是形成正迁移的重要基础。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拓展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新知识过渡。比如,在学习《地势与地形》以及《世界的气候》的时候,可以把相似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教学,教师先给学生讲解相应的地形知识,然后讲解这部分的气候,让学生能够根据地形去分析气候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逐步联系相似的知识点,并进行类似的分析。
3.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学习迁移
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最先接触的是社会生活,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关注的并不是抽象的地理知识世界,而是日常化的现实世界。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时候,要注重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看到地理知识世界的魅力。可以联系学生关注的点和生活实际,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有家庭方面、教师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设置相应的任务,关注学生遇到的生活现实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与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领悟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如果我们认识到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生活道理产生的,学生就不会对定义、现象等有太强的依赖性,增加了地理的直观感受。比如,2014年12月26日,兰州到乌鲁木齐高速列车开通,兰新高铁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我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结合这个生活时事热点可以为学生编制习题,培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兰新高铁经过我国的第几阶梯?这个地区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吗?新疆的特产是什么?途径几个省?等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化习题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明白地理知识的真实价值。这样形象化的解释,让学生对认识理解的更加深刻。
4.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条件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着力点。传统的“一刀切”的评价容易挫伤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适合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在新时期,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完善的学科评价机制不仅仅在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反馈过程中,要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为根本目的,针对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方面做出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让教师能够为提高教学水平而倾尽一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理论存在各个阶段的地理知识中,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全面拓展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触类旁通,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是初中地理知识学习中的一种技巧,能够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这样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全面,也更加有层次。
参考文献:
[1]于慧莲,梁建忠.正迁移理论运用于地理教学中的案例介绍[J].中小学培训,2017(10).
[2]王治珍.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5(01).
[3]陈慈颖.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J]才智,2015(25).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科知识 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86-01
一、初中地理学科学习特点
首先,初中地理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刚接触的学科。跟小学阶段的科学相比,初中地理知识的难度有所提升,而且灵活性更为突出。假如学生没有重视这门学科的特点,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困难。部分学生还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在初中学生群体中不乏有因为地理成绩不好而出现的整体成绩下滑的现象。其次,地理成绩差距明显。有的学生由于掌握的恰当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够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这样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地理成绩相对比较好。而那些原本基础就不太好的学生,加上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会认为地理知识很难,这样一来,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此外,有的初中地理老师选用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成效自然不明显。学习迁移理论是数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学习中需要学到多种气候方面的特点,还有各个地区地形方面的知识点,如果依靠死记硬背,学生就容易弄混淆。对于初中地理老师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就要用迁移理论作为教学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灵活运用知识迁移思维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初中地理学习成效。
二、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知识迁移能力包含的内容有两方面:一个是把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引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还有一个是把之前形成的学习能力应用到新知识学习中。从这个方面说,学习迁移理论应用到初中地理中,就是让不同的地理知识相互整合与渗透,比如,基本定义、地理环境等,融合与渗透的过程也是对地理学习产生长远影响的过程。初中地理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环境来引导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以此来促进迁移现象的形成,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下:
1.激发学习兴趣,诱发迁移思维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跟学习成效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处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下,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迁移,进而提高地理学习成效。在教学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问题,也愿意花费精力去探索知识点,这样的求索过程就是培养迁移能力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如果单纯的让学生去背诵、记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会让学生觉得内容枯燥无味。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个民族的特点,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场景,接着引出这个民族的衣着服饰特点等,接着往其他民族的知识点进行迁移,像蒙古族的摔跤等,通过这些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直观的感受民族文化,接着为学生展示某个民族特色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猜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记忆变得更加深刻。
2.注重相似知识联系,提高迁移效率
如果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迁移现象,那么学生掌握知识的时候也会出现迁移。因此,在为学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通常情况下,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发生迁移作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分别概括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特点,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学习的正迁移就会发生。从这点可以看出,增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是形成正迁移的重要基础。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拓展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新知识过渡。比如,在学习《地势与地形》以及《世界的气候》的时候,可以把相似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教学,教师先给学生讲解相应的地形知识,然后讲解这部分的气候,让学生能够根据地形去分析气候特点,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逐步联系相似的知识点,并进行类似的分析。
3.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学习迁移
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最先接触的是社会生活,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关注的并不是抽象的地理知识世界,而是日常化的现实世界。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时候,要注重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看到地理知识世界的魅力。可以联系学生关注的点和生活实际,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有家庭方面、教师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设置相应的任务,关注学生遇到的生活现实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与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领悟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如果我们认识到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生活道理产生的,学生就不会对定义、现象等有太强的依赖性,增加了地理的直观感受。比如,2014年12月26日,兰州到乌鲁木齐高速列车开通,兰新高铁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我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结合这个生活时事热点可以为学生编制习题,培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兰新高铁经过我国的第几阶梯?这个地区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吗?新疆的特产是什么?途径几个省?等等。通过这样的生活化习题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明白地理知识的真实价值。这样形象化的解释,让学生对认识理解的更加深刻。
4.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条件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着力点。传统的“一刀切”的评价容易挫伤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适合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在新时期,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完善的学科评价机制不仅仅在于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反馈过程中,要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为根本目的,针对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方面做出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让教师能够为提高教学水平而倾尽一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理论存在各个阶段的地理知识中,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全面拓展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触类旁通,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是初中地理知识学习中的一种技巧,能够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这样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全面,也更加有层次。
参考文献:
[1]于慧莲,梁建忠.正迁移理论运用于地理教学中的案例介绍[J].中小学培训,2017(10).
[2]王治珍.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迁移理论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5(01).
[3]陈慈颖.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J]才智,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