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莫言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23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莫言作为我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可谓实至名归。他的作品语言独特,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是当代众多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时莫言也通过他的一系列作品充分展现了当代作家的生命与活力。并且在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不倦,为我们奉献了一部部经典作品。在创作风格上莫言也不拘一格,坚持求新求变。本文以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和《生死疲劳》为例,主要对莫言的创作风格进行论述,从莫言小说主题的发展,创作方法的形成,以及创作结构的建构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达到对莫言作品创作风格的整体把握。
  关键词:莫言 小说 创作风格
  莫言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的《红高粱家族》,充分展现了莫言的创作风格。《红高粱家族》发表于1987年,此作一出,反响不俗。该作品被国际著名导演张艺谋相中拍成了电影,该电影在影坛上引起了巨大震动,为我国当年死气沉沉的电影刮来了一阵新的春风。莫言的作品构思奇特,想象天马行空,充分展现了莫言创作的活力与激情。无论是创作风格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体现了一种狂放与雄浑。同时作品《红高粱》一出,高密东北乡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地方名称,它变成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抽象的文学概念。正如鲁迅之于鲁镇,沈从文之于湘西,老舍之于北京,刘震云之于延津,韩寒之于亭林一般,作家已经赋予了这个带有标志性的地方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作为作家莫言具有个人代表性质的高密东北乡来说,作家通过自己的写作和精神情感的赋予,它已经变成作家心中永恒的圣地。
  继《红高粱家族》之后,莫言的作品源源不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尽管人们对莫言这一时期作品的褒贬也并不一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莫言在这一时期内取得的成长与进步却是不可忽视的。就作品而言,莫言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语言的民间化,章回体的使用,都使得莫言在叙事艺术上变得更加成熟与进步。从《红高粱》的色彩感过重,到《檀香刑》在结构上有意识地补充与完善;从探索和革新长篇小说的结构,到确立自己的文学立场和文学理念,莫言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他随后推出了作品《生死疲劳》,莫言在这部小说中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及其在文学道路上的不懈探索。这部作品的发表,不仅是创作风格的成熟,作者莫言更是利用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一、对原始生命力的表现
  《红高粱家族》作为莫言初期代表作,以“土匪”抗日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没有“社会人”的特点,处处表现着“自然人”的状态。他们似乎还处于原始社会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没有阶级之分,都是平等的。在作品中,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所谓的国家、民族都弱化了。莫言就是通过这样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原始生命的力量与活力,同时对原始生命和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歌颂与赞扬。
  在作品中,首先,红高粱红得似火的形象,本身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代表着北方农民强大的生命力。其次,作品中主人公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追求最原始的爱欲。这一时期的“我爷爷”“我奶奶”已经忘却了正统文明,只想着去满足心里最渴望的追求。这种置传统礼法于不顾的行为,正是强烈的生命力表現,也是对自由生命的赞美。
  另外,暴力与血腥也是作品中原始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为了满足自身物质追求,或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放弃了道德,抛弃了亲情,丧失了理智,通过对弱者的迫害甚至是对生命的残杀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在作品《红高粱家族》中,日军放弃了道德和人性,为了惩罚罗汉大叔,竟逼迫屠夫孙五将其活剥,直到成为一具“肉核”。在《生死疲劳》中,阎王为了让西门闹屈打成招,丧失了理智,将其投入油锅,使其受尽煎炸之苦。在这里日军、阎王的生命意识都严重扭曲了,他们的行为完全超越了人类道德底线。在这里原始生命力的表现,不是对生命自由的赞美与歌颂,而是对人性扭曲、道德沦陷的惋惜与心痛。莫言通过对暴力、血腥场面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除此之外,莫言借以通过对有计划、有步骤的暴力描写,完成对原始生命力的描写,达到作品所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小说的民间立场
  《红高粱》这部作品中,以儿童视角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在高粱地里,不情愿出嫁的“我”奶奶,利用回门的机会跟轿夫余占鳌发生了野合。在单家父子被杀后,“我奶奶”和罗汉大爷撑起了烧酒作坊。后来,日本鬼子来犯,“我爷爷”率领父老乡亲们抵抗日本鬼子,伤亡惨重。战斗中,“我奶奶”也被日军打死。《红高粱》用这段平凡却有充满激情的故事展现了十八里坡的农民形象:奶奶的豪放和能干,爷爷的率性和强壮,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许许多多的农民对日本鬼子的痛恨等,都展现了生活在十八里坡的人们淳朴、率真,敢于突破纲常礼教,敢作敢为的典型农民形象。
  在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依然以表现农民为主题。以西门闹、蓝解放、蓝脸、西门金龙等农民为小说中心,通过描写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土地上的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面貌以及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作品以西门闹为主人公,阐述了西门闹六世轮回的故事,并且通过他六世轮回的经历,讲述了发生在西门屯的故事。莫言通过对西门闹遭遇的描写,其目的在于通过西门闹轮回,来观察和体验世间万事万物。蓝脸是作品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是作品中一个执着的单干户。他认为土地分给他就是他的,他有选择加入或不加入合作社的自由。所以他拒绝参加合作社,也不加入人民公社,与西门闹转世成的驴、牛共同抵抗时代潮流。莫言赋予了蓝脸农民英雄的形象,他敢于反抗,拒绝同化,敢于为了守护自己的幸福和收获,而抗拒滚滚时代潮流。在这部作品中,对其他人物的塑造,也对小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西门金龙虐待他父亲转世而成的牛。莫言借助这一事件的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而且将小说故事正式推向了高潮。   三、对生命、社会的反思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描写了具有象征寓意的红高粱以及粗鲁、没有绝对善恶之分的父老乡亲,莫言通过对红高粱跟父老乡亲种种个性行为的描写,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崇尚自由,崇尚人性,尤其是直爽洒脱的余占魁,更体现了莫言对阳刚狂放的生命的崇尚和向往。在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余占魁的情节:为了爱情,谋杀了单氏父子;为了军纪,亲手杀了亲叔叔;为了保卫家乡,率领大伙儿抗日等,这一系列的描写,都将其为了生命自由而斗争的本色一展无余,在这里生命和自由成为主题。通過作品,莫言也许告诉我们,生命和自由是自然界里的最高法则,任何人都有自由、有权利去支配自己,而不是受纲常礼教束缚。
  作为莫言新的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在莫言的创作达到成熟时横空出世。这部作品比较全面地代表了莫言在艺术上的探索,因而从这部小说中,依然可以看出作者对生命、对社会的思索。
  在作品中,西门闹六道轮回,这样有别于他人的经历让他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看法都有了变化。在他看来即使风光无限的英雄人物也会变成极其平凡的老百姓;相反的,即便当时受尽指责批判的人物,也可能在大家心目中成为真正的勇士。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是讲述关于轮回的故事,需要我们去挖掘的是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深意,就是莫言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看法。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往往会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自己在思想上的每次转折与变化都会让我们获得重新思考的契机,对人生拥有一个新的解读和诠释。生命不断,思考不断。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什么少年老成的人,只有经历得足够多,我们才能明白得足够多;生命经验和阅历的来源不在于年龄,而在于生命的丰富多彩。正如著名主持人柴静所说的那样:“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参考文献:
  [1] 莫言.莫言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12.
  [2] 莫言.莫言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3] 莫言.《红高粱家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4] 扬扬.莫言作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 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 马正平.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基本问题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 吴伯威.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要:在杏花诗词史上,元好问是首届一指的大家。不论是与同时代文人进行横向比较还是与前人进行纵向比较,元遗山的杏花诗词成就都极为突出。分析其杏花诗词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三点:其一,花开娇艳的情态与民间风俗的影响使其钟情杏花而不可抑制;其二,花开绚烂的短暂与功名抱负的失落使其产生沧桑变换之感而无人可替;其三,花开花落的变迁与宗国破灭的国事使其抒发故国之情而不可复制。  关键词:元好问 杏花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的史诗》都以女性视角描写女性,讲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追求独立、追逐爱情,挣扎、反抗、妥协交织的一生。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陌生女人与田苏菲,她们二者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和情感经历,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结局;究其深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作者茨威格用隐形的男权主义编织了一场“乌托邦式”的爱情毁灭,《一个女人的史诗》的作者严歌苓则用女性主义为一个平凡女性写就了爱
摘要:震耳欲聋的时代大背景中透漏出的是作者的情结,也使得毕飞宇这位年轻的作家私人韵味更加容易辨识和有活力。从这个层面来讲,包含了作者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巨大理解,也包含了“鲁迅式”的对国民性的深入挖掘。  关键词:空间叙事 人情 困境  从某种角度来讲,毕飞宇应该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既没有80年代先锋作家具有的实验性,也没有清晰度高的“发展”。他就是这么简单的“发生”的小说家,他带着一种独特
摘 要:羌族民间歌谣是历代羌族群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山歌、劳动歌、风俗歌、祭祀歌等,大都以反映羌族群众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舆论及文化生活为主。羌族民间歌谣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气质与色彩。历经社会文化的变迁,羌族民间歌谣在语言、形式、情感、意境等方面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理解与剖析羌族民间歌谣的美学意趣,有助于加强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益于丰富对我国
摘 要:葛水平小说《喊山》在文本叙事上采用了结构主义二元模式。在这些二元对立的因素下,丰富而深刻地展现了北方乡村,尤其是晋东南山村的生活图景。《喊山》文本以乡村精神为经线,现实批判为纬线,将乡村的生存困境、人性追求、两性关系、宗法制度、女性权益等问题在文本故事的讲述中逐步呈现,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关键词:葛水平 《喊山》 二元叙事 乡村生活 女性  葛水平是继赵树理之后山西文坛不可多得的作家。
摘 要: 了凡作为一位从古典到现代自由穿越的诗人,始终在寻找的路上不断追逐与探索,其现代诗《诗人》是诗人对自我形象的一种文学建构,他用诗的视角去观照世界,以诗的语言构成与世界的对话,与自我灵魂的对话,通过诗人群像与自我画像的交汇重叠,实现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自由转换和飞跃。  关键词:了凡 孤独 救赎  了凡, 本名徐非文, 2015年“诗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网络诗人,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知名企业家。
导语:纠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虽然有时候会惹人烦,但如果生活中要是缺了它,那么也便少了一抹增添多姿多彩的生活颜料。   文化中心广场晨练,人们展示各种文体娱乐健身活动:打太极拳、做韵律操、唱歌跳舞、踢毽子……各有所好。路过的人各取所需驻足观看,捧场喝彩,好不热闹。   有一种特殊项目方兴未艾,就是在水泥或石板地面上、用海绵头笔蘸水,写大字!这与伏案写毛笔字一样磨练“凝神静气
摘要:荷尔德林的《返乡——致亲人》描写了诗人返乡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透过诗人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一幅静谧的画面。诗中所表现出的静与老子虚静的美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试从老子虚静的美学思想窥视该诗中的“静”。  关键词:荷尔德林 老子 虚静  荷尔德林的《返乡——致亲人》描写了诗人返乡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首返乡诗,也可以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海德格尔曾评价道:“……这样一些诗节所包含的‘返乡
摘 要:惧内是一类在京剧中十分常见的题材,将这一情节直接呈现于京剧舞台上,从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封建道德伦理中“男尊女卑”性别关系的刻板认识,反映了当时社会性别观念发生的悄然变化以及人们对男女地位关系进行重新思考的某种尝试。本文分别剖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惧内戏”背后的意识形态内涵,探讨了惧内现象与封建伦理二者之间的深层统协性,进而将京剧中的惧内题材还原到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中,论述了这一特别题材在当时拥
刀嘴蜂鸟是生活在中美洲的一種蜂鸟,这种鸟长有一根管状的喙,喙的长度可达10.5厘米。这根喙笔直地延伸出去,如同一把细长锋利的寿司刀。“刀嘴蜂鸟”之名由此而来。   这么长的喙,给蜂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给它带来了一些麻烦。   攀援植物西番莲的花蜜是刀嘴蜂鸟最喜爱的食物之一,也是它的主要食物来源。西番莲的花冠长11.4厘米,刀嘴蜂鸟长长的喙恰好能伸到其喇叭形的花朵中去吸取花蜜。取食花